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圆人圆。
吃完晚餐,我将一张圆桌放在院子里。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我端出装有月饼、苹果、红菱、花生的四只瓷碗和两只烛台、一只香炉,整齐地置于桌上,点燃蜡烛和香。6岁的小孙子从屋里跑出来,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做什么呀?”“敬月亮。”我指指天上的月亮对他说。“为什么要敬月亮啊?”小孙子有些懵懂。“等敬完月亮,爷爷给你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小孙子立刻来了兴致,眨着大眼睛说:“好呀,好呀,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敬好月,我让小孙子坐在我身边,指着天上的月亮开始给他讲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小孙子听得入了神,拉着我的手说:“爷爷,嫦娥一个人在月亮上好可怜啊,她是不是很想后羿呢?”我抚摸着小孙子的头说:“是啊,嫦娥非常想念后羿,所以一到中秋节,月亮才会那么圆,那么亮,她是在天上看着乡亲和后羿呢。乡亲们也想念嫦娥,每到中秋节,就制作月饼等食品纪念她。从此中秋敬月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小孙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咱们一起来学习描写月亮的古诗好吗?”我慈爱地问小孙子。“好的,您以前教过我许多古诗,也有写月亮的诗,我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呢。”说着他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那认真的神情,仿佛也体会到漂泊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接着他又背起《古朗月行》,这首诗描绘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的景致。记得当初我教他这首诗时,他遥望月亮稚气地说:“爷爷,这月亮还真像白玉盘呢。”
月亮慢慢移步到我家上空,高悬天际。我们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童话之中。“爷爷,我们到外面走走好吗?”“好啊。”我牵着小孙子的手,漫步在小区花园小径上,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我们坐在石凳上,抬头望去,那轮明月越来越大,越来越圆,仿佛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挂在天空中。
“爷爷,还有哪些写月亮的诗句呢?”小孙子展现出孩子聪慧好学的天性。于是我又给他讲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小孙子跟着一字一句地念着。读了两遍后,我告诉他这首诗描绘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小孙子虽然不太理解诗的含义,但他能体悟到那种浓浓的情感。
然后,我又给他讲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这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对小孙子来说深奥了点,但他依然能体会到诗人的豁达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每学一首古诗,我都会给小孙子讲解一下诗的背景和含义,让他对这些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就这样一边赏月,一边诵读那些经典的古诗,让传统文化在我们心间流淌。
月亮渐渐西斜,夜也越来越深了,但我们的兴致依然不减。我又讲解了《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等几首古诗,月光洒在我们的身上,仿佛给我们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
在这个中秋夜,我和小孙子不仅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还领略到那古老而诗意的中秋氛围,感悟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希望孙子能够从小爱上传统文化,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生活。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