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江西新质生产力布局

2024-09-05 00:00:00龚志坚龙强罗峻
老区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江西未来产业应聚焦产业集聚、技术引领、主体创新、优化布局四大发展模式,并充分借鉴先行省市发展未来产业的成功经验。同时,还需围绕人工智能、未来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型储能六大重点赛道,立足江西现有产业基础,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引领江西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加快谋划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支撑体系五个方面探索和优化。

关键词: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F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5-0005-09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强调,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西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部署未来产业,为加快江西新质生产力布局指明了基本方向。对此,江西应聚焦未来产业重点模式、重点赛道、重点任务,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布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重点模式,充分借鉴先行省市发展未来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基于地方产业的现有基础和优势潜力,制定未来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高潜能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来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山东省加快打造潍坊市元宇宙产业集群等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推动各市加大未来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完善政策配套,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形成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未来产业集群格局。广东省细化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将未来产业集群细化为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智能装备和未来电子信息五个方面,并分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未来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为例,提出在仿生智能、超导等领域加强技术源头创新、构建成果转化体系,促使广东省未来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更明、路径更清。

(二)技术引领发展模式

该模式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技术突破与发展,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支持未来产业概念验证,鼓励建设创新应用实验室和未来场景应用实验室,以技术引领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江苏省聚焦类脑智能、量子模拟、合成生物等10个基础领域,重点支持前沿类、探索类和攀登类项目,周期内按年度拨付项目经费,并开展项目中期进展评估,评估结果将影响项目后续资助情况。湖北省通过组建喻越概念验证中心,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未来技术孵化,入选首期的验证项目可以获得最低30万元、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杭州市通过开展未来技术概念验证赛的方式推动技术研究,吸引了众多投资人、创业者和研究人员。成都市组织申报建设创新和未来场景应用实验室,同时创立新经济产业基金项目储备库,获评的实验室项目将优先进入储备库,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直投支持,实验室在实验期满、验收评审通过后还可获得审计认定的实际项目成本的15%经费支持,最高可达200万元。

(三)主体创新发展模式

该模式围绕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等多主体组织形式,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体系,以主体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江苏省大力支持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根据牵头单位性质,将创新联合体区分为平台支撑和企业引领两种组建方式,并在优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金融支持、省地协同推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支持措施。上海市汇聚行业专家资源,聚焦先进核能、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等分别成立未来产业行业专家委员会;聚焦投资领域,汇集国内知名天使、PE、VC等各类科技创新投资参与主体,组建未来产业投资专家委员会。

(四)优化布局发展模式

该模式立足地方产业生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及细分领域,科学部署产业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协同共促,以优化布局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北京市明确未来产业中的六大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海淀、房山、经开区等区域的未来产业布局,如经开区面向量子信息、元宇宙、氢能等20个细分领域,重点部署17个产业。深圳市将“飞地经济”模式拓展,聚焦未来产业中的新材料等领域,在哈尔滨市、汕尾市等多地建设园区,通过“总部研发+基地生产”链条,实现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二、聚焦重点赛道,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布局

(一)聚焦人工智能赛道,培育未来信息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在技术创新、应用生态等方面跻身全球前列。2013年至2023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累计129万件,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4%,位列世界第一。目前,国内相关核心产业已达5000亿元规模,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建设数近万个,行业企业近4500家。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促进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的提升,并赋能更多行业应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显示,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万亿元。

江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成立江西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省内相关高校加大人工智能研究力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智能医疗系统、工业物联网系统及应用领域等开展研究。下一步江西应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化、技术应用融合化、战略布局前沿化,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以南昌市、上饶市、吉安市等地为重点,推动形成南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上饶人工智能算力支持中心,吉安人工智能技术转化集聚区等,支持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上饶市和宜春市等地加快建设发展数据中心,形成“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二)聚焦稀土功能、高性能金属材料赛道,培育未来材料产业新动能

未来材料产业作为上游工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点所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给新材料市场带来了巨大拉动作用,加之其他相关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飞速发展,未来材料的战略地位逐渐显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1月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未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到2030年,我国对未来新材料的战略需求将更加凸显。

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是未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江西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已形成矿山采选、分离、冶炼、深加工及应用、资源回收利用等较为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且在开采、冶炼等上游环节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世界上唯一可实现元素全分离的冶炼分离生产线及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创新中心等重要协同创新平台。下一步江西应积极支持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组团,打造以“一核两区”为重点的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钨基新材料,打造赣州市、九江市为核心的钨产业集群。引导鹰潭市打造高性能铜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铜基新材料重要基地。支持南昌市聚焦特种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以及化学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发力,拉长增厚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硬质合金材料、环保建材金属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三)聚焦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赛道,培育未来制造产业新动能

智能制造是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将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已初步完成构建,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为主要形式。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超2.68万亿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伴随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改造的持续推进,以及制造业行业国产产品替代的不断扩大,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系统集成技术将呈现巨大需求。

