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寸手机,会成为历史吗?

2024-09-13 00:00:00李白兔子
摄影之友 2024年9期

最近有一个产品新闻,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手机是否真的需要“大底”传感器。那就是海外众筹市场中的AliceCamera。这是一台看起来很像手机附加手柄的相机,但其实上面具有一个M4/3卡口和相应的4/3画幅CMOS传感器(据说与松下GH5s同款)。这台设备模糊了手机与相机的分界线,它看上去与手机的结合更为紧密,并拥有自己的计算摄影体系——基于AI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虽然目前还未上市,只有一些海外媒体的简单试用体验,但这种创新思路依然让我觉得很有趣,并开始思考,大底这件事,是否终究还是该交给相机或相机组件去完成?

“大底”的意义在哪里?

回想一下,当搭载1英寸传感器的小米12SUltra横空出世时,超大底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对画面质感的提升,以及中近距离时明显的浅景深效果。这是当时的1/1.3和1/1.5等更小尺寸传感器很难实现的。同时,大底传感器带来的更大的后期空间,配合机内独特的色调,也给人一种浓浓的“德味儿”感。在后来发布的vivoX90Pro+上,我们看到了1英寸传感器带来的更极致的星空拍摄体验,甚至可以手持拍星空。同时,蔡司景深扩展功能(实际上是景深合成功能)解决了大底传感器只能拍浅景深,而无法获得大景深的问题。OPPO的1英寸机型则在影调上发力,为我们带来了极为优雅的哈苏自然色彩。而所有这些机型,几乎都在使用1英寸主摄的同时,取消了2×(等效约50mm)的摄像头,节省了空间,并将其用于更长焦距摄像头的配置。因此,1英寸主摄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仅是对主摄而言,对手机整体来说都有帮助。

假如底小一级会怎样?

但是,1英寸传感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几乎所有机型都有点“头重脚轻”,也就是摄像头模组部分很沉,拿起手机时会有向前倾斜的感觉;其次,1英寸导致手机成本增加,体积和厚度也相应增大;再次,1英寸机型对于处理器的压力也增大很多,对抓拍效率并不友好。并且,随着手机芯片算力的提升,以及算法的增强,1/1.3英寸这样略小一圈的传感器效果也提升不少。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iPhone15ProMax的主摄。近似1/1.3英寸的规格让它在物理虚化能力上逊色于1英寸传感器,但在抓拍速度上更胜一筹,细节、色彩也很出色。配合苹果的HEIFMAX和RAWMAX格式,还能提供4800万像素照片,与1英寸的5000万像素相比没差多少。此外,由于速度够快,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足够多的深度信息,让这一代iPhone可以实现普通模式下拍摄人像照片的性能——这甚至是1英寸传感器手机所不具备的。

当然,iPhone15ProMax也不完美,空有超强的“小底”,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所节省出来的空间,依然保守地采用了三摄方案。但是,假如我们设想一下,一台拥有超强性能的1/1.3英寸主摄手机,将节省下来的空间、重量和成本,投入长焦或超广角上,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或许我们将会看到真正巅峰的长焦体验的机型出现,而不是如今被成本和体积所限,“戴着镣铐跳舞”的长焦。

在玩法上,稍小尺寸的主摄或许也能提供更加丰富而完善的体验,让手机摄影的展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创新的土壤,理智的环境

说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担心。因为如今的国产手机已经被高速迭代(内卷)的势头所绑架,规格只能更高,数字只能更大,而理性回收的空间却越来越小。我几乎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假如小米或其他品牌推出一款比前几代的1英寸机型传感器更小的手机,网络上必然会引来一片质疑和谩骂声。

我想,正是这种舆论环境,让手机品牌感到了不该承受的巨大压力,逐渐丧失了理智和正确取舍的决心。

相反,我很羡慕能诞生AliceCamera的环境。尽管我觉得这台相机如果交给中国品牌去制造,那么,无论是功能还是价格,都能更令人满意。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网络环境,我们所能提供给真正创新的土壤,还没那么宽松而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