这个要看被欺凌方是什么感受了。
当然被欺凌方可能会高估风险。我们现在讲的欺凌,优先考虑的是,是不是有真实的或想象的跟生命危险相关的内容。像邯郸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有杀人这件事了,这小孩已经处在真实的风险里。像最近被欺凌跳楼的女孩,也被勒索了好多钱,也被威胁了。
在成人世界里,只要有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定义为敲诈勒索,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到这样的程度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惩罚力度。为什么有警察、有监狱、有法官,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变成一个丛林社会,必须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一部分还是应该做一些相应的措施的。
针对小朋友语言欺凌的事情,稍微有一些区分。到底有多紧迫就不好说了。有一部分可能是被欺凌者脆弱性比较高。欺凌者虽然可能否认这件事情有问题,但如果你找他,他肯定也觉得这是有问题的。语言欺凌可能是后续欺凌的前奏,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欺凌者可能做了一个小的试探,发现没有大的惩罚,就会做出更大的伤害行为。
现在对被欺凌者的画像是做得比较好的,家长愿意去说,更容易收集信息。但我们很难拿到欺凌者的画像,他们怎么被家庭养育的?是不是出现欺凌事件之后,就应该有人去访谈他们,了解为什么会产生欺凌行为?我们并没有做相应的研究,得到的信息也不是很多。
我们更了解的是被欺凌者,因为被欺凌者更有叙述的欲望。施暴的一方,其实他们是隐藏起来的。如果不隐藏,公之于众的话,其实他们根本没法去实施欺凌的。出了事,大家可能也不去追查这一部分。我觉得还是应该去追查欺凌者的情况,反复去收集这样的信息,然后叠加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去理解这个事情的原因。
从我的角度来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去管,则所有的社会都是一个江湖,都是丛林社会。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丛林社会,所以要更早地制定一些规则,限制攻击的强度。我们不是不允许有攻击性,而是要把攻击性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那谁来限制呢?有一部分是家长的责任,有一部分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有一部分是警察和法院的责任。
在丛林社会里,可能都有人去试探自己可不可以去侵犯别人,如果最开始没有被阻止,可能所有人都会参与进来。日本的校园欺凌挺严重的,老师对学生的欺凌也挺严重的。在这样的体系下,连公主都会被欺凌,谁都可能被欺凌。当然你可以解读为别人是逗你玩的,但我们要去看这背后有没有更严重的行为。
有一位家长讲到自己小孩的笔被另一个小孩故意弄坏了,然后小孩向老师告状了,老师让另一个小孩赔偿,但老师会觉得很麻烦,不仅没有处理,还对告状的小孩态度不好。那个搞破坏的小孩最后没有去赔偿,因为他不敢告诉父母,父母会打他。虽然这个小孩没有实施物理上的伤害,但故意破坏东西,也表明他的攻击性是无处释放的,他的家庭可能是让他感觉压力大的,他会把这部分压力释放到学校。
被欺凌方报告之后,老师可能是不高兴的。但是结局是好的,你之后不被欺负了,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你找了老师,老师也找了那个学生,然后这个欺负的行为终止了,对方也知道你不好欺负。我们没法让老师都高兴,但我们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
我了解到,现在很多小孩自己会去报告了,如果小孩不会报告,那就由家长去报告。
如果不确定是否是欺凌行为,那可能要去看一下监控,是不是有某个小孩特别有攻击性,特别喜欢打人。如果你允许其他小朋友打你的孩子的话,那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定受损的。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稍微要高估风险的。如果有欺凌的话,老师应该去处理的,我们的小孩没义务去忍受这种恐惧。如果小孩之间互相碰一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孩子已经来找你了,你要找老师,你要调监控。如果孩子老报告这样的事情,如果能确定是哪个孩子欺凌的话,就需要去找那个家长谈一谈,老师要作为一个中介,帮着去处理这件事情。
被攻击者的家长要不怕麻烦,学校应该给解决麻烦。作为家长和孩子的监护人,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是代理监护人,老师有义务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谁有攻击性,谁就要被处理的。家长要善于去评估这个风险。如果有可能,要约一下对方的家长,如果某个学生很有攻击性,要求学校给你转班,或是对方转班。通常情况下,如果你是强势的家长,老师是会更倾向于你这一边的。
如果存在校园欺凌这件事情,那一定是优先处理的。尤其跟生命安全有关的事情,是要优先处理的。就像你去医院做检查,你如果拍片检查出一个“球”,你要优先看是不是癌症,然后再看是不是结核,还是一个囊肿,这样一步步排查下来。关于校园欺凌,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有时候是需要高估风险的。
可能很多人会很害怕麻烦,会觉得请家长很麻烦。但我觉得最开始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是要不怕麻烦。规则一旦定好了,大家走上正轨了,后续就好处理了。如果在青少年之间出现有类似欺凌的事情,然后请家长了,这个在全校范围里也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尤其是施害一方,会觉得好麻烦,可能很小的事件就会被促成请家长。