江西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成熟度稳步上升,系统集成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并初步构建“1+3+12”政策体系,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同时,积极发挥标杆企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牵引带动同行业其他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2023年底已成功培育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创建了52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同时全省范围内已有225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共同助力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的转型升级。《江西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西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700亿元。下一步江西应积极引进或培育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产品供应商、将系统集成商及服务提供商,推动装备、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等领域的企业实现协同创新与共同发展,形成以南昌市、上饶市、吉安市、赣州市、鹰潭市等为重点的智能制造系统发展格局。

(四)聚焦生物医药赛道,培育未来健康产业新动能

作为未来健康产业的核心支柱,生物医药行业不仅是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关键一环,更关乎国民福祉和国家安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与创新,例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3%,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江西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打造和扶持,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2023年,江西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28亿元,利润102.22亿元,拥有济民可信集团、仁和集团、青峰医药集团、汇仁药业、华润江中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进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樟树医药产业集群等7个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下一步江西应坚持聚焦生物医药赛道,积极培育未来健康产业新动能。统筹优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紧紧围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医药科创城”目标,集聚创新平台,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融合开放、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中医药创新综合体,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速打造产业中心发展区,以7个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空间优化,不断强化平台资源引聚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区,支持各地依托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龙头企业分支机构布局等,推动医药集聚区开展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最大限度提升江西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整体利用率,构建错位发展格局。

(五)聚焦航空制造赛道,培育未来空间产业新动能

航空制造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龙头,是未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国产客机C919、水陆两栖飞机AG600等纷纷亮相并交付使用。截至2023年底,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已申请相关专利数超4.6万项,约占全球累计申请量31.7%;市场规模已达8200亿元,年增长率9.2%。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航空未来产业创新,指明了发展先进高效航空装备的重点方向。

江西生产了新中国的首架飞机,并同时掌握固定翼飞机和大型旋翼机的研发生产能力。全省拥有航空企事业单位257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企业2家,航空制造产业2023年总收入突破1680亿元,航空制造规模居全国前列。航空产品谱系涵盖军民用飞机、机体大部件制造以及通航、无人机等多个领域。2023年,江西C919大飞机机体制造超四分之一份额,交付的20架ARJ21支线客机占该机型全年总交付量的60%。下一步江西应围绕布局航空技术创新策源地、做旺通航市场、培育低空经济、发展临空经济区、战略布局新能源飞机产业链等,以南昌市、景德镇市“双轮驱动”,以吉安市、九江市、宜春市、赣州市等地“多点支撑”,推动形成江西航空制造产业空间布局。

(六)聚焦新型储能赛道,培育未来能源产业新动能

随着全球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能源领域技术的不断演进,新型储能产业在当代能源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是实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期间,国家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等文件,在技术发展、市场定位、运行管理等方面强化了政策引导,为新型储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储能容量达到了6687万千瓦时,装机容量则达到了3139万千瓦。全国各地相关政策持续加码,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11个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新型储能成为各省市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江西不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新型储能示范应用落地、规范构建全过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了《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全面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江西已经投产新型储能29座、装机规模45.7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十六位、华中区域第三位。江西锂矿和稀土资源富集,锂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部分储能产品技术领先,在新型储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上有一定优势。下一步江西应统筹规划宜春、新余两地锂电产业,鼓励在宜春市、上饶市、南昌市、赣州市等新能源项目汇集区域配建储能设施,巩固锂盐基础优势和锂电关键材料行业地位,重点依托“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步伐,支持赣锋锂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南昌大学等企业、事业单位开展新型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提升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

三、聚焦重点任务,高质量推进江西未来产业发展

(一)加快谋划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推动未来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

江西应进一步汇聚高端科技资源,推动未来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努力构建“点—线—面”的发展未来产业布局路径。一是明确各地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定位方向。围绕“3+3”未来产业链群,充分把握地方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明确各地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在南昌市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其他各地建立省级先导试验区,形成各地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全省未来产业布局。针对“3+3”未来产业链群,加快推出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明确省内未来产业发展格局,细化未来产业中长期发展任务,提升未来产业发展工作的科学性、执行性,做到一产一策。二是创新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发展模式。在传统产业集群方式基础上创新建设网络协同型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尝试采用“一中心多平台”形式,引导具有创新要素关联但跨空间区域的企业、研发机构等各主体通过创新中心实现网络化集聚,以推动产业范式从传统的空间集中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平台集聚,实现更高效、更广泛的创新合作与资源共享。发挥平台在其中的战略性作用,建立健全平台数据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促进平台经济的产业范式变迁,以平台驱动为引领,数字化运作为路径,最终建设网络协同型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三是提升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开放水平。聚焦国内外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以技术领先程度、市场发展前景为考察重点,深入筛选创新主体和关键技术,同时致力于引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此推动未来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积极与国内外其他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双方在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链优势互补、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应用市场开发合作,深入对接长三角、粤港澳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加大对江西头部企业建设科创飞地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更加开放高效的创新生态,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二)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江西应加快突破更多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进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及成果转化,打造未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一是推动未来技术创新突破。依托省内国家实验室研究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引领或协同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设立与发展,大力建设未来技术实验室。聚焦江西优势领域,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原创成果,构建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注重以未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支持龙头企业协同构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多元参与的技术研发生态。二是促进未来技术成果转化。落实好《江西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试行)》,加快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等设施建设,高水平开展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工艺验证、中试熟化和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策划等服务,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弥补科研机构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fb6d3cf8e75aac547c5c97ebf3174ed5化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加强创新活动市场导向性,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三是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孵化器布局力度,推进开发区和先导区合理布局孵化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孵化器,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未来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孵化器,动员各类型创业社区根据当地条件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新型孵化器。强化孵化器增值服务能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建立健全孵化器服务接力促进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推广“投资+孵化”模式,围绕创业链部署资金链,构建梯度孵化投资服务体系,提升孵化器融资服务能力。

