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精神指引,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食粮。技工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激励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养成细心细致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坚持不懈,为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本文就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策略和建议,希望能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借鉴和帮助,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的进程。
关键词:技工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出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尚书·周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反映出古代匠人志向高远辛勤不懈的高尚追求[1]。
“工匠精神”一词首创者聂圣哲曾培养出一批一流木工匠士,他曾呼吁走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再到中国创造的道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尽早恢复学徒制,从少年开始培养一流工匠。
2016年3月,“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充分表明“工匠精神”一词在政府层面已获得认可和肯定。
于洪波、马立权[3]将工匠精神概括为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李进[4]把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孟源北、陈小娟[5]从思想、行为和目标三个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展开论述。庄西真[6]从东西方地域差异、时空变革、领域变更、层次变迁及人才变现五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展开论述。王丽媛[7]将工匠精神内涵概括为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和专业敬业五个方面。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将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并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众多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大国工匠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由此可见,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的人才保障,是提高综合国力强有力的“推进剂”,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应高度重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为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水平突出的技能人才作为使命,为制造业输送大批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技能人才,促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
(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工作中不追求完美,满足于差不多即可。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质量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或多或少与劳动者工匠精神淡薄、“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质量整体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制造业从业的主力军,技工院校学生是否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将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技工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激励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三)助力个人成长成才
工匠精神促进个人技能成才。起重机司机梅琳在吊装精密仪器发电机时要求摆动幅度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将损坏发电机,最终功亏一篑。吊装作业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倍感紧张,但梅琳沉着冷静,最终凭借过硬的技术功底成功将发电机精准落入坑位,完美完成吊装任务,是对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完美体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梅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工匠精神的鼓舞下,她每天刻苦训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最终练就了一身吊装稳如磐石、不差分毫的本事。梅琳对工匠精神深有感触,她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精通一行,这是一个工人心里应该有的信仰。
可见,工匠精神对个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尤为重要,工匠精神能推动工人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个人技能水平,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技工院校是培育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为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提升社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熏陶工匠精神养成
以青岛市技师学院为例,轨道交通学院设有启智书屋,学院定期在启智书屋举办读书分享活动,通过读书分享活动激发学生技能报国之决心。“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启智书屋以氤氲的书香点缀美丽的校园,砥砺初心、滋养心灵。
此外,通过在实训楼楼道内张贴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画报,让更多学生了解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成长成才之路,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给学生以启发,熏陶大国工匠精神的养成。在实训室内张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的标语和“6S”管理制度激励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养成仔细认真、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活动中心南侧布置“工匠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塑像,并配有文字描述詹天佑的丰功伟绩,以此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报国的决心,熏陶学生养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行政楼后景观大道两侧设置荣誉长廊,通过荣誉长廊展示在国赛、省赛及市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和学生的优良风采和饱满的精神面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为同学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荣誉长廊的设置吸引大批学生驻足围观,通过展示老师及同学高超的技能水平,激励同学们向榜样学习,在学习中刻苦训练,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青岛市技师学院还建有海尔智慧家居物联网实训基地、北汽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轨道交通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完善,实训设备先进,有助于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磨练技能,成长成才。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并着力打造世赛、国赛、省赛、市赛和校赛五级竞赛体系,轨道交通学院还成立“红星工匠班”,建立竞赛选手梯队建设机制,在校内营造崇尚技能、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以青岛市技师学院为例,学院领导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学院积极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构建高质量、高融合、高活力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与企业在培育学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奇瑞集团在学院内专门配置实训车辆、实训器材和设备,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院在奇瑞集团设置教师工作站,安排专业教师到奇瑞集团顶岗锻炼。“奇瑞汽车产业学院”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实行工学交替、理实结合,使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凸显"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理念,有效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在一次旨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评选活动中。经过资格审查、专家会评等程序,确定了“首批38家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培育单位”和“15家全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服务机构”名单,青岛市技师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技工类学校位列其中。
(三)丰富校园活动,开展技能竞赛
青岛市技师学院定期举办“身边的榜样”进课堂和“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技能成才的决心和热情;举办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将武术、书法、京剧、古筝等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雄心壮志;上好以“匠心筑梦”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利用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向同学们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践行工匠精神,激励学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求真务实学知识,脚踏实地练本领。
此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对青年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青岛市技师学院组织全体师生观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
举办丰富的专业社团活动,青岛市技师学院成立了如汽车改装与竞技社、电子维修社、遥控模型社等专业社团,其中汽车改装与竞技社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顾问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发展,遥控模型社成员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由遥控模型社团学生制作的“高楼及森林的消防救援无人机设计”项目获山东省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二等奖,《智能巡航服务型机器人》项目获得山东省黄炎培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8],定期开展各专业技能比武,让学生在比赛中磨练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比赛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激励学生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四)政校企三方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青岛市技师学院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学院开办的专业与即墨区的产业高度契合匹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资源与条件,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紧密的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校企双方资源整合,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工匠精神融入课堂
技工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音视频资料等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9]。
首先,技工院校教师应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注重个人修养,做到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教学严谨,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其次,技工院校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入企实践,在实际企业工作中提高技能水平,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最后,技工院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学情和现有实训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课程和计划,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技能。
结语
技工院校培育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必须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精神。技工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的主力军,要有担当、敢作为,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各环节当中去,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的优秀产业工人,助力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勇担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聿曼,陈伟.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J].科技资讯,2019,17(22):240-241.
[2]吕学新,高赛.让工匠文化扎根技工院校,让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生涯[J].教育现代化,2019,6(65):291-292.
[3]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110-112.
[4]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5]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6]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92-97.
[7]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8]杨佃志,张含波,牛玉鹏.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助推技工院校创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8,5(27):356-357.
[9]杨琼.浅谈技工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以及工匠精神传承[J].职业,2022(19):19-21.
作者简介:芦海洋(1994—),男,汉族,山东高青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