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起点
9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人间好时节。
古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月,是新学期开始的季节。再美好,再遗憾,过去的已成为过去,新学期开始,一切都是新的,新梦想新起点,和新的自己。
9月,也是教师节所在月。泰戈尔在《园丁集》里写道: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求学之路,老师春风化雨,为孩子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本期“总编策划”,我们邀请4位作者写作文章。在他们笔下,我们看到了教育者的情怀,看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看到了对新学期的展望与期待。9月,站在新的起点,那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今天是教师节。
如果不是进校门时,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大红横幅提醒我,我还真忘了今天是我们教书人重要的一天。我仰头凝望横幅:强国兴邦千秋业,尊师重教万代歌。旁边的电子屏幕上,也滚动着教研先进工作者的图片。看着同事们盈盈笑脸,看着孩子们活泼的身影,旁边的月季花顶着硕大的花朵,在清风里摇曳生姿,不远处绿地茵茵,与砖红与浅黄搭配的教学楼相映成趣。此景,此情,此时,此地,内心有股涌动的感喟。
不禁想起,在四十多年前的乡村小学教师办公室里,我惊异于墙壁上张贴的两句标语:愿将热血化春雨,精心浇灌万朵花。这比喻也太夸张了,似乎教育会要了老师的命。我和同桌笑了半天。可直到自己做了老师,才到“知天命”年龄已经满头白发的我,似乎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懂得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艰辛与不易。
“陈老师,陈老师,你的鲜花……”一声呼喊让我从回忆中抽离,是门卫老张。“你学生订的花,快递员送校门口了。”老张捧出一大簇鲜花,蓝色的丝带,五颜六色的花束,看着就莫名地喜欢。“估计又是南京的那个学生订的吧,因为自从她工作后,教师节我总能如约收到鲜花。”我边说边接过花束,花丛里有一张贺卡:晨曦细雨育桃李,金秋硕果慰园丁。陈老师,教师节快乐哟!落款在我的意料之中,是十几年前的一位女学生,如今她在南京任教语文学科。依稀记得,她喜欢写随笔,而我喜欢读她的随笔。她写在蚊帐内跟蚊子斗智斗勇,写父母亲深夜到车站卸货的辛苦,写渴望文字变成墨字的愿景……她说只有我懂她,其实我们相差二十多岁,似乎谈不上懂得,只是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当年热爱文字的自己。
一路雀跃起来,一到办公室,英语黄老师便惊呼起来:“哇哦,你竟然收到了鲜花,我好羡慕哟。”我笑说:“大家喜欢啥花,都来自取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天我们有福同享呀。”刚说完,同事们便一拥而上,有的抽了一根玫瑰,有的拿了几支康乃馨,有的分走了几株小雏菊……不一会儿,办公室的每张桌子都装点成了一道风景线。
“你桌上也有礼物哟。”后排的语文老师提醒我。我一怔,有些惊讶。因为学校早就三令五申,不允许接受学生礼品之类。而老师们为了避嫌,也从不在学生面前提及“教师节”这个话题。我回到桌边,果真看到一个绑着红丝带的塑料盒,上面还附有一张纸条:陈老师,周日我自己烘焙的小面包,带给老师品尝一下,祝老师节日快乐呀!旁边还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我一看落款,原来是隔壁班的一位女生。她有次拿着月考试卷找自己的语文老师,没想到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人在,我于是便“越俎代庖”帮她梳理了一下试卷存在问题,没想到她还如此记挂。打开盒子,一股甜香便四溢开来,不一会儿便成为办公室老师们的口福了。
正想坐下来,忽然发现茶杯旁边多了一个不足巴掌大的小本本,我一头雾水,探身拿过来不禁乐了,皮面证书的封面上赫然四个大字:好老师证。我有些恍惚,连忙打开本子,左侧端正写着我的大名,右侧是一段话语: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不禁莞尔一笑,我见过各种表彰与奖励证书,可从来没见过学生给我颁发的“好老师证”,证书还挺官方,评审单位是:中国好老师评审委员会。公章、红戳戳,一切都是公事公办的味道。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又仔细端详,终于从红戳子里隐约看到“高一(7)班全体同学”的字样,原来是我上学期所执教班级的班长送过来的。没想到师生一场的缘分,竟然被一个证书如此生动地演绎了。
走进新班级,看到黑板上大大的五个字:教师节快乐!起立敬礼后,我指着窗外蓬勃的一棵大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吗?”很多同学扭头看看一树的苍翠,摇了摇头。“它是榉树,你们天天从它下面经过,也许从来没想过它的名字。记得孔子说过一句话: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继续说,“榉树,榆科榉属的落叶乔木树种,因其‘榉’和‘举’谐音,故种榉树有‘中举’之谐音,有祥瑞之征兆。校园里特地种上这棵树,也是希望你们能够高中举人,金榜题名。这份祝福与用心,你们可要懂得哟。”顿时,学生投向榉树的眼神中有了一份惊喜与懂得。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过他的教育观,被总结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场相逢,一份情缘,师生教学相长,“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切磋研磨,玉汝于成。记得我推荐学生阅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没想到不久后的一天,一位男同学在走廊里连环炮似的问了很多关于爱情与生命意义的话题,我当时便有些感动与慨然,回来后便写成一篇随笔《一辈子精读一本书》。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竟然被《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拿到500元稿费后,我连忙请那位男生一起吃了一顿食堂晚餐。而因此,班上很多孩子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忽然想起史铁生写过的一段话,一个人十三四岁扣下的扳机,更老的时候,子弹才正中眉心。童年时觉得太过煽情的标语,没想到在自己临近退休时,才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的精髓。这是一场心血的交换,也是一场生命的洗礼。
上完课走出教室,迎面走来一个戴眼镜的姑娘。“陈老师。”她扬起手臂,我认出了她,是我几年前的学生,刚到我们学校来任教。师生变同事,这真是“多年后我便成了你”呀。
这个教师节,满满的幸福,满满的感动,也满满的自豪。
编辑"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