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9-17 00:00:00彭婷婷
新教育·科研 2024年8期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和分享生活中的美、深入鉴赏经典艺术作品以及开展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和欣赏美,还能创造性地表达美。并强调了实践活动和个性展现在提升学生审美眼光和创造力中的重要性,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实践;深度鉴赏;艺术创作;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文章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三大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通过对生活中美的观察与分享,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深度欣赏及个性化艺术创作活动等,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与欣赏美的同时,也可以对美的事物进行创造性地表现。

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心智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生活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三个方面融入其中,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打造一个既实用又生动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融入生活实践,启迪“发现美”

将生活中的美融入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与美的自然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校园的自然景观、家庭的日常用品或是城市的建筑。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理解美无处不在,哪怕是最普通的物体,也有其独特的美感。

1.观察日常,探寻生活之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眼光投向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比如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从中找到体现美的东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湘美版一年级下册第1课“小雨沙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雨,将其转化为一节充满美感与创意的美术课。教学开展环节,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下雨的声音,这些声音丰富多彩,从细微的雨滴声到磅礴的暴雨声,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雨声中。通过这样的听觉体验,学生能用心感受和想象,将这些声音化作可见的画面。随后,让学生将听到的雨声用点和线的形式表达在画纸上。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声音与视觉形象结合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次丰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雨的多种声音,更表达了学生对雨的感受和情感。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将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引入美术教育,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和创作中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美。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了他们在生活细节中发现美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利用艺术表达感受的能力。

2.分享交流,感悟生活美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交流活动,将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到的美的东西展示出来,并展开讨论。通过相互启发与借鉴,可以使他们对生活美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开阔审美视野。

例如,在湘美版一年级上册的第3课“田野中的色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色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春夏秋冬四季中田野的变化。通过这些生动的视觉展示,学生不仅观察了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还感受到了不同季节特有的情感氛围。这种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色彩与情感的内在连接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对四季田野色彩变化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心的体验。学生通过线、色的造型来表达他们心中的田野,把个人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这种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和独特诠释。通过这样的分享和交流,学生能够相互启发,拓宽了审美视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理解到色彩不只是简单的视觉元素,更是情感和感受的载体。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帮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手段,能够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美感有效结合。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四季田野的色彩对比和情感表达的探究,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色彩的认知,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显示了生活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揭示了通过艺术教育深化学生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证明,将生活中的美融入教学,对学生建立与美的自然联系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如自然景色、人文景观等,并组织分享交流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更培养了他们欣赏和尊重美的习惯。教师巧妙地将生活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与创作,深刻理解了美的多元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拓宽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使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与创造力。

二、基于学科融合,提升“品味美”

鉴赏艺术名作是提升学生审美品味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选取不同风格和时期的代表作,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

1.解读名作,探寻艺术深意

通过对艺术名作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和艺术价值。这种鉴赏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品味。

例如,在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的“花儿朵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解读花卉连续纹样的艺术名作,引导学生探寻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这种鉴赏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品味。在掌握花卉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陶瓷上绘制这些纹样,实现了技法的有效迁移,并让学生立竿见影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成就感。学生在陶瓷上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呈现出直立、水平、散点、斜列、折线和波线等多种式样,巧妙地运用了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变形手法。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更展露出学生对骨式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在纹样的每一笔、每一线中,都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彰显出他们独特的审美品味。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深度解读花卉连续纹样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与欣赏,进而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实践让学生亲手在陶瓷上绘制纹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作技能,实现了艺术技法的有效迁移。学生作品多样化的纹样形式和变形手法展示了对艺术原理的灵活运用,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他们对美的独特见解,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审美方面的成功。

2.对比分析,锤炼审美眼光

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和欣赏。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艺术作品中的细微差别,进一步锤炼自己的审美眼光。

例如,在湘美版五年级下册“水墨诗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艺术作品以锤炼学生的审美眼光。首先,学生通过回顾古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感受四时变化的美学趣味;随后,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对比诗词中的意境与水墨画技法的表现,深刻理解中国画的独特手法。最后,学生被要求将文学与绘画相结合,以瓷绘的形式表达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在实践中体会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紧密联系。这一跨学科的对比分析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艺术作品,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捕捉艺术作品中的细微差别,提升了他们的审美眼光。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深度解读艺术名作与对比分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促进其独立审美观的形成。

三、开展艺术创作,实现“创造美”

让学生亲手创作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各种绘画、雕塑、拼贴等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

1.动手实践,艺术创意落地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用艺术手段把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创造的快乐与成就感,还能促进自身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湘美版一年级下册“手形添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创作,并让他们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形,初步感知手的结构。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手的基本形态,还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接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与学生互动玩起了手影游戏。这一趣味横生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手形变化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手指的弯曲与组合竟能变化出如此多样的手形。在游戏过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小手放在纸上,沿着外形描绘出轮廓。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手形的魅力。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手形,并畅谈自己的联想。学生思绪纷飞,有的想到了小树,有的想到了大象,还有的想到了花儿……这种自由的想象与表达,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最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挥毫泼墨,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化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作。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

以上教学案例中,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现艺术创意。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无穷魅力,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与成就感。

2.个性展现,美的多元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意,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美的多元性,实现个性化的审美追求。

例如,在湘美版三年级上册“线的表现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发掘线条的美感与情感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元活动得以实现,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配线”活动,巧妙地将音乐与线条绘画相融合。教师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和中国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用线条在纸上自由挥洒。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感知,更让他们深刻体验到线条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认识到线条可以如同音符一样,传达情绪和故事。然后,教师呈现一组涵盖各种线条形态的图片,包括杂乱、直线、曲线和弧线等。学生在观察和讨论这些线条时,鼓励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联想。通过这种互动,学生逐渐理解不同线条如何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他们发现,凌乱的线条可能引发烦躁,而流畅的曲线则可能带来平静与和谐。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也提升了他们对线条情感表达的敏感度和理解。最后,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意。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线描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运用和构图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些作品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使其从中学习到线条的运用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创作挑战,让学生用线条描绘心中所想,主题可以是花朵、鱼、太阳,或者其他任何事物。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将内心的情感通过线条展现出来。学生跃跃欲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们的画笔在纸上舞动,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个性和情感的作品。

以上教学案例中,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巧,更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学会了在艺术创作中尊重个性,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追求美的多元表达。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线条艺术的热爱,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艺术世界的独立见解,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探索美、表达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动手实践与个性展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锤炼了学生的技艺,更在创作中培育他们对美的感知与追求,实现了个性化的审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将生活实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寻美、分享交流中感悟美,以及在深度鉴赏经典和动手实践中提升品味和创造美,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也能鼓励他们发展独立的审美视角和创造力。这种教学策略的推广,有望改变传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文雯.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01).

[2]胡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J].读书文摘:中,2019(01).

[3]刘军.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