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是茶叶丝绸之路的起点。武夷茶也被认为是“一带一路”的文明使者,这神奇的树叶为武夷山赢得了“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就包括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茶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岩茶又是什么呢?岩茶属于半发酵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园大多数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味道。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钜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岩茶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叶底软亮鲜活,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岩茶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我们常用来形容岩茶的“岩骨花香”,即武夷岩茶的魅力所在。
“岩骨花香”得益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更离不开传统制茶工艺。岩茶的初制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制法极为精细。武夷山第一中学结合青少年特点,开设了便于实操的岩茶制作课程,下面就介绍一下学生在科学教育劳动实践课中的岩茶制作流程,基本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炭焙等。
采摘听起来很简单,但把握时机十分重要。岩茶最好的采摘时机为生长到3~4片叶时,叶面无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如采摘时叶片过嫩,则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时叶片太老,则味淡香粗,而且产出较低。采摘优质品种的特殊要求是: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开采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在每年的4—5月。小品种类的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的叶子)于4月中旬左右开始采摘,肉桂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初采摘。
日光萎凋,也称晒青,是指将采摘的鲜叶均匀摊放,叶片要薄摊不重叠,通过晾晒,使鲜叶生理失水,使茶叶中的活性酶活性增加。日光萎凋对茶青的香味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度太高青叶容易变红色、死青;湿度太大会造成青叶“积水”,有损品质。因此在萎凋过程中,要及时观察青叶的情况和温度、湿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做青是岩茶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步骤。通过多次摇青让青叶不断碰撞和互相摩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颜色均匀加深,形成“绿叶红镶边”,赋予茶叶独特香气和醇厚滋味。做青的技术关系到茶叶的品质,因此要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炒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也是固定大红袍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一道工序。主要用220~280℃高温破坏茶青中酶的活性,防止青叶继续氧化,同时使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并呈热软态,为后面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炒青时,前中期火候须保持在旺火高温,后期则维持低火直至出锅。制作者须掌握“高温炒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等原则。
揉捻是形成岩茶外形的主要过程,也是影响茶叶质量的主要因素,现分为机器揉捻和手工揉捻两种。揉捻的目的是将做青阶段已形成的品质保持下来,并且通过揉捻形成岩茶的条索。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炭焙,又名“走水焙”是岩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摊放在焙笼中,以明火高温快速烘干,过程须快。足干的茶叶还要以略低的温度“文火慢炖”,来提高岩茶的耐泡度、醇和度,熟化香气。
一般需要炭焙3次,每次间隔15~20天。炭焙很讲究火候,翻焙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一般每过2小时就需要翻焙一次。武夷岩茶的炭焙技术是茶叶中最具特色、也最具考验性的。清代文学巨匠梁章钜就称赞“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
制茶的过程是复杂的,是对制作者技术的考验。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岩茶独具香味,在时间、温度、湿度、氧气的催化下,辅以制作者的精准判断、炒制、揉捻成形,再手工一片一片地分拣出精茶,经过几个月反复多次焙火、发酵,最终呈现出大家看到的岩茶模样。其繁复的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品尝到武夷岩茶,享受来自武夷山的神奇树叶带来的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