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飘香致富路

2024-09-19 00:00雨虹
荷城文艺 2024年3期

听说官屯的玫瑰花一直高居斗南花卉拍卖市场的英雄榜,我很是吃惊,想不到当年那个只会种水稻小麦的村子怎么就种上了代表着浪漫、集爱与美于一身的玫瑰,还能登上英雄榜。

由于工作关系,我下乡官屯的次数比较多。在我的印象中,官屯的水稻、烤烟、小麦和蚕豆都比较好。又由于这里离县城较近,山冲小箐多,水源也好,蔬菜种植也比较多,在很长时间里,蔬菜种植也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下子搞起了花卉种植,而且还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登上了英雄榜,这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

不是很远,西出姚安县城,翻越古山寺丫口,10多公里就到;或者从姚安县城西北方向走,过洋派水库坝埂,再沿西南方向的水库环湖公路走,也是10多公里的路程,就是官屯。官屯是姚安的一个乡(镇),也是一个村名。这里原称阳派或阳片,因古代在此设立过阳派县和阳派郡而得名。原存于这里兴宝寺内的《德化铭碑》所镌刻的《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大理国上公高逾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重修阳派兴宝寺续置常住记》记录了这里的历史。后来,阳派逐步演变成了“洋派”。明代,因官府在这里屯田,因此,又得官屯之名,沿用至今。官府屯田的地方,定是良田美地,由今天的官屯可见一斑。

官屯历史悠久,物华天宝。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大理国高氏家族的别业。有高氏家族所建的家庙,滇中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兴宝寺;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贽桥、有白马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全县重点水利工程龙门口隧道等文物和遗迹;还有唐僧取经过官屯,夜宿兴宝寺时,居住在稽肃山上的白龙精偷走唐僧袈裟,又被孙悟空巧妙夺回的美丽传说。特别是这里滨临滇中地区建设最早的洋派水库,常年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我今天要讲的官屯村是个山水村落,它背靠大山,面临古时的阳片海子,今天的洋派水库。村后的稽肃山、北路山,终年林木茂盛,溪水常流。山麓平缓而下,上面开有田地,建有村庄,山下修了水库。山与村之间、村子与水库之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田园。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村民在这些田地里夏种水稻,冬种小麦、蚕豆。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被这里的历史和文化震撼过,被这里的优美风光迷恋过。当然,我也曾亲眼见过这里的人民群众,早上五六点挑着蔬菜翻越古山寺到县城赶早街子售卖的艰辛情景,为这里的群众生活纠过心。企盼着那一天群众生活与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匹配。让我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随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快速崛起,我的期盼和梦想居然很快就变为现实了。

老董几次相邀:“来看看我种的玫瑰花”。我也想看看他们种的玫瑰花,便寻一个清晨,驱车前往。临近村子,清晨的水库上面水雾氤氲,在微风中弥漫。初升的阳光柔和地斜照下来,水边的田里渠路交错,阡陌纵横。正是五月春耕时节,田里栽下的烟苗刚发出两片新叶,装饰得田地一片碧绿。种着玫瑰的大棚点缀在其间,犹如春天里碧树间开出的一朵玉兰花。黛青的水、绿色的田与白色的村交相辉映,与背后的青山蓝天融为一体,朴素、宁静,美得让人恍惚。

进到村里,道路两边的村子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代替了曾经那些灰暗的土木瓦房。各家的院子里种着些花草果树,不时地有一些花呀果呀从院墙上探出头来,好像在和路上的行人打着招呼。当年村里那些像迷宫一样的小巷道曾让我在里面分不清东西南北,如今它们已不知所踪。村子里修了文化长廊、小广场、公厕,路两边还有早市卖着村里人所需的蔬菜瓜果。人们三三两两,溜达、闲聊,说着过去,谈论着来年。

我曾与官屯几度聚散,二十年前驻村“增百致富”、后来民房质量整改,在村子里长长短短呆了近两年的时间。一晃眼,二十年时间飞逝而过,想不到原来在我眼里一片灰暗的村子早已改变了模样,原来的官屯村委会也变成了官屯社区。

我第一次到村里长住是要“增百致富”,就是要用一年的时间让全村人均增收一百块钱。为了这一百块钱,一年里,我和乡、村干部一起,想尽了办法:动员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杂粮面积改种商品蔬菜;推广疫病防治提高畜禽养殖的产值;组织劳务输出……一年忙到头,勉强达到了目标,但全村的面貌没有变,村民手里的钱还是很少。

李琼华在社区等我,她当年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对村里每一户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和我一起进村入户的路上,她给我讲村子里哪家生活好,怎么好起来的;哪家又比较困难,为什么困难。她给儿子取名“振兴”,是不是希望孩子比她这一辈生活得更好呢,我没问过她。见到她时,虽然脸上的皮肤被阳光晒得有些黝黑,但比当年更爱笑了。如今,她已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是官屯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在和我们聊天的同时,不时接打电话安排着工作,操着一个大家庭的心,成熟老练。

我问她:“怎么想到种玫瑰了呢?”