(三)加快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形成未来产业发展主引擎

布局未来产业就是布局未来产业的市场主体。江西要坚持外引内培,打造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坚实队伍,善于抓好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未来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未来产业提升。一是优化招引优质企业路径。聚焦全球灯塔工厂、“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优强项目。精心举办世界赣商大会、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周等活动,通过重大活动的集聚效应,有效汇聚多种类型的高质量创新要素。同时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等共同成立各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投资委员会,推动活动优选项目与创投扶持项目相互联动,高效孵化未来产业项目落地,帮助创新型企业充分释放潜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支持推动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及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建设。二是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引导头部企业和国有企业平台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在产业链中占据话语权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具备国际地位的领军企业。鼓励高新企业增加未来技术研发投入,加强资本运作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实施未来科技企业孵化行动,高质量孵化培育一批成长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更多未来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加强金融服务,利用创业引导基金、财政集成奖补和私募股权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创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探索“科创+产业”产学研用协作模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实施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实现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突破。加快推动“产业大脑”建设揭榜挂帅有关工作,支持头部企业牵头建设“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未来产业联盟、科技创新联合体,构建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发展格局。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针对未来产业细分产业创建对应的专家委员会,整合高校、行业智库、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等高端智力资源,精准研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速推进关键未来技术和材料的研发突破,促进未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互,为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快丰富应用场景,促进未来产业技术加速突破

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应用场景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带动将更加明显,是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开拓新型应用场景。根据未来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特征,江西要搭建早期探索、融合创新以及应用示范等场景,帮助未来技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场景,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在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平台集聚的创新要素,与多主体合作建设以场景应用实验室为主的综合验证平台,充分研究概念和场景验证路径,使未来技术产业化全过程流畅衔接。二是推进场景融合赋能。江西应围绕构建交互性强、精确度高的虚拟空间,以虚实结合的形式拓展场景融合,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城市孪生可视化,加速推动以智能制造、数字城市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应用领域发展。同时积极促进量子通信、脑机接口等前沿未来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聚焦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未来化,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南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探索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工程和争取更多应用场景在江西落地试点。三是建设示范应用场景。江西可以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及独角兽企业等在技术应用场景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其积极融入未来工业、数字城市场景的构建,以此促进企业成长。应用场景发布机制常态化,定期评选优秀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案例。政府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引导强化未来应用场景中供需双方的对接与交流,加速未来技术产业化。

(五)加快优化支撑体系,营造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优化产业支撑体系,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标准制定和专利保护。江西应统筹省内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加快重点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注重未来产业标准应用推广,引导业内企业对标达标。鼓励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完善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及储备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知识产权组织协作,构建完善未来产业高质量专利遴选、评价及推广体系。二是强化未来产业设施建设。江西应加快区域超算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发,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按产业需求建设打造未来产业科技策源地。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提升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供给能力,为未来产业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三是强化支持企业政策供给。江西应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及装备首台(套)创新奖励、推广补助等政策,以惠企政策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完善未来产业行业管理职能,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未来产业领域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交流,将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方法以行业标准形式导入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构建未来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四是强化技术人才队伍支撑。江西可以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靶向引进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相互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本土青年人才。营造容错试错的良好创业环境,高质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创新团队和硬核人才来赣发展、留赣创业。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3).

[2]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

[4]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

[5]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

[6]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

[7]李雪霖,李雨凌,彭健.未来产业的地方实践与经验启示[J].经济,2024,(1).

[8]姚子云.江西: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N].经济参考报,2024-01-19(07).

[9]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

[10]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司.围绕制造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N].中国电子报,2024-02-02(03).

[11]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N].中国信息化周报,2024-02-05(05).

[12]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3).

[13]邱丹逸,万晶晶,黄怡淳,等.国内外推动未来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战略部署及对广东省的启示[J]. 科技创业月刊,2023,(11).

Focus on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Layou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Jiangxi

Gong Zhijian Long Qiang Luo Jun

Abstract: The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fro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Jiangxi's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should focus on the four development model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subject innovation, and optimized layout, and fully draw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leading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developing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six key track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ture material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bio-pharmaceuticals, aviation manufacturing, and new energy storage, cultivate new momentum for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Jiangxi's existing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build the layou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at reflects Jiangxi'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Promoting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lead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Jiangxi can be explored and optimized from five aspects: accelerating the planning of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pilot zon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entities, enriching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optimizing support systems.

Key words: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ayout of productive forces

责任编辑:曹高明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江西新质生产力布局”(23ZXQH10);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龚志坚,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员;龙强,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罗峻,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