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完善内部财会监督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2024-09-18 00:00方林
理财·收藏版 2024年9期

财会监督是对经济业务、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督,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作为财会监督主体,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会监督体系,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内部财会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财会监督依托会计准则、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具有广泛的监督对象,且监督内容专业、监督手段独特。它不仅构成了国家监督体系的关键一环,还为审计、纪检、法律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是各企业对本单位内部经济业务、财会行为及有关事项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化、日常化、全面化监督,是国家财会监督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内部财会监督,有利于发挥财务管理价值

财会监督不仅是会计工作的核心职责,也是实现财务管理价值的关键途径。首先,财务部门依据会计准则和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经济业务数据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过程中,对企业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实时监督。这不仅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其次,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围绕战略目标实现、发展提质增效等核心任务,通过聚焦预算管控、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和资金配置等关键财务管理环节,精准识别、及时预警和管控决策风险,纠正业务偏差,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低效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投入和不合理的投资决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内部财会监督,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财务合规风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加强内控管理方面,财会监督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内控管理流程中植入预算控制、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关键节点控制等财会监督手段,有力发挥了财会监督在保障内控管理体系有效执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风险管理方面,将财会监督融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识别业务模式及流程管理的风险点,及时分析、预警和干预,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合规管理方面,企业内部财会监督通过系列监管和控制程序,对经济业务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刚性约束,严把合规关口,从源头规范治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财会监督,构建企业“大监督”体系

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财会监督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全面链接企业各部门的各类业务,构建了企业“大监督”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另外,财务部门作为大数据中心,包含会计凭证和账簿、财务报表和报告在内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实施内部财会监督的重要依据,为纪检监察、审计、内控合规等其他内部监督主体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财会监督是构建企业大监督体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监督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党中央明确要求各单位建立权责明晰、约束刚性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中缺乏针对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具体指引,导致部分单位内部建立健全财会监督制度体系存在困难,从而导致内部财会监督主体间监督职责不明晰、监督权限不清晰、监督范围不明确,制约财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影响长效机制形成。

(二)管理层重视不足,财会监督缺乏企业文化支撑

一是企业负责人政治站位不高,对财会监督的理解存在偏差,未深刻认识到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企业内部未将财会监督提升到一定政治高度,实施财会监督氛围不强。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层将财务部门定位为后台服务部门,认为财务工作的重心在于服务于业务、服务于会计核算,轻视管理会计与财务监督的职责,导致弱化财会监督职能,因而财务部门实施财会监督的主动意识不强。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财会监督效率不佳

一是部分国有企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财会监督的提质增效作用,导致财会监督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二是企业内部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各部门采用不同的业务系统和技术底座,系统建设不成体系, 导致信息无法互通和共享, 形成了信息孤岛,财会监督问题线索发现、证据收集等方面效率低下。

三是部分财会监督人员未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分析、线索发现方面的促进作用,学习和掌握信息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主动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单位内部财会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四)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未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单位内部业务、财会、审计、纪检监察、法律、内控合规等多个监督主体部门职责边界不明晰、工作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未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跨部门协作等工作机制,使得各个监督主体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共用,不利于形成监督合力。

二是行使内部监督职责的各部门之间因目标和利益不一致,存在利益冲突或纠缠无法密切合作,内部监督措施缺位、错位导致监督程序失效,容易出现监督漏洞。

三、国有企业完善内部财会监督体系的建议

(一)落实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主体责任

作为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企业负责人应当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严肃财经纪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坚持加强领导和高位推动。国有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应突出党建引领,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财会监督的全过程各方面,牢固树立以强有力的财会监督助推党内监督的导向,充分认识到财会监督的新高度和新定位,营造严肃的财会监督生态。国有企业内部应厘清责任,将财务部和内审部门作为实施财会监督的主责部门,明确法务部、纪检监察部、内控合规部、风险管理部及相关业务部门负有协同监督义务,积极统筹各类监督资源,建立各监督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健全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体系

构建和完善财会监督体系,需要先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并完善工作机制。根据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企业应识别经济业务活动的关键风险因素,以此为出发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主体、权责、范围、标准、流程等内容,确保财会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制度培训与监督考核,推动财务监督制度落地。通过建章立制,将各项内部控制监督程序制度化、流程化,并内嵌到业务管控系统,实现流程管控信息化、自动化,从而实现财经纪律控制刚性化,保障各项管理要求落地。

(三)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提升财会监督工作合力

一是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财会监督体系。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实现纵横全面覆盖、整体协同发力,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部监督防控网。横向联动方面,以财务部和内审部为领头羊,并着力加强与法务部、纪检监察部及业务部门的联合监督,以联席会议、联合座谈等形式分享监督成果与经验,实现监督资源开放、融合和共享,提升财会监督质效,实现企业内部财会监督“一盘棋”全覆盖。纵向贯通方面,企业内部应建立分类别管理、分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财会监督模式,母子分公司、上下级部门层层穿透监督,打好监督组合拳,实现财会监督“一张网”纵横贯通发展。

二是建立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机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财会监督融入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主动监督,从源头把控经营风险,实现与业务监督协同。其次,运用内部审计监督对财会监督的再监督,构筑内部监督双重防线,提高监督效果。最后,利用合规监督助力财会监督当好合规经营守门员,守好护城河,遏制财务造假行为,防控合规风险。

(四)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构建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于一体的财会监督大模型,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权限化、权限平台化、平台数据化”的完整监督体系,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贯穿财会监督的始末,建立起财会监督长效机制。

(五)坚持查改并重,注重财会监督结果运用

一是以企业内部财会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着眼点,构建“发现监督问题—制订整改计划—追踪治理过程—评价整改落实”的监督管理闭环,把问题整改视为一项持续的质量控制工程,借力财会监督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形成财会监督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化整改落实的考核机制,重点监督整改落实过程、问责执行及长效机制建立等问题。一方面,压实企业负责人的整改主要责任,严格整改标准,确保长效整改措施有效执行,防止类似问题复发,并发挥问责机制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全过程监督整改,确保整改方案得到严格执行。面对棘手问题,可借助专题讨论、资源整合和创新思路等方法,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财会监督人员素质

一是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企业应加强财会监督人员业务培训和实战训练,建立跨部门多岗位培养交流机制,聚焦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能力培养,逐步提高财会监督人员的沟通交流、分析研判能力,培养一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且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财会监督工作质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是狠抓财会监督人员的作风建设。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财会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塑造正直清廉的工作氛围,以减少不当行为的动机;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职业操守成为评价财会监督人员工作表现的关键指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