“你那年让动员我们种蔬菜,增收后,我们就扩大了种植面积。后来看大棚能增产,就建了几个小棚。再后来看到坝子里种花,我们就学着种了绣球花,再后来是洋桔梗。企业进村后,就跟着企业种上了玫瑰花。”李琼华笑盈盈地细数过来,似乎所有的尝试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十年就这么简单呀,没亏本过?”二十年的历程哪有这么容易,这中间需要试错的勇气与担当,还会有被误解的委屈和市场的风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一个县还是一个村,回首看来路,它从落后到进步的足迹都是那么的深刻、明显。因为这其中的每一段路程,都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躬耕的身影,每一个小的变化,都凝聚着的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十几年前,我曾看到他们在县城的农贸市场摆摊出售他们种植的各种蔬菜,七八年前,也曾看见他们的家属推着小车在街上游走卖花,乡村产业发展,没有简单易走的路。

“亏过本的。种白菜时,没有企业来收购,只能眼看着烂在地里。种绣球花时,也亏本了。大棚里种蔬菜效益也不太好,成本高,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投入了很多,收入却不高。好在都过去了,现在好了,企业进到村里,给我们技术,帮我们卖花。”她还是满脸的笑容,似乎是说着一个与她无关的故事。

走进玫瑰大棚,地里生长着娇艳的玫瑰。工人们精心伺候着它们所需要的温度、水肥,调整着它们的色彩、花型,努力让每一朵花都长得尽善尽美,在需要的时候放蕾吐蕊。各个棚里的花都不一样,一些棚里的玫瑰正在孕育花蕾,一些即将绽放正等待采收,粉的、红的、黄的,还有些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这是洛神,那是蜜桃雪山,那边是高原红,其它棚里还有骄傲、欢乐颂、紫霞仙子、曼塔……”李琼华津津乐道,掰着手指给我们介绍着村里种植的玫瑰品种,就像她当年给我介绍每家每户的情况,充满着情感。

我问她赚到钱没有,闻言,她高兴地说:“企业去年给工人发工资就发了近五百万元,老董卖了八十多万,我家卖了六十多万,周红卖了五十多万……”她如数家珍,哪家种了多少亩,种着些什么品种,卖了多少钱,好像自己家种的一样。

村里的花卉公司,将一小车一小车的花从各个大棚里拉了进来,包花车间里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碌,分选、包装、贴标、打冷……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色的玫瑰让整个包装车间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似乎这里不是一个工作车间,而是一个各种玫瑰即将绽放的花园。微风从门口吹进来,玫瑰的香味在空气中萦绕,视觉和味觉的交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我有些好奇,两个90后的企业负责人并不是本地人,当初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这里的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都很好,适合玫瑰的生长。又听朋友说村里建有现成的大棚,可以拎包入住,我们就来了呀!”年轻的彭总虽然对选择来官屯办企业说得轻描淡写。其实我们都知道,能让企业拎包入住才是硬核条件,优质的服务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李琼华告诉我们,企业刚进来时也不容易,社区像对孩子一样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解决水、电、路及用工问题。如今企业发展起来了,除了带动村民一起种植玫瑰发展产业外,还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村里的人再也不用像二十年前那样为几百块钱背井离乡。当年增收一百元的目标,在今天的村子里实在是太低了些,村里人在玫瑰棚里工作一天,就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再不用为无固定收入来源而焦虑劳心。

官屯村的玫瑰园区很大,我们走了好一阵子都没能走到老董的棚里。我问李琼华以后有什么打算,她显出些忧虑。说现在种玫瑰虽然收益好,致富了,但毕竟不是全村家家户户都有条件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都是红线,还有的家庭因劳动力、技术、投入资金等没有条件种植鲜切花,增收还是问题。即便是现在种花的农户,也还存在水肥控制不好、精细化管理做得不够,进而影响花的质量等问题。我没有去安慰她。在市场经济中,她们已经通过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新的发展阶段总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有他们的敢闯敢试,善于学习的精神,我相信现在面临的问题总会得到妥善解决。

在返回途中遇到老董,热情地问我们有没有去他的玫瑰棚里看看,有没有抱上一些玫瑰花回去。我打趣他们:当年吃豆腐都嫌贵,如今玫瑰花都一抱一抱送了么!我们都大笑,今非昔比了嘛!老董是前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二十年前我来村里时他还是小组长,之后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官屯村从种小白菜都需要反复动员到今天种上了玫瑰,把一亩田两三千元的产值提高到了现在的七八万元。据说,玫瑰不仅象征爱情、爱与美,还象征容光焕发和勇敢。容光焕发的官屯村所发生的变化可能就是这么简单:几个不甘落后的人,不满足于那些灰暗、压抑的色彩,勇敢地走上了开辟新路的征程。他们兜兜转转,走了一些或直或弯的路,爬了一些或陡或缓的坡,甚至还受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但最终会迎着太阳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

曾经的官屯村,因为偏僻,因为人多地少,因为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一直没能走出贫困的泥潭。而今的官屯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立足本地资源,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流转土地建设了标准大棚,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和烤烟,激发了整个村子的活力。全村人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起来。

李琼华告诉我,前些年我最为担心的几户人家也变好了:古玉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在楚雄的一所学校当老师,小女儿正在上大学,古玉自己在昆明打工,一家人都过得很好。小月已经上了大学即将毕业,以后也会有一条自己的生活道路。其他的一些人家这些年来也建了新房,生活得越来越好。古玉、小月都是官屯村这二十年中相继走入我生活中的贫苦家庭。古玉因早年丧夫,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又没有住房,生活很是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社会救助的对象。小月在很小的时候就遭遇母亲病故,父亲失踪,在她八九岁时抚养她的爷爷奶奶也故去了,孩子小小年纪便尝尽了生活的苦。听着她的介绍,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官屯村的变化。一个村子的发展,取决于最为困难的那个群体的变化,只有走在最后的那个群体发展起来了,才算一个村子真正有了发展。

返回的路上,我下车站在水库的边上,遥望那个背山面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村子。风吹来,空气中飘来些玫瑰花的香味,这是古老村落在时光的磨砺下散发出来的时代气息。我忽然想起了陈泽的那句诗:“要以花开富贵的心情,追着阳光前行,有阳光的地方不缺少金子”。我相信,官屯村在玫瑰的花丛中会越来越美丽,村子里人们的生活也会像我们刚驶过的这条四好公路一样,迎着太阳,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