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4-09-18 00:00袁乐平
理财·收藏版 2024年9期

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的深入推进,两者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融合发展理论基础,剖析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并从制度、理念、方法、数据、问责等维度提出深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一、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需要。从理论溯源看,二者同属于财政资源配置理论体系,财政投资评审是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理论指导下,对财政投资项目开展事前评估,优化财政投资决策,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则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上,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绩效管理,实现预算与绩效、事前与事后、投入与产出的紧密结合。从价值取向看,二者均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通过科学评估、规范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投资评审重在事前评估把关,筛选出必要性强、投资回报高的项目,为预算安排提供参考;预算绩效管理则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全过程,基于绩效结果优化预算编制,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

二、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强化投资源头控制,从决策阶段入手提高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是影响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科学评审投资项目是实现财政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前提,然而当前财政投资决策还存在决策不够科学、论证不够充分等问题,影响财政投资质量和效益。将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建立健全重大投资项目评审和预算安排绩效评估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把好投资决策关,能有效堵塞决策环节的漏洞,提高财政投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投资评审,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投资估算的合理性、筹资方案的可行性、预期绩效目标的科学性等,促进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良性机制。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将绩效理念植入预算编制,通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优选绩效目标明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预期绩效显著的项目纳入预算安排。

(二)有利于实现投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形成投资闭环

财政投资活动涉及决策、执行、验收、后评价等多个环节,需要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管理,这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财政投资评审侧重对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等开展事前评估把关,属于投前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全过程,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通过事前绩效评估,预算编制环节嵌入绩效目标,将绩效理念贯穿于资金配置始终;项目实施环节,通过绩效运行监控,及时跟踪资金拨付使用、项目建设进展等情况,发现和纠正偏差;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通过绩效评价,对照事前绩效目标,评判项目完成情况,分析绩效偏差的原因,为优化调整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三)有利于实现多目标协同优化,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财政投资的目的在于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服务民生改善。传统的财政投资评审,侧重评判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考虑不足。将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有利于树立综合效益理念,促进多目标协同优化。财政投资评审积极吸收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在关注财务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加强对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性的评判,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重要评判标准,促进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更好地发挥财政投资的综合效益。

三、深化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1.出台专门文件,明确总体要求。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统领和制度规范的保障,加快制定出台专门文件,明确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评审与绩效脱节、多头重复等突出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改革举措,总体要求把握好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基调,坚持评审与绩效并重,进一步理顺两者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的关系,明确各自侧重点,厘清责权边界,实现优势互补、融合贯通。

2.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发展改革、财政、审计、行业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如发展改革部门重点从投资方向、结构布局等宏观层面把关,财政部门侧重从资金安排合理性、绩效目标可行性等方面评审,行业主管部门发挥行业管理和技术优势,为综合评审提供支撑。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由财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重大问题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投资评审、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投资评审、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新评审理念,提高评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前移评审关口。财政投资评审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重视投前评估,加强投中监控、投后评价,实现投资评审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前移评审关口,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开展评估,通过多方案比选、敏感性分析等方式,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投融资方案可行性、综合效益、风险防范措施等,优选最优方案,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在项目开工建设后,评审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核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偏离合同约定、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等风险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2.创新评审内容和方法,突出绩效导向。财政投资评审从以往侧重合规性审核向更加注重绩效导向转变,创新评审内容和方法。在评审内容上,评判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性,体现综合效益导向。在评判项目可行性时,评审筹资方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评判财政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评审内容紧密对接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嵌入评审全过程,评审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财务分析、风险评估、敏感性分析、计量模型等方法,提高评审的科学性。

(三)完善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绩效目标设置,突出投资导向。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既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财政投资评审把关的重要参照系。按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抓好绩效目标设置这一源头工作,促进与财政投资评审有机衔接,共同发挥投资导向作用,通过投资评审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把关,筛选出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同时审核把关项目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引导项目单位从战略高度谋划绩效,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方向。绩效目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体现宏观政策导向,将国家关于优化投资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要求细化落实到投资项目,引导调控投向。

2.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强化刚性约束。绩效指标全面反映项目的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体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细化量化绩效指标,提高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可衡量性,增强指标的刚性约束力,可借鉴运用平衡计分卡、KPI等科学方法,建立涵盖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绩效指标库,为绩效目标设置提供参考。加强绩效指标的动态管理,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投资重点调整,对绩效指标进行优化完善,体现差异化、精细化要求。加强事前绩效评估,增强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通过科学的绩效指标设计把关,提高财政投资决策的精准性。

(四)加强评审与绩效数据共享,提高监管的协同性

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衔接,离不开数据的共享共用,整合财政投资评审、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评审部门及时将评审数据推送至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部门,为预算安排、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运行监控等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利用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数据管理职责,规范数据共享流程,加强对涉密、敏感数据的管理,提高共享数据的规范性、时效性、安全性,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向纵深发展。

(五)强化绩效问责,促进评审与绩效管理良性互动

绩效问责既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良性互动的关键一环,将绩效评价、重点评审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作为预算安排、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力度大、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在预算安排上给予适度倾斜;对整改不力、绩效评价或投资评审结果较差的,予以预算压减或暂停安排新的项目,直至问题整改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投资领域的绩效问责机制,将绩效责任与项目管理、资金分配、人员奖惩挂钩,建立重大项目绩效问题督查督办机制,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低效无效等问题,倒查问题根源,限期整改问责,促进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四、结 语

开展财政投资项目,要高度注重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工作。财政投资评审能够规范预算管理行为,在审批过程中能够找出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强化预算管理,可以促进财政投资评审水平的提高。为此,有关单位需要把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充分融合,采取合理方式,及时找出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作者单位:青海财金投资评审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