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渗透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

2024-09-17 00:00:00王慧
新教育·科研 2024年8期

【摘要】新课标对美育提出更高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大势所趋。教师应基于美育渗透开展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为达到美育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环节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育;教学策略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更关注主科,而忽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现有的美术课程也是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对美育发展毫无帮助。对学生而言,美育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压力、陶冶情操、培育价值观,教师应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塑造审美观念

美术是一门创意型学科,高度依赖学习者的创造力,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美术兴趣,无法施展自身的创造力,使其逐渐故步自封,难以理解美术,缺乏审美观念。

1.加强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只有在课堂伊始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术教学通常课时较少,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学生会认为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过于枯燥、无味,难以进入专注的状态,因此加强审美性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在课堂导入所营造的审美情境中,能够尽情开展审美创造与想象,为成功的课堂奠定坚实基础。在“关注你、我、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引出课堂主题,而是先让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相貌细节,观察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学生与附近的同学开展观察与讨论,认为每位同学的相貌都有很大差距,比如脸型有圆脸、方脸、尖脸之分,眼睛有圆眼、细长眼、杏眼之分。教师又用幻灯片出示了学生先前集体郊游拍的照片,学生都能准确地用照片分辨自己与其他同学。教师由此完成课堂导入,引出人物肖像画的课题,对肖像画进行鉴赏并尝试创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采取新奇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对接下来的课题有所了解,能有效把握人物肖像的重要知识点,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媒体手段

作为创造型学科,美术教学已经广泛引入了媒体手段,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辅助工具。媒体手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囊括了大量的美术学习资源,即便学生只能坐在教室接受学习,同样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这是传统美术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开展美术教学时,也不能滥用媒体手段,而是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穿插使用,在合适的时间点呈现美育资源,才能让学生在享受媒体资源的同时,迸发更多的美术想象力,获得新的美术审美见解。教学“动感生活”时,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经典电影的剪辑片段,包括《精武门》《少林寺》《黑客帝国》等动作电影的打斗片段。学生看得十分入迷,不时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询问学生这些电影片段的特征,学生认为都是动作片,演员会做出各种运动的动作。教师又出示一些著名画家创作的描写动作的作品,比如《做作业的女孩》《带着湿画布雨中奔跑的女孩》等,带领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并组织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通过创作重现一些常见的动作场景,以获得满意的创作成果。教师将媒体手段作为教学辅助,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多媒体作品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沉浸于课堂氛围,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取得教学成果。

3.重视课堂引导

美术学科具备自由灵活的特征,但教师经常忽视课堂引导的重要性,一心只想推进课堂进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在学生自由创作时,课堂引导的缺失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在鉴赏教学时,学生经常会放弃思考,在这时如果缺乏课堂引导,教师直接揭示鉴赏答案,将激发学生思维惰性,不主动参与美术鉴赏,直接影响训练学生审美意识的效果,这与美育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的教学重点是对人物画进行鉴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鉴赏学习。对《开国大典》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时,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现场进行鉴赏,学生都只是描述了画中场景,强调画中人物的表情,而没有过于深入地鉴赏。这时教师需要在旁进行引导,问学生:“画中的近景都看得到,那远景为什么不描述?”以及“天气这么好,是否对氛围有所渲染,是想隐喻些什么呢?”等。在教师的提示中,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不断深入探讨,实现鉴赏目标。教师重视课堂引导,在学生鉴赏困难之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能够逐渐积累鉴赏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教师在加强传统美术课堂的美育之前,须要先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其乐于参与美术学习,意识到自身审美观念的不足,知晓美育的价值。

二、拓展教学形式,丰富审美体验

为更好地进行美育渗透,教师可以大胆地开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断拓展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学习体验,使初中美术课堂唤发新鲜活力。

