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兔子王:泉城记忆,匠心传承

2024-09-12 00:00:00宁志浩
旅游世界 2024年9期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
泥塑兔子王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画着点浅红。”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的这段描写,指的便是当时风行济南、北京两地的泥塑兔子。北京称其为“兔儿爷”,济南则叫“兔子王”。

2016 年,泥塑兔子王被山东省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兔子王,老济南中秋节的仪式感

在老济南有一个特殊习俗,每逢中秋佳节在家中供奉兔子王,让它以兔神身份接受祭拜。这种习俗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济南城曾闹瘟疫,民间无药可医,遂请求神明保佑。月宫兔神知晓后衔药下凡,将仙药投入遍布泉城的72 处泉水中,百姓喝了泉水,疫病得以祛除。因此,每逢中秋在家中供奉泥塑兔神便成了济南的民间传统。

具有济南特色的兔子王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周秉生。在周秉生的爷爷周长海那一代,每逢中秋节,济南购买和祭拜兔子王的氛围最为浓厚。那个年代,周家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手工作业,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家庭成员参与,“我们家做的兔子王主要是对外批发,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就在中秋节前半个月。”周秉生介绍说。

解放前,济南有三十多家做兔子王的,周氏兔子王在其中小有名气。周秉生的奶奶告诉他,每到卖兔子王的时候,他们家院子里都要准备三个大瓮,到过中秋时这些瓮就会盛满了糕点。“这是因为相熟的客户一般来自糕点店和水果店,他们来定做兔子王时不必付定金,就会顺手捎点礼物以表诚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周秉生说。由此可见前来订货的人之多。

逢兔子王做得多的时候,周秉生的父亲周景福就会挑着两大篮兔子王到位于济南西门盛唐巷的批发市场售卖,偶尔家里人也会在中秋节当天上街零售。到了周秉生这一代,济南人中秋节必买兔子王的习俗已淡化,家里也不再以此为生。周秉生十几岁时,看到父亲用泥巴做了一个小兔子王把玩,从此他才开始接触这门手艺。

16 道工序做出一个兔子王

在周秉生家中的柜子里,盛满了他和父亲做的兔子王,高度从十几厘米到五十厘米,周景福还做过高达八十厘米的大兔子王。兔子王从头到脚着色有红、黄、绿、金四色,身上的每一部分也都有喜庆的寓意。

姿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泥塑兔子王作品

兔头人身的兔子王白面红唇,两只长耳朵和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可自由摆动,看起来憨态可掬,十分可爱。中空设计的兔子王下方有联动装置和一根绳子相连,只要用手一拉露在外面的绳子,兔子王的双臂就能上下摇动,做出形似捣药的动作。和北京的兔儿爷及天津的兔二爷相比,这种动态的兔子王属于济南特有。

兔子王的种类从姿势上分坐兔王、站兔王,从性别上分兔子王和兔奶奶,从衣着、坐骑上分大红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宝等。周秉生介绍,周氏兔子王一直用黄河细胶泥为原料,和好泥后醒一晚,第二天就可以“捏子”了,紧接着就是制模,制模后才开始做兔子王,这样数下来,做一个兔子王从头到尾整整有16 道大工序。

守正创新,兔子王要有新观念

现在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视程度的提升,喜爱兔子王的人也逐渐增多,但从事创作的人仍然不多。周秉生说,如今他的女儿周雅萍已能够熟练制作兔子王,成为周氏兔子王的第五代传人。今年,周秉生和女儿一起创作了新的兔子王样式,这只兔子王头部也是可以活动的,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新式兔子王身着古色古香的衣袍,双手交叉举在胸前,既可以说是拱手作揖,也可以说是在捣药,外形既有现代人喜爱的萌感,又传承了传统样式的特点,脸谱和用色基本没变。

“父亲曾告诫我,老一辈传承下来做法和样式,如果学不会,时间长了这些东西就都消失了。”周秉生说。他也是如此教导女儿的,只有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不失民俗味道。“不为卖多少兔子王,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老济南的手艺。”这句话,周秉生总挂在嘴边。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兔子王代表性传承人,对守护、传承、创新这一手工技艺,始终抱有执念。

如今,泥塑兔子王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秉生说,他打算搜集整理更多有关兔子王的资料,创新更多样式,让兔子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兔子王已经成为济南传统文化中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