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心事,不说也罢

2024-09-18 00:00:00韩希明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4年9期
关键词:耿京好个秋起义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忧愁,还偏偏喜欢登上高楼。登上高楼远望,为了写一篇标新立异的文章,硬说自己内心满是忧伤。成年以后经历各种磨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担忧、忧愁,愁闷、哀伤,想要诉说,却收住了话头。收住话头不想说烦心的事,只是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从来没有主动想过要成为著名词人,他满腔热血,万丈豪情,传承了辛氏的武将基因。21岁时,辛弃疾带领自己聚合的2000多人,率先投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首领耿京旗下,担任掌书记。他与耿京共同谋划,使得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正当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政府商洽起义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起义军中的部将张安国却杀害耿京,劫持一部分起义军投降了金兵,张安国本人也接受金人的派遣做了济州知府。回程中的辛弃疾闻讯,带领五十名义军健将,飞骑直扑济州,在五万人众中抓获叛徒张安国,当场号召上万士兵起而反正。辛弃疾带领他们,渴不暇饮,饥不暇食,一路向南,投奔南宋,献俘朝廷。辛弃疾自认为这是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是最愉快的记忆。

写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多岁,闲居江西带湖。自从投奔南宋以来,他遭遇了很多事。因为他能干,所以朝廷遇上什么难以平息的麻烦事,就让辛弃疾去摆平;因为他太能干,朝廷又不放心他,麻烦事处理完了,就把他搁置起来。辛弃疾日思夜想能够带兵打回去,收复金兵统治下的中原失地,眼看着时间一年一年流逝,眼看着自己一天天向老,他着急、焦虑、忧愁,这是他最最揪心的事。相比较之下,儿女情长、两地相思不是忧愁,离情别绪不值得忧愁,可是在当时,可以写相思,可以诉离愁,辛弃疾的忧和愁,却只能“欲说还休”。

明明有愁事却不能说、不愿说,岂不是很郁闷?辛弃疾的态度是,不说也罢,说点别的,比如,夸夸凉爽的秋天。

“欲说还休”,就是不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口。因为把伤口亮出来,亲友痛心,仇人开心。不要总是因为自己受伤而消减了亲友的快乐,也不要因为自己受伤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欲说还休”,就是不要反复咀嚼那些糟糕的体验,避免自己进入死循环。不纠结过往,果断翻篇;腾出心灵空间,容纳更多的美好。

“欲说还休”,绝不画地为牢;“却道天凉好个秋”,享受当下!

编后: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人生的两段愁,写出了少年、中年的两个阶段,通过“愁”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辛弃疾在宋四十多年,怀抱一腔爱国情怀却报国无门,他怎么可能不愁?!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这份“欲说还休”的“不说也罢”真正体现了豪放派的婉约细腻的艺术之美。叶嘉莹先生说过,婉约的儿女之情的词里,也可以喻托一份忠爱的志意。至于豪放的英雄、豪杰的词人,不要只看他的激昂慷慨,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有艺术性,就是因为它也有委婉的一面。这份“天凉好个秋”,道不尽人生的沧桑,诉不尽命运的无可奈何。不说也罢,不仅是为了“遮伤”,更是为了一种艺术的审美,人生格调的审美。

编辑"木木"691372965@qq.com

猜你喜欢
耿京好个秋起义军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视野(2024年1期)2024-01-19 10:21:54
又是天凉好个秋
黄河之声(2021年20期)2021-02-24 02:48:56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却道天凉好个秋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爱你(2018年29期)2018-10-19 05:38:16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沐猴而冠
天凉好个秋
义斩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