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4-09-18 00:00:00韩燕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9期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教育学者强调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辨析能力。然而,大多数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过度依赖历史教师,不愿意进行自主探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并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研究发现,课堂有效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链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完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的实施原则

调研发现,一些初中历史教师虽然意识到有效提问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未取得理想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其遵循了错误的教学原则。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优势,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科学性、启发性、主体性。

(一)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学习思维,教师应当确保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查阅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并采用客观、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问题,帮助学生更快理解题干信息;第二,历史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且问题难度也应当符合班级学情,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避免学生对过难问题产生畏惧心理。

例如,在讲解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如果设置“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就不合适。其语言表达不正规,问题内容也不严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张骞共出使了两次西域,且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同。历史问题中并未提及张骞哪一次出使,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疑问,难以准确回答问题。

(二)启发性

在开展课堂有效提问时,教师还需确保问题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研究发现,启发性高的历史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历史教师在设置启发性问题时,设置的历史问题要难度适中,并在课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可在基础知识教学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商鞅最终被处死了,那这一结局是否意味着商鞅变法失败了呢?学生虽然无法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但是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探究。笔者班级中的一名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商鞅是因为威胁到旧贵族利益而被处死的,其死亡并不意味着变法失败。

(三)主体性

为了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当遵循主体性设计原则。班级内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如果初中历史教师为学生统一设置历史问题,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难度过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十分简单。因此,对于历史基础较好、学习更快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设计更具开放性或难度更高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通过常规问题来帮助其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软件为大家展示一些由西域传入的物品,并分层设计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提问:我国古代为什么选择开辟丝绸之路呢?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问:丝绸之路主要采取了哪种运输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提问: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上述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促进深度思考。

二、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师除了遵循三大原则,还需要依托三大策略来设计有效问题。其具体为:第一,整合教材知识设计历史问题;第二,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思考;第三,通过历史提问渗透家国情怀。

(一)整合教材知识设计历史问题

教师只有科学预设课堂问题,整合教材知识来设计提问形式,才能保证历史问题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例如,在讲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环节为学生播放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的微视频,然后在基础知识讲解结束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之前所学,总结、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异同点。上述提问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让学生站在宏观角度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何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局大不相同呢?学生在讨论与探究过程中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整合所学知识来设计历史问题,通过对比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思考

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只希望教师将问题的答案告诉他们。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调动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教师需要结合问题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缓解学生独立思考的畏惧心理,并在问题情境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

例如,在讲解文艺复兴运动时,大多数学生对国外文化知之甚少,认为本节内容枯燥、无趣。为了强化学生对本节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升华。笔者在课堂中布置了如下问题:大家在学习结束后能否说出文艺复兴的本质?一些学者觉得文艺复兴是一种创新性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改革;另外一些学者觉得文艺复兴是一种复古运动,根本为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大家是怎样看的呢?你更支持哪一个观点呢?请详细解释理由。上述历史问题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最终表达自身观点。笔者班级中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通过历史提问渗透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课堂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授课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还应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有效提问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国家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

例如,在讲解红军长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红军长征的纪录片,向大家展示长征的艰辛与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在观影结束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请大家思考,红军在长征路途中会遭遇怎样的困难?微视频加课堂提问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追问:大家认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与内涵呢?即使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否更好地传承这些精神呢?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明白革命先烈的伟大。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效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历史学习状态。另外,教师可将生活化、趣味化元素融入问题内容,根据学生在问题探究环节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提问方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独立探究,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210131)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