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油松是我国特有树种,抗逆性强,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种植。为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巩固绿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采种与种子处理、育苗地选择与整理、播种、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方面总结北方地区油松育苗技术,从选地整地、苗木栽植、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北方地区油松造林技术。
关键词 油松;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S791.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54
油松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势明显,可适应较为恶劣的生长环境。油松树形高大美观,针叶翠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油松能够吸滞粉尘,防风作用明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北方地区绿化造林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油松作为我国特有树种,在北方地区得到十分广泛的种植。为进一步巩固绿化造林成果,基于北方地区油松造林实践,总结油松育苗造林技术,以期为油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油松育苗技术
1.1 采种与种子处理
在北方地区,于每年10月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母树,采集成熟的油松球果。然后于向阳处晾晒球果。晾晒数天后,球果自行裂开,采用人工敲打方法使种子自动脱离,清除种子中的杂质后,在阴凉干燥区域贮藏。
油松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播种前可将其浸泡于0.5%高锰酸钾溶液中,持续浸泡3 h,再用温水浸种12 h,自然冷却后,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纱布上进行催芽,环境温度控制在25 ℃左右,期间勤检查、浇水,保持纱布处于湿润状态,待1/3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1.2 育苗地选择与整理
结合油松生长习性,合理选择育苗地。一般来讲,育苗地应具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和排灌便捷等条件,土壤以酸性或中性砂壤土为宜。选好育苗地后,在秋季土壤未封冻前深翻30 cm,全面清除各类杂质,如石块、枯枝等。然后制作苗床,苗床高15.0 cm、宽1.0~1.2 m,长度一般为10.0 m左右。
1.3 播种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油松幼苗生长,因此通常选择春季播种,4—5月气温升高,为最佳播种时机。播种前,开挖播种沟,播种沟的行距、播幅分别控制在15~20 cm、5~6 cm,在沟内均匀撒施油松种子,确保种子能够紧密接触沟内土壤,每667 m2播种量控制在20 kg左右[1]。
1.4 苗期管理
在浇水方面,由于油松种子经过催芽处理,通常播种后10 d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苗床湿度,及时浇水,保持土壤表层呈湿润状态。尽量选用喷雾浇水方式,避免冲出幼苗根系。进入速生期后,苗木生长速度加快,需水量变大,更要重视浇灌工作,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影响幼苗生长。
在施肥方面,油松播种前应施用充足底肥,可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和硫酸二铵3 500 kg与30 kg。翌年,应结合油松幼苗生长情况及时追施氮磷钾肥,如每667 m2可施硫酸铵10 kg;越冬之前,可向苗木叶片喷施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为苗木木质化提供有利条件[2]。
在油松苗木生长过程中,育苗地易滋生杂草。为避免杂草与苗木争夺水分和养分,工作人员要及时除草,彻底清除育苗地的各种杂草。在除草的同时开展松土作业,深度控制在2~4 cm,以改善土壤透气性,为苗木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1.5 苗木出圃
油松苗木经过2年生长后,即可出圃,用于移栽造林。油松造林苗木应精选健壮苗木,确保苗木顶芽饱满,没有机械损伤与病虫害,地径在0.4 cm以上,主根长度在20.0 cm以上,且苗高不能低于15.0 cm。
2 油松造林技术
2.1 选地整地
油松喜阴,因此尽量选择在阴坡、半阴坡造林,确保造林地土层深厚,土壤pH值在6.5~7.5。
选定造林地后,全面清除造林地的枯枝、杂草、灌木等,提前开挖栽植穴,株行距为1 m×2 m。若采取苗木带土球移栽方式,栽植穴的直径应为苗木土球直径的1.2倍,穴深40~60 cm;若采取裸根苗移栽方式,栽植穴的直径为50 cm,穴深30 cm,统一控制上下宽度[3]。
2.2 苗木栽植
在北方地区,通常在4月中旬实施油松苗木栽植作业,将苗木直立放入提前挖好的栽植穴内,保持苗木根系充分舒展,回土至栽植穴2/3时,轻提苗木,确保苗木根系能够紧密接触土壤,然后继续回土,最终回土高度应持平于苗木原土痕,并在上面覆盖1层松土,浇1次透水。
2.3 水肥管理
在灌溉方面,油松耐旱、耐贫瘠,但幼苗的抗逆性不强。因此,在油松苗木栽植后,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使苗木顺利成活。苗木栽植后,及时灌溉,经过7 d左右再次灌溉,之后结合气候状况与土壤湿度,灵活确定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尽量选择在早上和傍晚灌溉,中午阳光正盛,气温较高,水分蒸发速度较快,易影响灌溉效果。
