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和方法

2024-09-13 00:00练清平
中国民商 2024年7期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和公众的重要职责。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复杂化,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履职,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必要性,深刻揭示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的问题,如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效果不显著、内部控制监督流于形式等,最后提出了改进策略,包含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做好内部控制监督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在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体系的构建,既是对党和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还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帮助单位提升服务质量。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确保内部控制实施到位,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必要性如下:(1)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活动的各环节,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内部控制还可以促进单位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2)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强化单位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可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大。这有利于降低单位运营风险,保障经济活动的稳健运行。(3)确保信息真实与公开。内部控制体系可确保单位的信息真实性、公开性。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能够规范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存储过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不完善

当前,部分单位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改进,不能高质量地开展各项活动。具体来说:首先,领导的素质与态度。部分单位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决心和力度。此外,部分领导者在管理上过于宽松,对于违规行为重视度不够,导致内部控制环境不佳。其次,组织架构与权责。组织架构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清晰也是导致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重要原因。部分单位存在部门职责重叠、职能交叉的情况,使得工作效率较低、易出现失误和疏漏。最后,人力资源与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缺失和文化氛围不浓厚也是内部控制环境不佳的表现。一些单位在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缺少完善的机制,使得员工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内部控制工作需求。

(二)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效果不显著

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效果不显著,导致单位无法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要求嵌入到各项业务中,使得每项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采购管理问题。采购管理是单位各项活动开展的关键内容,由于部分影响因素,使得采购管理缺少精细化,具体表现在:(1)供应商与需求不匹配。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出现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采购部门对市场需求了解不足,或者与供应商沟通不顺畅导致的。(2)采购计划不合理。部分单位在制定采购计划时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采购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资产管理问题。资产管理是单位的重要组成,影响单位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由于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中,还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含:(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缺少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得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资产管理行为缺少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易引发管理的混乱和资产流失。(2)采购配置效率较低。在资产采购和配置方面,有些单位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采购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以及资产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还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3)资产评估处置不规范。在资产评估和处置方面,部分单位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评估标准不明确、程序不透明,以及处置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还可能引发资产流失等问题。

最后,合同管理问题。一方面,在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合同签订前未能进行充分调查和谈判,合同条款不够详细和具体,导致后期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和争议。另一方面,合同风险管理不足。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合同管理效果。但部分单位合同管理缺少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合同管理技能,使得合同管理中出现失误和漏洞。

(三)内控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监督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营效率、风险防控。但一些单位内部控制监督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含:首先,监督观念缺失。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监督视为一种形式上的任务,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和重视。这种观念上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监督的开展缺少动力,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氛围。其次,监督执行不到位。一些单位在内部控制监督的执行上不够严格,仍存在走过场等现象,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监督的作用,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最后,内部控制监督手段单一。有些单位仅仅依附内部审计、监督检查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缺少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监督工作,难以提升监督准确性,影响了内部控制实施效率及质量。

(四)风险控制不到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到位,无法实现风险可控化。首先,风险识别与分类不足。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中,未能使用先进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方法,难以挖掘各环节中隐藏的风险,不能形成完整的风险案例库,影响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其次,风险评估方法和流程不规范。有些单位忽视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能选取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流程,难以确定风险影响程度、发生概率等,导致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不理想,制约了单位内部控制开展效果。最后,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与改进不足。有些事业单位还可能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能结合评估结果,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使得风险控制效果不显著、不理想,使得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三、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和方法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最为关键的是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以便于增强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优化组织架构与权责等。首先,提升领导素质和态度。加强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在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树立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次,优化组织架构与权责。对单位的组织架构进行合理调整,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责重叠和职能交叉。同时,建立清晰的权责划分机制,使得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确定自身职责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最后,完善人力资源与文化。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包含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

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质量,可以从单位长期发展视角考虑,严格控制一些关键业务环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做好采购管理。(1)加强供应商管理。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对供应商评估和筛选,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优化采购计划制定流程。制定合理、科学的采购计划是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关键。单位应建立科学的采购需求分析机制,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单位需求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同时,加强对采购计划的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评估,确保采购计划的顺利实施。

其次,强化资产管理措施。资产是单位各项活动的基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升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制度需要明确资产管理目标、原则、流程和方法,规范资产的采购、配置、使用、维护等各环节。同时,制度还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资产管理需求。(2)优化采购配置流程。简化采购流程、提高配置效率是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事业单位应优化采购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等待时间,提高次啊狗效率。(3)规范资产评估处置。建立规范的资产评估和处置机制是保证资产价值准确反映、防止资产流失的关键。单位要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和程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最后,强化合同管理。一方面,强化合同签订与履行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单位应加强调查和谈判工作,确保合同条款的详细和具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机制,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合同按照约定履行。另一方面,强化合同风险管理。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对方的资质和信誉进行调查,确保对方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对合同条款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三)加大内控监督力度

加大内部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策略,以便于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首先,强化监督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单位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监督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对监督工作任务的重视程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大监督执行力度,提高监督质量。单位应加大对监督工作的执行力度,确保监督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同时,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和实质性审查。最后,引进信息化监督手段。单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快速确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方法。

(四)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时,应确定风险评估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工作,以便于实现风险可控化。首先,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旨在于全面梳理单位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深入了解单位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可识别出潜在的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分析则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后续风险评估方法和应对措施制定提供依据。其次,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准确评估风险尤为关键。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基本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专家评审、风险矩阵等。这些方法可帮助单位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为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针对识别和分析出的风险,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含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等。在制定应对措施时,单位应综合考虑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确保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到风险应急演练和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防范,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带来的弊端和不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防范财务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帮助单位更好地履职。但有些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中,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工作开展效果不显著,阻碍了单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法规,确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佟亚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研究[J].中国航班,2024(8):188-190.

[2]施赵锐.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路径分析[J].品牌研究,2023(5):97-100.

[3]谢莲莲.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22,598(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