1.开展美术实践

美术实践属于比较开放的教学形式,这要求教师必须管理好所有学生,把握实践的强度,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做出此选择,但教师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抛开这一桎梏,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将自身的审美能力投入到未来的祖国建设中,那么就应该推陈出新,为学生创造美术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积累更多的美术经验,促使学生逐步成长。教师要正确选择实践类型、确定实践场所与时间,保证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在“多变的色彩”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色彩特性等基础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公园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公园中的色彩比学校内部的色彩更为丰富,学生能够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教师让学生在公园内完成色彩鲜明的作品,学生在公园内表现得十分开心,拿着画板寻找合适的写生地点,通过水彩、油画棒等绘画颜料大胆开展创作,呈交上的作品色彩丰富、多变,表达出学生在公园内愉悦、快乐的心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实践,给予学生创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精进创作技巧,产生创作灵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突显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是极富实效的教学形式,在多类课程中都得以应用,尤其适用于初中美术课程。初中学生相对于小学阶段有所成长,初步形成了一定审美能力,具备更好的沟通能力,如果能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能弥补学生之间审美能力的差异,使其互相交流经验,在沟通与实践中实现成长,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他人与自己审美的异同,接纳更多元化的审美,开拓其美术视野。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互利共赢,共同接近美育的教学目标。“仕女·簪花”一课需要学生做手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制作一些仕女使用的发簪、手镯、耳饰等饰品。学生最开始不知道如何制作,一直翻阅教材,或者查阅资料,发现这些饰品都十分精巧,很难制作。学生合作讨论,先绘出饰品的草图,再选择合适的材料,比如彩纸、锡纸、纸绳、彩纸等,最后分别制作饰品的不同部分,将各个部分组合,形成完整的作品。教师考虑了课堂内容的性质,为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审美碰撞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创设生活情境

美术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学生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与美术学科拉得很远,认为美术是高不可攀的优雅艺术,但这是一个亟待纠正的认知误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中产生生活化思考,获得审美情趣,总结出一套审美见解,学生也会对美术学习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审美训练,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教学“重复的魔力”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教学楼、脚底的瓷砖,以及学生使用的各类物品,比如手帕、文具袋、垫板等,学生发现这些东西的图案都存在重复的排列规律,也呈现出别样的美感。教师强调,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这样重复设计的物品,只要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各处都能寻得艺术。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加入美术实践、合作学习、生活情境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在充足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审美能力。

三、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可随意,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选择最高回报的教学环节,还要维持教学氛围的稳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推动学科融合

美术是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成的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都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科目。在美术课堂教学陷入瓶颈时,教师可以采取学科融合,将其他的学科与美术学科结合,使学生接触更多样的美术形式,意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对美术有更深入的理解,产生更丰富的美术灵感,这是单一科目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美术学科与音乐、语文、历史有较多的共通之处,教师可以将这些科目进行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奇妙的墙”一课以各类建筑物的墙为主题,教师先出示一些较为奇特的墙面,学生表示十分漂亮,纷纷赞叹。教师则列举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墙,例如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用于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柏林墙是东德修建的,可以阻止东西德人员来往;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不列颠岛,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代表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戌边系统。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对墙产生浓厚兴趣,更乐于对墙的设计进行深入鉴赏。教师将美术与历史两个学科进行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产生提升自身审美的强大动力,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2.给予创作空间

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创作的机会不多,创作时间也不够充足,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沉下心在课堂上开展创作,呈交的作品很多都是半成品,或者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尽量不要在创作课上花费过多的讲授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自主创作的时间,在创作时产生更多灵感,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创作更具审美冲击力的作品。在教学“在临摹中感受”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外国名作,以及其他画家的临摹作品,教师强调,从画中可见,临摹并不只是模仿,而是学会其他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创作,选择教材中自己喜爱的画作,进行临摹,不必过分在乎是否一致,而是要把握造型与比例。教师不过多打扰学生,让学生自由开展创作,也不在下边巡视,学生有充足的创作空间,临摹手法更为大胆。教师给予学生创作空间,让学生自由创作,使学生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汲取其他名家的审美经验。

3.实施多元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通常比较松散,学生的评价结果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标准也不公平,当学生得到不符合预期的评价结果,也会因为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而无法提出异议。教师应该制定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增加评价主体,为学生进行公开评价,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对自身审美能力有正确的认知,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方向。教学“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一课时,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肖像画创作能力,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当堂提交作品接受评价。教师将每位学生的作品利用幻灯片进行展示,与其他学生共同展开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水平进行评价。由于审美是比较主观的,教师将多个学生的意见进行整合,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决定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

教师从审美角度实行多元化评价,保证学生获得公平、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按照评价目标,努力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并将其发挥在自身的美术作品中。美术课程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美术作品鉴赏环节、美术创作环节、美术评价环节,教师应该以推动学科融合、给予创作空间、实施多元评价的方式实现美术教学环节的有效优化。

初中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期,落实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找到美育的不足之处,通过一定途径对其进行弥补,以解决美术教学的问题,达到新课标的美育要求。但美育是艰巨的教学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姣.小班化背景下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3(Z3).

[2]朱菲.中考背景下初中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3(32).

[3]顾耀宙.探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教育界,2023(33).

[4]陈华.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