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未央,秋田黄,瓜果香。走进临汾市安泽县城北部的和川村,映入眼帘的是生长旺盛的优质水稻,微风拂过,水稻悠悠地随风摇摆,泛起了绿色的波浪,稻田中野鸭肆意奔跑、螃蟹悠哉横行,绘就一幅稻浪翻滚、鱼蟹共生的美丽画卷。这一切,都是和川村“稻鱼蟹”共生立体化养殖的鲜活写照。
和川村位于沁河、蔺河、洪驿河三河交汇处,“千亩滩”处于和川水库的库尾,是整个和川村地理位置最优越、耕种条件最好的一片土地,在整个安泽县都是非常稀有的资源。但是2021年的秋汛,雨水积存、河水倒灌使得丰收在望的千亩滩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成了野鸭水鸟的乐园。和川村的领导们积极应对,立即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排水,并与保险公司联系落实赔付工作,保障村民的利益。同时,他们也开始寻求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次机遇点燃了“千亩滩”的希望。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来和川村调研受灾情况,在专家的考察和建议下,该村转变思路,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发展起了“稻鱼蟹”共生的绿色智慧循环农业模式。
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村“两委”经过实地考察调研、请教专家确定农业模式的可行性,打算整合内涝的土地作为试验田种植,但是有一部分村民存有疑惑:祖祖辈辈都种植玉米,种植水稻能种好吗?而且土地内涝严重,如果赔本了怎么办?面对村民的疑惑,村“两委”向村民讲解了“靠水吃水”的发展思路,并向村民保证从村民手中流转部分土地,会保证群众的保底流转费用及分红。
从未接触过水稻和螃蟹混养的村民,从干中学、在事上练。和川村采用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干代培”,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让村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共生模式的关键技术,他们参与具体的水稻育苗、插秧等工作,开始尝试在稻田中养殖鱼和蟹,利用它们的天然习性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同时利用县校合作优势与山西省农业大学合作签订《山西农业大学横向科技项目协议书》,由专家带领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和川村的“稻鱼蟹”共生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系统,它涵盖了多个部分,包括果蔬大棚、现代渔业大棚、养牛场等,形成了鱼菜共生、稻蟹、稻鸭、稻鳖混养的循环立体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三养、一季四收”。同时,和川村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稻合香”系列大米、河鲜系列等产品。
和川村由提升经济效益延伸到农旅结合,全力打造“稻梦空间”“渔歌大道”“稻和川”等农林文旅景观,发展稻田观光旅游经济,吸引游客来到这里来感受稻香,从插秧、捉蟹、捕鱼中体验田园生活,感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我们打造的稻鱼蟹绿色智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现代渔业养殖尾水循环再利用为依托,以养殖区有机肥料肥田,不断优化果蔬大棚、水稻种植等项目布局,实现了种地不施肥、环境不污染、资源不浪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勇说,“现在我们致力于将该基地打造成集网红打卡、休闲垂钓、采摘耕种等为一体的农林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区。”
在安泽沁河湾旅游度假区提升方案中,“千亩滩”将增加科普研学与娱乐体验,在“农业+旅游+研学”方面得到提升,打造出“智慧+”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穿过连片的稻田,来到坐落于“千亩滩”东侧的“稻梦空间”展厅,“稻米”主题元素随处可见,游客们不仅能看到“千亩滩”种出的各种稻米,还能在稻米收获季时,通过一台水稻自动脱壳机体验水稻脱壳成米的过程。
目前,和川村稻鱼蟹产业作为典型代表,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真正实现了让绿色发展变成“生态财富”。李勇说:“下一步,我们将依靠本地产业优势,整体规划,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巩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