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油松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林业资源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为给商洛市油松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简要介绍了商洛市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包括松材线虫病、松针锈病、松苗立枯病等病害及松阿扁叶蜂、松梢斑螟、中华松针蚧等虫害,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营林防治等。
关键词 油松林;病虫害;防治措施;陕西省商洛市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80
油松为松科松属乔木,在我国广泛种植。2010年陕西省商洛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汇总报告显示,商洛市油松林总面积达到376 222.1 hm2,蓄积量达142 140 123 m3。油松在商洛市的林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商洛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林分自身结构的改变,油松林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病虫害威胁,不仅影响油松林的健康发展,也阻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1]。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商洛市油松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笔者系统调查和分析商洛市油松林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症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商洛市油松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松材线虫病
1.1.1 为害症状和流行规律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森林病害,又称松树萎蔫病。松材线虫病由松材线虫引起,这种线虫是一种微小的松科寄生虫,体长不足1 mm,本身不具有传播能力,主要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啃食健康松树进入松树体内进行传播,或者通过人为远距离调运患病松木及其制品等方式传播。松材线虫的生存繁衍能力强、破坏力大,一旦感染,最快40 d可使整株松树枯死,3~5年可使整片松林死亡。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症状包括松树体内木质部组织细胞被破坏,导致水分输导受阻和树脂分泌减少,最终引发松树死亡。被感染的松树针叶会逐渐失绿变黄,最后变为红褐色,枯死的针叶挂在枝干上呈下垂状,但当年不脱落。多数染病松树当年9—11月即全株枯死,也有部分松树染病后1~2年内树冠上少量枝条枯死,逐渐扩散至全株。
1.1.2 防治措施
商洛市油松林受到松材线虫病的严重威胁,导致油松林生长受阻,甚至林木死亡[2]。为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商洛市林业技术人员可采取以下综合性防治措施。
1)林木引种阶段,技术人员应严格筛选抗病性强的油松品种,并加强苗木检疫工作。2)营造多样化的树种混交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每隔21~35 d对油松林进行抚育管理,以增强其自身抗病能力。3)建立和完善松材线虫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病害监测工作,利用昆虫雷达、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追踪病害的发生和扩散情况,实现对病害的早期预警。4)及时发现并清理病死树和衰弱树,防止病源传播。清除工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病枯木得到妥善处理,避免病原扩散到健康林分。5)发生松材线虫病时,技术人员需要在发病初期针对重点区域和易感病植株,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乳剂1 000倍液以控制松材线虫数量;或者使用20%氰戊·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杀灭松材线虫。此外,可利用跳小蜂等捕食性昆虫控制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3]。6)在松材线虫病较为严重的区域周围,设立疫情隔离区,限制病区木材、苗木及制品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至健康区域。
1.2 松针锈病
1.2.1 为害症状和流行规律
松针锈病是商洛市油松林中一种严重的林业病害,3月开始发病,主要由鞘锈菌引起。油松患松针锈病的典型表现为松针起初出现绿色消退的斑点,随后斑点转化为黄褐色的丘状隆起,并沿着松针排列成直线。这些丘状隆起会逐渐变为暗褐色,并在其反面形成由黄白色至橙黄色的疱囊,随着疱囊的成熟破裂,黄色粉状的锈孢子被释放出来,并在松针表面留下白色的膜状物质,最终导致受感染的松针逐渐枯萎并脱落[4]。若油松长时间遭受感染,其主要枝干生长受限,严重的情况可导致枝条干枯或整株植物死亡。
松针锈病的流行规律与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鞘锈菌的冬孢子会在秋季侵入针叶并越冬,至第2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5—6月锈孢子飞散转主寄生黄檗、一枝黄花等,经过几次再侵染,最终形成冬孢子堆。
1.2.2 防治措施
