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桑在我国有广泛种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气候变暖、种植模式单一、检疫措施不当及农药使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广西贵港市桑病虫害日趋严重,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为给贵港市乃至广西其他地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分析贵港市桑病虫害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精准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应对气候变化;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优选抗病品种;加强检疫执法,规范园艺植物引种检疫;建立农药安全使用制度,实行精准科学施药等防控对策。
关键词 桑;病虫害;发生原因;广西贵港市
中图分类号:S888.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57
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态树种,在广西贵港市广泛种植。然而,近年来贵港市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桑病虫害发生成因错综复杂,与气候变化、栽培方式、检疫措施、农药使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深入分析桑病虫害发生规律,探索精准防控技术,对于促进贵港市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种植概况及病虫害类型
贵港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桑生长。据统计,全市桑园面积达0.23万hm2,年产值超过1亿元,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然而,贵港市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发生环境。调查发现,贵港市桑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主要包括朱砂叶螨、桑天牛、桑叶枯病及桑炭疽病等。以朱砂叶螨为例,其多在春末夏初桑萌芽期大量繁殖,刺吸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发黄脱落,影响桑叶产量与品质[2]。而桑天牛幼虫会蛀食桑树枝干,破坏维管束,阻断水分养分运输,致使枝条枯死。此外,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桑叶枯病在贵港市个别低洼渍水桑园广泛流行,严重削弱了桑的生长势。近年来,桑炭疽病在贵港市呈现多发态势,尤其在雨季发病严重,病斑迅速扩展,导致叶片焦枯脱落。可见,病虫害已成为制约贵港市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气候变暖促进病虫害扩散传播
气候变暖是导致贵港市桑病虫害加剧的重要因素。分析气象资料可知,近年来贵港市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幅度达0.5 ℃,同时降水量显著增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于传播。以朱砂叶螨为例,研究表明,若气温升高3 ℃,其种群发生代数可由常年的5代增加至8代,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也随之加剧[3]。而对于湿度偏好性病害如桑叶枯病而言,降水量的增加无疑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发生与传播环境。气候变暖还会扩大病虫害越冬区域与寄主植物分布范围,使贵港市成为更多病虫害适生区,增加新发病虫害种类。例如,原本仅分布于两广交界处的桑天牛,近年来已在贵港市出现,与气候变暖导致的分布区北移密切相关。此外,气候变暖会促使桑提前萌芽,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与桑的发育进程同步,加深病虫害危害程度。
2.2 单一栽培模式加剧虫口压力
贵港市桑种植模式以单一品种大面积连作为主,这种单一的栽培模式是加剧桑病虫害的重要原因。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易导致特定病虫基因频率上升,使得抗性病虫基因型在田间大量富集,促使种群数量暴发式增长。以朱砂叶螨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的天敌制约,单一品种园内朱砂叶螨的种群密度可达1.5万头·m-2,远高于多品种园0.3万头·m-2的水平[4]。此外,桑园长期连作会导致土传病原菌如根腐病菌和枝干溃疡病菌大量积累,破坏土壤微生态平衡,削弱桑树抗病力。单一栽培模式还可通过改变小生境条件,为病菌和害虫创造适宜的繁殖环境。例如,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植株郁闭度增加,林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利于桑炭疽病等湿热偏好性病害的流行。品种单一化还使得病菌和害虫在寄主间的转移更为顺畅,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
2.3 检疫防控措施不当导致外来病虫害入侵
外来病虫害入侵是导致贵港市桑病虫害问题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而检疫防控措施不当是其重要诱因。随着苗木调运频繁和园林绿化需求增加,外地引进优良桑品种现象普遍,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检疫措施,引进的苗木往往成为病虫害传入的重要载体。以桑天牛为例,由于苗木携带与人为传播,目前已在贵港市广泛发生。检疫对象识别不清同样导致危险性病虫害加重。例如,桑蓑蛾寄生于枝条内部,外表极难识别,易引起检疫疏漏,造成虫害流行[5]。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国外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大幅提升。例如,红脂大小蠹作为检疫对象,一旦传入,其广食性的特点将对桑构成巨大威胁。此外,林农防疫意识薄弱、田间管理方式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彻底等,是导致病虫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2.4 农药科学施用理念缺失导致抗性产生
农药科学施用理念缺失是导致贵港市桑病虫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农药抗性的产生极大降低了防治效果。长期以来,贵港市桑农普遍存在农药使用不当现象,表现为单一农药连续使用、超剂量施用和预防性应用等,这些做法无疑加快了病虫害抗药性的形成。以朱砂叶螨为例,由于连年使用同一类型的杀螨剂,害虫对常用唑螨酯类和三唑酮类药剂的抗性水平均较高,严重影响防效。农药使用缺乏科学指导也限制了药效发挥。例如,桑炭疽病发生时,农户往往在中午前后施药,而此时病斑处液泡丰富,药液不易渗透,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农药施用时间把握不当增强了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以桑天牛为例,成虫羽化期、交配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的药剂敏感期识别能力,农户常在不敏感期施药,难以有效控制虫口密度,反而诱导抗性产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方式还破坏了桑园生态系统平衡,削弱了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间接加剧了病虫害暴发。
3 对策
