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极为重要,教师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优化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块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文章介绍了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设计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项目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教师有意识地优化项目化学习教学组织和研究,对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模块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依托教材内容构建项目模块主题
1.衔接学校活动,糅合德育工作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际项目整合学习内容、技能和经验,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的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可以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在教学“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时,教师结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了一个项目化学习主题:“关注生命,关爱他人”。在这个主题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同学和教师进行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还培养关爱他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各种议题。例如,在探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掌握生命起源的科学知识。在探讨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访谈、讨论等方式,了解不同人对生命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生命观。这些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2.跨越学科边界,引领深度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探讨生命科学的主题中,学生需要运用生物学知识了解生命的起源,运用哲学知识探讨生命的意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观念。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探讨生命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项目中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师设计了另一个项目化学习主题:“生命科学探索”。在这个主题下,学生需要跨越学科边界,结合生物、哲学等知识,深入探讨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意义。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还提升了深度学习能力。
3.创新项目生成,丰富师生体验
通过依托教材内容构建项目模块主题,创新项目生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丰富师生体验。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生成具有特色的项目。这些创新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丰富师生的生活。例如,在探讨生命主题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以“生命的故事”为主题,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生命的诞生、成长和衰老的过程。这个项目不仅让同学们在欣赏舞台剧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还激发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又如,有学生以“生命的手绘”为主题,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在“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化学习主题,衔接学校活动,跨越学科边界,创新项目生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实践表明,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在项目化学习组织过程中,学生学习呈现个性化,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观察学生学习表现,找到教育契机,抓住典型个例展开教学设计。如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出现了偏差:“生命的意义是为他人、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为家人。”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这个观点进行教学纠偏,学生感触会更加深刻。教师抓住教学生成资源展开教育设计,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有争议的话题,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学习体验,这是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追求。
二、围绕核心问题聚合项目模块思维
1.加强实践体验,塑造道德素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实践,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核心问题搭建项目模块思维框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引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话题的思考。如在部编版初中教材“友谊的天空”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深入理解友情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不仅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到道德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质。此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友谊难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了解友谊中的权利与义务,学习如何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等道德素养。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友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课外延伸,培养实践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模块的教学中,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围绕核心问题,聚合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注重课外延伸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升自己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在“友谊的天空”单元教学中,通过对友谊与亲情、友谊与利益的探讨,学生可以了解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友谊与法律规范的联系。教师还介绍了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与法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的原则。教师也布置了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采访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了解他们对于友谊的认识和处理友谊中矛盾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社区入手,观察父母、邻里之间的友谊,分析他们处理矛盾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友谊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交友观念。
3.强化学科渗透,提升教育效果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问题、案例、任务等,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可以通过围绕核心问题聚合项目模块思维,强化学科渗透,提升教育效果。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科间的融合,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以“友谊的天空”为例,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性,掌握建立和维护友谊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教师结合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关于友情的描述,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友谊观。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在历史课上,教师讲述杰出人物在友谊方面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通过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习,加强了实践体验,塑造了道德素质,培养了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学科渗透强化了教育的综合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探索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借助综合评价落实项目模块目标
1.关注主体学情,促进个体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关注主体学情是落实项目模块目标的基础。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以此为依据设计项目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关注主体学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部编版初中教材“成长的节拍”一课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不同的项目任务。例如,对于喜欢文艺的学生,组织编写成长歌曲集;对于喜欢合作的学生,组织团队互动项目,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和成长的魅力。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2.重视过程评价,突出主体教育
项目化学习强调过程评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过程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过程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展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过程评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成长的节拍”模块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进行评价。例如,教师观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给予及时地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的过程评价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丰富评价主体,拓宽学习视野
项目化学习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等多个方面的人员。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多元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他们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成长的节拍”模块教学中,教师邀请家长、社区成员等参与评价。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给予孩子反馈和建议,社区成员可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给予孩子肯定和支持。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相信通过持续的实践和探索,项目化学习将在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中生贡献力量。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要关注项目化学习的未来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教师对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项目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法律法规,提高道德和法律意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师在项目设计、指导和支持学生、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组织项目化学习,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闵军杰.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8).
[2]金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11).
[3]陈晓燕.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4(01).
[4]盖晓梅,贾倩.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