你不要认为被欺凌方觉得请家长很懦弱很难堪,其实施暴者会有更大的压力,你必须把压力给到他。也许你请欺凌者的家长次数应该更多。如果遇到好几个孩子一起起外号的行为,那个带头的孩子,你可以先请他的家长到学校谈谈,其他几个孩子的家长可以都请一遍。有些小孩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小孩,然后家长来陪读之后,行为很快就有了转变,因为他们不想家长陪读。欺凌方更怕找家长,而且欺凌方的家庭可能还存在家庭暴力。
有人会问打几次才叫家暴,有些家长如果很凶悍,都不需要打,他表情不对的话,都能吓死人的。在家庭里感到很恐惧的小孩,在家里受到伤害,他打不过家长,就要去打别人。有的家庭打得凶一点,有的家庭打得没那么凶,但小孩也是要出去释放攻击性的。
其实小朋友都有攻击性,或多或少会四处去释放攻击性的。我觉得攻击性最好是释放给父母,但糟糕的结局是父母是不允许他们朝自己释放攻击性的,父母是要朝小孩释放攻击性的。
教育的“教”,本身就是带有攻击性的,反文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暴力(手持鞭子)。所以,“教”本身是有暴力性的。按照传统的观点,古代父母和老师是可能对孩子施加暴力的。只是到今天,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不管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研究,都会指出暴力对儿童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在中国,很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更明显,近几十年才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前家长带孩子都是“闭着眼睛”带孩子,生了之后,凭着本能和潜意识在带小孩,谁会去反思会怎样带孩子。
我觉得应该在开学初的时候,给所有家长开家长会,告诉家长禁止家庭暴力。你如果实施家庭暴力的话,孩子的攻击性会压抑着没地方发泄,会到学校发泄,其他的学生也在变相无辜地承受家长暴力的怒火,其他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如果孩子在学校有暴力行为的话,我们是一定会请家长来陪读的,你要禁止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孩子的攻击。你送来学校的孩子,应该是无害的孩子。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那我一定会找你。我们要先把规则和理论给到家长,如果等出了问题再说,他会很否认这个事情。从开学初就要把这套规则告诉所有的家长,而且要求所有的家长都看明白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同一个逻辑,这样就有家长迫使自己做改变。
如果小朋友能够有所释放的话,我觉得还是相对健康一点的。如果有学校欺凌的情况,父母还是要想办法找回学校,然后要限制欺凌的行为。如果小孩在学校被欺凌了,然后回家能向父母释放攻击性,其实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至少能消解一部分无法释放的攻击性。但是如果欺凌不解决的话,长期会形成一套恶性循环。
如果在学校有不舒服的体验,回家找父母发飙,父母是一个容器,如果能容下这个部分,对于小朋友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维持和提高。回家发飙其实是在学校压抑了很多东西。我们不是说什么东西都不要压抑。因为我们对别人随便发飙,其实是很影响关系的。对于其他人,发飙可能是危险的,可能会使关系破裂。家是个很安全的场域,大家的攻击性都往家里出,不管家长对孩子,还是孩子对家长。
我们要区分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如果是小的冲突,在可解决的范围内,稍微有点郁闷的,这可能不是大事,因为我们成天都是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我们要守住的底线是安全的底线,它到底会不会影响小孩的安全?有的小孩总是去高估风险,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陪读,不然他觉得自己一直处于风险之后,别人随时都要伤害他,这种无限放大会令孩子出现像精神分裂症前期的症状。
我觉得不爱上学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如果小孩不爱上学,我们优先评估是否在学校遭受欺凌。如果你有孩子,你要跟小孩讲,如果两个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打了另一个小朋友,你猜这个被打的小朋友,会不会告诉妈妈呀?告诉妈妈之后,会发生什么呀?你不要跟孩子说要是你被打了,你要告诉妈妈。
你要讲第三人称的故事,像投射测验一样,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内在世界是什么样的。你也可以讲有的小朋友被欺凌了,你猜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有什么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吗?比如去找老师,找对方家长,实在不行,
不上学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或是换个班,换个学校也行,其实有好多方法解决这个事情。你要把方法告诉孩子,孩子才知道你能解决,不然我告诉你,你也没法解决。
比如在学校的欺凌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小孩不知道投诉机制,你要向谁投诉呢?投诉完又有什么反馈和处理呢?小朋友要知道,被欺凌了可以告,怎么告,以及后续的流程是怎么样的。甚至第三方也是可以报告的,第三方告状的话,可以使用匿名邮箱。事实上,有的家长是从别人家长那里知道自己小孩被欺负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把通道打通,让小孩知道我们是有能力处理的。有的家长会告诉小孩你要打回去。小孩其实是没有能力打回去的,你又觉得“打回去”是一个评判标准,孩子挨打之后,没法打回去,回去又觉得没有完成我妈给我的任务,那为什么要告诉家长呢?告诉家长之后,家长可能会说,你为什么没有打回去呢?这就会造成孩子在外受欺凌了,不跟家长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