3.1 构建精准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变暖加剧病虫害传播的严峻形势,构建精准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贵港市桑病虫害防控的关键举措。1)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重点关注气象因子与病虫害发生的关联规律。例如,可通过建立由自动气象站、温湿度记录仪等组成的小气候监测网络,结合田间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构建朱砂叶螨发生量与湿度、降水量等因子的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区域性发生动态的提前预警。2)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化监测网络。例如,在桑园设置由无线传感器、智能识别装置等组成的实时监测单元,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信息传输至云平台,再结合WebGIS等技术实现区域风险制图,直观反映不同区域的病虫害危害等级。3)可借助移动互联终端将监测信息实时推送至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桑大户手中,指导其进行科学防控。4)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理念,做到“治”前“防”到位。例如,在桑萌芽期施用杀螨剂,可有效降低朱砂叶螨的基数;在春梢生长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可最大限度防止桑炭疽病感染。5)加强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测,重点关注烟粉虱、桑细菌性疫病等高温喜湿病虫害。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及时采样鉴定,并采取封锁、就地销毁等强制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3.2 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优选抗病品种
针对贵港市单一栽培模式加剧桑病虫害的问题,推广间作、轮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在实践中,可根据桑园立地条件和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开展桑与其他作物的间作。例如,在桑行间种植豆科绿肥,如紫云英、田菁等,不仅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还能利用其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桑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桑园周边种植蒜等芳香型植物,可通过挥发性物质干扰蚜虫寻找寄主,防止其对桑造成危害。同时,芳香植物散发的气味能吸引草蛉、食蚜蝇等天敌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此外,可利用桑的休眠期,在园间进行短期轮作,种植油菜、香菜等异科植物,打破病菌和害虫生活史,阻断感染循环。轮作还能活化土壤,丰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桑对土传病原菌的抵御能力。例如,将桑与石榴轮作,可显著减少根腐病和枝干溃疡病的发生。
在种植时,注重桑品种的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种,避免过度集中成熟导致病虫害暴发。同时,注重抗性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抗性,以群体抗性应对病虫害威胁。例如,在桑炭疽病易发区,优先选用“桂桑6号”“桂桑5号”等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3.3 加强检疫执法,规范园艺植物引种检疫
加强检疫执法、规范园艺植物引种检疫是抵御外来桑病虫害入侵的重要防线。对此,贵港市应从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桑种植实际,制订详细的引种检疫办法和操作规程,明确检疫对象、程序和要求,为规范执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将红脂大小蠹等国内尚未分布的有害生物纳入重点检疫对象范围,制订有针对性的检疫方案,降低疫情传入风险。2)在苗木调运环节,严格审核检疫单证,特别是产地检疫合格证,确保苗木来源可追溯。对缺少产地检疫的外地苗木,一律严禁入境,并依法予以销毁或者退运。3)在苗木入境前,应按照《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要求,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采用现场检查、实验室培养等方法进行有害生物检测,只有检疫合格方可放行。例如,对桑天牛可采取解剖干枝、茎段诱集、成虫识别等综合检疫措施,最大限度拦截疫情传入。4)在苗圃、苗木集散地等重点区域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大疫情监测力度。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立即采取封锁、无害化处理等应急措施,严防疫情扩散。5)建立健全检疫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疫情和新发病虫害信息,督促发生地落实疫情管控措施。6)强化苗木经营者责任意识,建立自查自报制度。在苗木调运前,经营者要对苗木进行全面排查,并如实向检疫部门报告疫情,共同筑牢疫情防线。
3.4 建立农药安全使用制度,实行精准科学施药
建立农药安全使用制度,实行精准科学施药是遏制贵港市桑病虫害传播的治本之策。对此,从农药管理、技术指导、政策扶持等方面系统发力,引导农户树立科学用药理念。1)制定严格的农药准入制度,将高毒、高残留农药列入黑名单,禁止在桑种植过程中使用。2)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从源头净化用药环境。在农药登记环节,针对桑病虫害防治“小作物”属性,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优质专用农药的引进和推广。例如,研发桑天牛聚合信息素制剂,通过干扰雌雄交配实现精准防控,以此替代传统化学农药。3)制订因害制宜的农药使用方案,明确防治对象、药剂类型、施用时期和剂量等关键要素,确保对症下药。以桑炭疽病为例,可选用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于春梢生长期、开花期和梢叶生长期喷雾防治,每隔10~15 d施药1次,连喷
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在用药时间上,要把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例如,在桑萌芽期和虫态敏感期重点防治朱砂叶螨,可显著降低后期防治难度。4)农药轮换使用,避免单一药剂连续施用,延缓抗性产生。通过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最大限度降低交互抗性风险。例如,在防治朱砂叶螨时,可交替使用哒螨灵和螺螨酯,既能保证防治效果,又能延缓抗性发展。5)通过田间学校、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大科学用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施药的专业化水平。
4 结语
桑病虫害是制约贵港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气候变暖、种植模式单一、外来病虫害入侵及农药使用不当等因素共同加剧了桑病虫害危害程度。因此,桑病虫害防控需要采取系统性举措,通过构建精准监测预警体系、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加强检疫执法及规范农药使用等途径,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最终实现桑病虫害的可持续防控,为贵港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军.果桑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新技术,2024(5):20-21.
[2] 覃宏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效种桑养蚕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23):101-104.
[3] 黄怡.桑园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推广情况及对策[J].蚕学通讯,2022,42(4):29-34.
[4] 张友干.果桑的价值分析及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80-81.
[5] 吴龙,常铭.果桑在烟威地区种植技术效益表现及前景展望[J].农业与技术,2020,40(7):81-8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