为有效防治松针锈病,商洛市林业管理人员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1)严格实施植物检疫,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与传播。2)彻底清除病害的转主寄主,如一枝黄花、黄檗等,从而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3)技术人员可选用特定浓度的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可用25%国光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5]。使用这些药剂时,应注意10~15 d的安全间隔期,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此外,为提高防治效果,技术人员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药剂喷雾,避免药剂流失和环境污染。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松针锈病的发生程度和林分状况,合理确定喷雾次数和间隔时间。首次喷雾应在病害初现期进行,随后根据病情发展和天气条件,每隔15~20 d进行1次后续喷雾防治。在喷雾过程中,应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松针叶片,特别是叶背面。同时,为降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建议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4)加强林分管理,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油松抗病能力,也是防治松针锈病的重要措施。
1.3 松苗立枯病
1.3.1 为害症状和流行规律
松苗立枯病,亦称苗木猝倒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在油松苗期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幼苗成片死亡。该病的病因分为两类,一类是侵染性病因,主要由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另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因,主要由苗圃地积水、苗木种植时覆土过厚、地表温度过高、土壤表面板结等导致。松苗立枯病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种芽腐败型、苗木猝倒型、茎叶腐烂型及典型立枯型。病原体在种子萌发前便侵入,导致种芽组织发生坏死,即为种芽腐败型;苗木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病菌侵入苗木茎部,引起苗木迅速倒伏;茎叶腐烂型则是苗木栽植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导致病菌侵入,引起茎叶腐烂;树木进入木质化时期,其根系受到特定病原体的侵袭,引发立枯型病害,导致根部组织发生退化和坏死,进而引起地上部分的缺水萎蔫,但仍能保持直立状态且不倒伏。
1.3.2 防治措施
为有效防控松苗立枯病,商洛市林业管理人员可实施一系列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并促进油松幼苗的健康成长。1)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育苗,避开低洼、黏重的土壤。在播种前,使用噁霉灵等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并立即用旋耕机将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以达到消毒效果。2)使用经过冬季埋藏处理的种子进行育苗时,可使用0.15%~0.25%福美双,或者0.15%~0.30%福尔马林浸种,浸泡时间为15~30 min。浸泡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并晾干表面水分。这样可减少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3)苗期预防可施用30%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
2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松阿扁叶蜂
2.1.1 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松阿扁叶蜂成虫体长10~15 mm,雌虫比雄虫略长;触角呈线状,由33~38个小节组成,雌虫比雄虫略多,长度为体长的1/3;复眼直径1 mm,占据头部较大比例;翅膀淡灰黄色,透明,翅痣黄色,翅脉黑褐色。松阿扁叶蜂幼虫体长17~25 mm,体色为鲜绿色,有时带有淡黄色或白色条纹,头部为褐色,有3对胸足。
松阿扁叶蜂在商洛市每年发生1代,各生长阶段相对同步。老熟幼虫在5~15 cm深的土层建造越冬室,并在此环境中进入预蛹状态以度过冬季。越冬后的幼虫在次年的3月下旬进入蛹化阶段,而在4月中旬进入化蛹高峰期,蛹化期持续时间为13~17 d。进入5月上旬,成虫开始大量羽化,随后开始产卵,5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雌性成虫平均产卵36.8颗,最多可产42颗。卵的发育期为14~18 d,5月下旬,新孵化出的幼虫大量出现并开始为害,持续35~40 d。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为害高峰期,幼虫取食油松针叶,导致针叶出现缺刻、孔洞等,严重时导致针叶大量脱落,影响油松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生长。同时,受损针叶易感染病菌,增加油松患病害的风险。松阿扁叶蜂幼虫长期或大面积为害还会导致油松树势衰弱,甚至死亡。6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
2.1.2 防治措施
技术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治松阿扁叶蜂。1)在成虫大量羽化之前,以及产卵高峰期前,每公顷林地使用敌马烟剂或林丹烟剂15 kg,在10:00之前或16:00之后进行烟熏处理。在无风的条件下,维持烟雾浓度至少4 min,有77%~85%的防治效果,有效控制松阿扁叶蜂数量。2)采用绿僵菌、白僵菌及细菌性病原体进行病原干预,以降低越冬幼虫的存活率。3)在越冬期间,鸟类及各类哺乳动物的捕食行为对幼虫种群产生显著影响,可消灭大部分幼虫。因此,可通过提供食物、住所等吸引和保护越冬期鸟类及哺乳动物,控制幼虫数量。同时,富氏凹头蚁作为松阿扁叶蜂的天敌能够取食虫卵,可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
2.2 松梢斑螟
2.2.1 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松梢斑螟是商洛市油松林主要虫害之一,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松梢斑螟成虫体长10~16 mm、翅展20~30 mm,前翅灰色,后翅灰褐色,翅缘有灰褐色缘毛,雄虫触角羽状,雌虫触角丝状;幼虫有胸足3对、臀足1对、腹足4对,体色整体为褐色;蛹长约15 mm,初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
