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经济下行时,企业前期潜在的一系列风险逐渐转变成问题,若疏于风险防控,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新形势下企业风险防控的意义
以水泥行业为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调控的背景下,国家禁止新建产能,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并购重组成为大企业扩张的唯一途径,产业集中度日益显著,企业不进则退,除了迎接风险和挑战别无他路。企业只有迎合经济市场的变化规律,做好风险识别与防控,不断审视不足、优化自身,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以债务风险为例,国内两家知名房地产企业在风险防控中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案,其结果对比鲜明。A集团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转型,在风险应对中展现魄力。在2016年中央出台“房住不炒”调控措施的背景下,A集团及时推动“轻资产”转型,2017年在将近4000亿元负债的背景下断臂求生,大量卖出A酒店、A文旅、A影业等项目的股权,被媒体称为“世纪大交易”。A集团债务危机得到缓解,平稳着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风险防控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三重压力下适当放缓步伐,落实风险防控有效举措,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新形势对内部审计风险防控职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审计部门价值创造。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企业困难时期主动作为,明确职能定位,以系统性、全局性的视角,发挥独立性优势,具备高度危机意识,深入研究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先进举措,自觉落实审计在风险防控中的责任。二是优化方式方法,做实风险防控。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立足企业自身,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学习解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方位审视风险,健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着力于识别潜在风险,正确把握和化解重大风险,助力企业突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经营思维惯性,以坚定的决心、有效的措施落实风险化解。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防控中的优势
(一)从企业治理的高度防控风险
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架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所以内部审计机构从设置之初,在组织架构中就具有法律和企业所赋予的高度,既能够深入基层一线,监督检查业务环节管理情况,也能够从企业治理的高度识别和防范风险,直接向企业领导汇报,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升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这与“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过程相一致。
(二)在风险防控中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
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风险管控必不可少。风险事项具有隐蔽性、感染性、不对等性等特征,即一个业务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漏往往不会直接暴露,而是传递到其他业务环节,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如采购环节,若是对采购物资质量管控不严,既可能会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如生产设备故障、流水线停工、产品质量不达标等情况,也可能在产品销售之后暴露质量问题,轻则导致客户退货,丢失一批次客户,重则对公司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因此,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应从全局考虑,系统把控,这既是业务部门难以做到的地方,也是内部审计的优势所在。
(三)在风险防控中具有客观性和主动性
业务部门在风险防控中常常存在畏难情绪,处理问题、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不强。因此,内部审计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必须具有客观性和主动性。独立性使内部审计不会隐瞒问题,能够客观地揭示风险,提出建议,并紧盯审计整改。审计工作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审计成果难以像生产、销售部门一样用具体货币计量,而是在揭示问题和风险,提出具体建议举措,推动整改的过程中发挥价值。
三、内部审计应高度重视企业外部风险
(一)转变视角,注重企业外部风险
内部审计通常侧重于企业内部治理,聚焦于内部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识别,着力于微观的视角,这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是可行的。但在当前经济三重压力下,企业面对的外部风险加剧,要求内部审计转变思维,与时俱进,系统全面地识别外部风险的变化。
(二)立足自身,加强对宏观领域风险的识别分析
以建材行业为例,需要综合识别的外部风险主要有:国内外经济波动风险,投资、融资、环保等领域政策限制的风险,国内房地产局势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变化的风险,上游大宗原材料供给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区域内新增产能对行业竞争的压力等。
以水泥制造业为例,在风险识别时,可以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有目的性地关注重大经济波动和法规政策。水泥、钢铁是制造业中典型的高耗能行业,最为成熟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其煤耗、电耗依旧居水泥生产成本的首位。因此,结合高耗能特征,水泥企业要紧盯国内外煤炭供应情况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及时预警。绿色发展是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持续影响水泥行业生产经营,直观影响如错峰生产、碳排放权指标的购买。因此,结合高污染特征,重点关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风险。
作为内部审计,要将关注点从企业财务状况转移到企业经营各个维度,日常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环保行业政策变动,关注企业能耗比重、技术改造支出、安全经费投入等情况,关注环保、安全、交通运输等行政处罚,为董事会、经理层科学决策提出建议。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防控中的具体举措
企业自救是企业防控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要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健全企业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审计“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企业风险防控中担当作为。
(一)聚焦战略规划,推动战略规划落实落地
审计工作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入践行企业“十四五”规划和公司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依法依规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经济责任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中,将国家重大政策执行情况、企业战略落实情况作为审计评价的重点之一,推动公司战略发展和风险防控的重要举措落实落地。
(二)拓宽审计监督广度,关注风险频发领域
一是从传统的财务监督向对投资、并购、采购、资金、资产管理等关键业务全过程追踪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有效减少监督盲区,及早识别风险和不足,以风险预警代替问题发现,突出抓好重大风险攻坚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二是关注以往审计项目中风险频发领域,“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开展内控监督,督促企业中高层管理履职尽责,提高企业治理层面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促进重大事项有效决策、风险可控。
(三)深化研究型审计,紧盯制约效益增长的关键因素
一是做深做实深化研究型审计,提前谋划,加强审前研究,开展审前调查,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围绕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资产结构、债务结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情况,与同行业横向对比,识别企业经营状况,提高审计评价和风险防范水平。二是对利润结构以及亏损、潜亏进行重点分析,揭示成本费用过快增长、低效无效资产等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推动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着力审计整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一是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被审计单位、督改部门和审计部门三方整改责任;重难点问题要协调多方会商,结合实际情况,做到“一题一策”,帮助被审计单位整改到位,实现问题闭环、风险化解。二是确保审计整改落实。对重要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应开展“回头看”,追根溯源,深入挖掘问题和风险产生的原因,重点核实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推动健全审计整改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审计部门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必要时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将审计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三是推动共性问题自查自纠。系统梳理审计发现问题,形成典型问题、共性问题案例库,刊发审计简报,组织所属单位自查自纠,实现“一家公司发现问题,所有公司共同改进”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举一反三,助力公司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五)健全风险评估协同机制,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
一是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完善职能部门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内部审计和业务部门在企业风险防控中站位不同,各有优势,不妨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企业风险防控的堡垒。内部审计可以发挥自身系统性、全局性的优势,作为企业风险防控的核心牵头部门,组织同级业务部门及所属子分公司共同参与风险识别,集思广益,从不同维度识别企业风险因素,形成系统的风险清单。二是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要加强重大风险季度监测,持续提升风险预判、辨识能力;按照分类分级处理原则,扎实开展风险“消存控增”攻坚行动,将风险化解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压紧压实风险化解主体责任,实现存量风险销号,风险敞口下降。
五、结 语
经济发展三重压力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卫士,应主动发挥审计在风险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以实现审计价值驱动作用,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审计在企业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机制,助力企业全方位识别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