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弟弟出生后,小妮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不再是家里的焦点;经常因为弟弟的错被冤枉、责骂;就连家里好不容易搞一次的亲子活动也都是围绕着弟弟……当她提出抗议时,爸妈却说:“你是老大,怎么那么不懂事?”
同为家中“老大”的小勇,因为妹妹出生后生了一场大病,父母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妹妹身上,小勇有过一段时间的孤单失落。但父母的辛苦他看在眼里,他常常想到妈妈说的一句话:“有个妹妹不是坏事啊。”只要想到这句话,他的心情就会瞬间放松一些,内心也会涌起一股能量。于是,他开始学习自己解决一些日常小事。小勇的改变让爸妈轻松了许多,他们心疼儿子,毫不吝啬地肯定他、感谢他,在感慨“吾家有儿初长成”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做法,更好地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同为家中“老大”,有像小妮一样因为家庭“资源”的变更而失望、委屈,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也有像小勇那般能做到家人互相支持、手足情深的。当然,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老大”的版本,在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的经历和感受不尽相同。
其中自然主要是家长的做法产生的影响。心理成熟、处理问题能力强的家长更容易让“老大”欣然接受家庭的变化,反之则可能出现各种冲突。然而,家中“老大”又当如何让自己在有了弟弟、妹妹后,依然拥有高品质的成长体验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斯在她的《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什么造成的?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常是接纳的、积极的,他们把问题看作成长的契机;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容易消极应对,使自身停滞不前,影响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案例中的小妮和小勇基于相似事件所运用的不同思维模式。
小妮表达的更多是否定、逃避、僵化的自我信息,而小勇表现出来的更倾向于肯定、面对和改变。如果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与刻意练习,像小勇一样积极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就能拥有“凡事必有利于我”的成长型思维,从而智慧地解决问题、完善自我。
必须看到的是,小妮和小勇两个家庭中家长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对于孩子思维模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家长更应该通过学习来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
挑战自我,做出改变,对于当了十几年独生子女的“老大”来说是不容易的,但一定要坚持,坚持做难做却正确的事情。要及时觉察自己在“有了弟弟或妹妹”后相关的人和事中的感受和情感,如果发现自己产生了消极固定型思维的念头和相关影响,就要暂停,用深呼吸、倾诉、运动等方式安抚身心,停止内耗,以积极的、基于爱的价值观为基础重新思考,进行思维的转换,让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并坚持练习,直到能将这种思维拓展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家庭是最好的合作团队,“老大”们不要把自己放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对立面。我们可以选择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去引领弟弟或妹妹。所有的家人都应更灵活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共享高质量的家庭生活。
小勇就是选择与父母合作,通过照顾好自己、主动帮助家长照顾妹妹,一起来面对家庭遇到的问题,赢得了家人更多的尊重。
每个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灵活多样的。除了和父母的日常交流,我们还可以尝试主动要求开家庭会议,通过互相表达、倾听和协商,用全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先约定一个合适的时间,如周六的晚上,一家人都停下手中的事情,专心地开会讨论。
开会时,可以由一位家人主持,做好平等、尊重、合作、分享等会议约定。每一个家庭成员分别发言,陈述自己对某个事物的感受、看法、诉求和想到的解决办法,大家一起评估并做决策。
会议中大家都要遵守约定,在积极、友善的氛围中进行充分沟通,直到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尽可能地畅所欲言,尽力去想出不止一种的解决办法。
在一个人提出解决办法时,不要急于评议,待全部记下后再逐一评议,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办法。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某些不符合原来设想的情况,再讨论修正,直到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以达到家人和谐相处、健康生活的状态。
接纳和改变意味着真正的成长。而我们可以张开双臂,拥抱成长,并在成长中理顺家人之间无数紧密联系的丝线,编织成一张有强大支撑力的亲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