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每个新学期写下愿望,不是好玩好看的形式,而是学习行动的开端。当孩子们写下美好愿望的时候,就是播下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
女儿读幼儿园中班时,秋学期开学前一天晚上,我给女儿做心愿卡,问她的愿望是什么。
“我想帮小朋友分饭。”4岁的小姑娘脱口而出。我一听乐了,便追问:“还有呢?”她想了想,笑着说:“我想帮老师拖地,搬床。”“你的愿望就是成为老师的小帮手呀。”我在她的额头上给她点赞,然后认真地帮她写下这个愿望。
我想,我所带班级开学第一课该做一件什么事呢?不如也让孩子们写下新学期愿望吧。如果知道了孩子的愿望,并能帮助他们心想事成,那也是蛮有意义的。
开学了,我对孩子们说:“新学期你们升入二年级了,最大愿望是什么呢?不妨写下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助你梦想成真。”
每个孩子领到一张心愿卡后,就迫不及待地写起来。没一会儿,思诚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写好啦。”我走了过去,看见他的心愿卡上写着:“我希望有看不完的书。”那一刻,我很是感动开心。因为真正喜欢读书,而且暑假坚持阅读的孩子,才会在新学期毫不犹豫地写下这个愿望呀。
我摸着他的小脑袋说:“你的愿望会成真的,你看我们每个同学为班级捐5本书,那么我们班就有两百多本书了。你这学期要使劲读,不然真是读不完呀。”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举起手示意她也写完了。她写道:“我想当班长。”“嗯,你想当班长,就要大声地说出来,看看会不会获得支持,对不对呀?”她点点头。
有几个孩子的表现令我惊喜。文文一改上学期的扭扭捏捏的模样,声音洪亮地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愿望:“我希望我和同学在学校当好朋友。”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辰辰上学期可是把我急坏了,根本不和我们在一个思考频道。他的愿望很朴实:“我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知道这是小辰内心真实的声音,特别为他高兴。
有孩子问:“老师,你的愿望是什么?”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猜猜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我说:“我的愿望就是你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教室里响起了干脆有力的“能”,然后是热烈的掌声。新学期,新起点,我们在为自己加油鼓劲。
自此之后的新学期第一课,我都会让孩子们写下愿望。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一个愿望的背后,都是一颗热烈的渴望成长进步的心。我让孩子们写下愿望,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叫吸引力定律。如果引导孩子专注于积极有利的、善良的人和事方面,那么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内心的愿望就可能成真。
另外,大部分孩子的愿望也是对新学期生活的预期目标。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新学期最期待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更容易付诸行动。在学期结束回顾时,比较容易产生获得感。
2.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期待
当我读到孩子们的心愿时,发现无论成绩好坏、表现如何,每个孩子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都有美好的期待,只是具体的方向有所不同。大多数孩子关注自己的成绩能否提高,也有孩子希望拥有更多的朋友,或者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陪伴、肯定,或者是通过为班级服务、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一个班里五十个孩子就会有五十个不同的心愿,当一些孩子还在渴求社交需求,如友谊、亲情等归属感的满足时,有的孩子已经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了。这些需求层次的不同,也就意味着教育者的期待和要求也要与之同频。
小心同学四年级时的愿望是:“我希望这学期上课更积极,多举手发言,多参加一些活动。我希望这学期更加努力、勇敢、不害怕。我希望我的合唱、朗诵、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了解到她的意愿,我就会更多关注小心的听课状态,并适当给予她更多的表达机会。
让孩子们写下新学期愿望,老师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想办法帮助他们实现愿望,从而获得心理成长需求的满足。总之,给孩子想要的才更有意义。
3.为家校协同育人找到方向
通过孩子们的心愿清单,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愿望会从单线变成复线,从笼统变得清晰;从关注自己,到关注班级荣誉和家庭关系等。
只是单方面以老师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帮孩子实现愿望的。所以,我通常会把每个孩子的愿望卡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们也来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家校合作来帮助孩子达成所愿。
小芊在上学期开学初写下的心愿是:希望自己能养一盆花,放在书桌上;希望日记素材越来越多;希望在学校生活很顺利,很愉快。和她的妈妈沟通以后,第一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从她一学期的日记来看,素材确实越来越多,并且她在班里和同学相处愉快,总是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为小组加分。
孩子们在每个新学期写下愿望,不是好玩好看的形式,而是学习行动的开端。当孩子们写下美好愿望的时候,就是播下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等到期末再回头看,看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种下的种子长多高、多大了,一定又有很多感想吧。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