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立足以“双减”为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对策,首先阐述了教学原则,即合理性、自主性与实践性;随后从创设科学情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应用数字化技术,创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这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期能给科学教师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双减”;小学科学;情境创设;数字化技术;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及时消化新的科学知识,以便他们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形成牢固的科学基础;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确保他们准确把握科学现象出现的原因,以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科学教师应认真研究“双减”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科学教学的授课计划,以此创建备受小学生欢迎的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科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科学教学原则
1.合理性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中所形成的课外负担,促使他们平衡好课内与课外的精力,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合理性原则,即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效掌握课本重难点知识的内涵;合理布置相应的科学作业,使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提升学生科学成绩、推动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家长与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有效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2.自主性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有所降低,这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的含义。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分析中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3.实践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学科更具实践性,这意味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贯彻“双减”要求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实践性原则,给予学生一些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教师切莫直接告知,而是善于运用相应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便他们在改进自身不足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小学科学的神奇与奥秘,从而生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应根据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合作活动等,让小学生运用头脑中的理论知识去调整实践活动,最终在记牢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未来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创造有利条件。
二、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讨
1.注重创设科学情境
(1)生活情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有些科学知识甚至就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新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科学地整合,然后创设出学生比较感兴趣或是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拉近学生与枯燥科学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科学水平,选择相应的生活素材,以便学生借助分析生活现象的方式,对新的科学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动物大家族”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区别,了解脊椎的作用,掌握绘制动物脊椎的方法,教师可以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有趣、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在电子平台上展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否认识屏幕中的小动物呢?它们都在做什么呢?期间,教师可以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如图片中几只小鸟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像不像同学们在下课以后在操场上一起玩游戏的场景呢?又如对比小猫和蜗牛,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呢?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拓展,如小鸟在学校的树上嬉戏,小蜗牛在草地上爬行,这从侧面说明学校的环境比较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才能创建出和图片中一样美好的校园环境呢?应该如何与这些小动物和睦相处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不由地从环境保护、尊重生命等角度探究答案,这对于他们高效完成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非常有帮助的。
(2)积极开展实验情境。小学科学学科与实验的关系较为紧密,甚至有些结论需要通过实施相应的实验才能够得到。为此,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积极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让小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养成日益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如在学习与“蜡烛燃烧”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按照“认真观察—提出猜测—实验论证”的步骤,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以此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点的印象。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蜡烛燃烧的场景,并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认真观察,我们可以得知,蜡烛在燃烧以后会变短,那么变短的那部分去哪儿了呢?借助这一观察式的实验情境,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会给出多种猜测。对此,教师切莫直接给出评价,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猜测,进行相应的验证活动,以便他们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严谨认真的实验精神。等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可以继续给出指导: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形成什么新的物质呢?并附上相应的图片,以便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得出与科学书上一致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给予小学生较多实验主动权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进度,以便能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还要不断地向学生阐述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操作。
2.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可视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这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科学现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准确把握科学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科学原理;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深度,便于他们形成坚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理解能力,为他们探索更为复杂的科学知识提供重要的支持。
(1)开展动态化教学。如在学习“运动与位置”有关的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把握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及时开展相应的动态化教学活动,以便学生在动态演示下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譬如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各种关系;又如先呈现多人静止的画面,让学生从其中一人的视角入手,用方向与距离阐述自己的位置;然后移动某个人的位置,让学生再次描述,以便他们在对比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
(2)巧用微课。微视频是数字化技术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为精炼等特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它不局限于科学课本的讲解,还有与之有关的内容,如科学故事、科学实验等,所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助力教师开展相应的拓展教学。在具体授课中,科学教师应积极引入微课,以此创建精彩课堂,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应巧用微课,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然后附上与之有关的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高效完成预习任务。譬如在学习“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之前,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清单,然后将微视频发布到指定的平台上,以供学生认真观看,从而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信息素养相对较弱、科学基础相对较差等原因,学生所制作的微视频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如重点知识的内涵没有讲清楚。对此,教师切莫指责,而是坚持鼓励为主,多肯定学生表现相对较好的地方,启发学生寻找改进自身不足的方法,以便他们在不断纠正中,找到利用微视频科学展示科学知识的方式,最终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科学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以便能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应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此外,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故而,在落实“双减”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记忆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程娇娇.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3(25).
[2]倪克胜.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