商洛市油松林中松梢斑螟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每年繁殖1代,其幼虫会在受损的枯梢和球果中度过冬季。卵的孵化期为6~8 d,成虫寿命为3~5 d。幼虫5龄,初孵幼虫会迅速爬进旧的虫道隐蔽,并取食其中的木屑。在经过4~5 d的生长周期后,幼体完成初次蜕皮行为,随后便退出原有蛀道,为害树梢、果实,蛀入髓心,蛀道长13~28 cm,直径为2.5 cm。春季来临,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及中旬重新开始活跃继续蛀食为害,对2年生枝条造成持续性危害,并有一部分转移至新梢进行侵害。
2.2.2 防治措施
为了降低松梢螟对商洛市油松林树木的损害,可实施以下防治措施。
1)强化森林资源的管理。在进行修枝作业时,保持剪口简短且平滑,最小化枝干的伤口,以此避免害虫在伤口处产卵。加强林间巡查工作,观察是否有为害迹象,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利用灯光诱捕成虫。松梢斑螟成虫对光有趋性,可使用黑光灯和高压汞灯吸引并消灭成虫。根据松梢螟的活动范围和习性,每公顷油松林可设置1~2个诱捕点,将黑光灯或高压汞灯安装在离地面1.5~2.0 m的位置,以确保灯光能有效覆盖目标区域。灯光诱捕的最佳时间为19:00至次日5:00,这一时段成虫活动最为频繁。此外,为增强诱捕效果,可在灯光下放置水盆,盆内加入肥皂水。
3)开展化学防治。在越冬成虫出现时期或首代幼虫孵化阶段,喷施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或者10%天王星乳油6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2.3 中华松针蚧
2.3.1 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中华松针蚧是为害商洛市油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属同翅目盾蚧科单蜕盾蚧属,雌成虫体长1.5~1.8 mm,呈椭圆形,体色为暗红色或红褐色,体表有明显的环形皱纹,腹部分节明显;雄成虫体长1.3~1.8 mm,腹部黄褐色,体表光滑,无明显皱纹;卵呈椭圆形,长0.3~0.4 mm,宽0.2~0.3 mm,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深褐色;若虫体长为0.5~1.0 mm,体色为淡黄色或黄褐色,体表光滑,无明显皱纹。
中华松针蚧在商洛市1年发生1代,以卵在油松枝条上的松针基部越冬。越冬卵在次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若虫孵化后即取食松针,经过4~5次蜕皮,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雄虫寻找雌虫进行交尾,交尾后雌虫开始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500~600粒,卵期约为30 d。若虫期40~50 d,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若虫盛发期;成虫期20~30 d,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若虫和成虫均取食松针,导致松针褪绿、枯黄,严重时整株油松针叶全部脱落,影响其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成虫产卵期约为10 d,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死亡,卵在松针基部越冬,形成大量卵囊,不仅影响油松外观,还可能引发其他病虫害。此外,中华松针蚧大量繁殖会导致松脂分泌受阻,降低油松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虫害能力。
2.3.2 防治措施
为防治中华松针蚧,商洛市林业管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抚育力度,定期对油松进行修剪和疏伐,以优化林分结构。一旦发现受害枝条,立即进行清除,以降低虫口密度。2)进行生物防治,如保护和培育松蚧瘿蚊、异色瓢虫、红环瓢虫、红点唇瓢虫及大草蛉等本土天敌。还可以每667 m2油松林引入花绒坚甲虫成虫1 000头、赤眼蜂卵5 000粒,或者黑色软蚧蚜小蜂成虫500头。这些天敌昆虫对中华松针蚧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或寄生能力,能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3)针对不同林区的条件,采用适宜的药剂防治方法。在水源充足的区域,可使用内吸性药剂37%巨无敌乳油1 500~3 0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或者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进行喷洒。这两种药剂均对中华松针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在较为干旱的高山区域,可使用敌马烟剂或林丹烟剂进行熏蒸处理,用量为每公顷15 kg。熏蒸时,需要注意风向,避免药剂飘散至非目标区域,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破坏。值得注意的是,进行药剂防治时,技术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确保人身安全。
3 结语
笔者对商洛市油松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商洛市油松林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油松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从而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相磊.西北地区林业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3(35):40-42.
[2] 李昭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杉木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3,14(21):108-110.
[3] 马云波.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23,52(4):42-45.
[4] 陈洁.鹤岗市红松林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23,35(9):55-59.
[5] 冯振.油松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3):16-18.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