在施肥方面,尽量选用氮磷钾复合肥,油松栽植后的前3年,每年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进行1次追肥,每次每株施复合肥0.5~1.0 kg,以满足苗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为提高施肥效率,可以同步开展灌溉、施肥作业,或在雨后施肥,使苗木根系能够充分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经过3年追肥后,结合苗木生长情况,可逐渐停止施肥。
2.4 松土除草
在北方地区,通常油松林的土壤条件比较优良,易滋生杂草。因此,在油松生长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除草。例如,春季苗木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需肥量较大,如果出现杂草,及时除去,避免影响苗木生长。在除草的同时开展松土作业,深度为5~10 cm,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苗木根系生长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在松土的过程中,坚持“里浅外深”的原则,避免损伤苗木根系。苗木生长3~5年后,已具备一定的高度,杂草对其影响较小,可不再开展除草作业。
2.5 修剪
在科学的养护管理下,油松苗木的生长速度较快,易出现枝条过密的情况,对主枝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要在油松休眠期开展修剪作业,将竞争枝、徒长枝、病虫枝等剪除,在改善树形的基础上,使主枝获取充足的养分和光照。可根据油松长势,3~5年修剪1次[4]。
2.6 病虫害防治
2.6.1 松树腐烂病
在北方地区,松树腐烂病是油松常见病害之一。松树腐烂病主要为害油松主干、主枝及侧枝等,通常可分为干腐型与枝枯型两种。干腐型松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油松主干部位,初期主干病部皮层变软,出现不同程度的流胶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逐渐变硬,树皮脱落。枝枯型松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油松侧枝上,初期感病枝条颜色并未发生变化,但皮层变软,松针失水严重且颜色变为灰绿色,逐渐干枯,枝条多为红褐色,病害中后期枝条外皮与松针逐渐脱落,枝条干枯死亡[5]。在北方地区,松树腐烂病病原菌通常于油松枝干病斑与枯死枝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时,自油松伤口侵入。如果油松林缺乏良好肥水条件,地势低洼积水,林木具有较多伤口,或在管理过程中偏施氮肥,松树腐烂病往往发生严重。
为防治松树腐烂病,应充分重视油松的养护管理,均衡施肥,及时浇水;尽量不要在低洼区域造林,如果雨季雨水较多,林地出现积水情况,应及时排水;在苗木修剪过程中,规范操作,尽量不要使苗木出现机械伤口;油松感病后,及时修枝间伐,将病枝带到林外统一焚烧,减少病源,也可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
2.6.2 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主要为害油松针叶,易导致松针脱落,对油松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病害发生初期,有褪绿斑出现于染病针叶上,病斑正面有较多褐色小点,病斑对侧生出疤囊。随着病情加重,油松针叶逐渐脱落,主枝长度减小,甚至出现松枝干枯情况。在北方地区,松针锈病病原菌通常于油松针叶上越冬,翌年以锈孢子的形式随风雨传播,一枝黄花、紫菀是该病的转主寄主。
为防治松针锈病,应将油松林周边的一枝黄花、紫菀等转主寄主全面清除,减少病害传染源;病害发生后,可用0.5°Bé石硫合剂进行喷施[6]。
2.6.3 松落针病
松落针病主要为害油松针叶。染病初期,针叶上有黄色斑点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病斑转变为淡褐色,针叶逐渐干枯脱落,但染病的2年生针叶一般不会脱落,染病的3~4年生针叶脱落较多。在北方地区,松落针病发生范围较广,每年4—5月子囊孢子产生,随风雨传播侵染油松。林地温湿度与油松生长情况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若油松长势较差、林地温湿度较高,该病往往发生严重[7]。
为防治松落针病,在油松造林时应积极营造混交林,切断病害传播途径;结合油松的生长规律,科学开展栽培管理作业,如严格控制栽植密度,不要过密栽植,定植后及时清除杂草,浇水施肥等,增强苗木长势;在日常管护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叶,第一时间清除,采用深埋、焚烧等方式处理,减少林区病源;病害发生后,可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
2.6.4 油松毛虫
在北方地区,油松毛虫是油松常见害虫之一,具有较大的发生量与较广的危害面,对油松生长产生严重影响。油松毛虫主要以幼虫大量取食油松针叶,导致针叶逐渐枯萎卷缩。油松毛虫成虫的趋光性明显,迁飞能力较强。在北方地区,油松毛虫每年大多发生1代,4龄幼虫于枯枝落叶内、石块下或林地凹坑中越冬,翌年4月气温升高后开始活动。
为防治油松毛虫,做好林地管理工作,每年及时清理林地的枯枝落叶,修剪虫枝;油松毛虫成虫的趋光性明显,可在成虫羽化期在林间挂设黑光灯,有效消灭成虫;可结合林地实际情况,引入赤眼蜂等天敌生物,有效控制油松毛虫数量[8];若虫害较为严重,可喷施2%安得利粉剂或25%灭幼脲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使成虫无法正常产卵,避免虫害进一步发展。
2.6.5 松大蚜
松大蚜主要以成虫与若虫刺吸油松枝干的汁液,对油松生长威胁较大。如果虫害较为严重,油松针叶尖端会呈现干红状态,有黄红色斑出现于针叶上,后期可导致大量针叶脱落。同时,松大蚜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大量蜜露覆盖针叶,提高煤污病的发生概率。在北方地区,松大蚜每年可发生10余代,以虫卵形式于针叶上越冬,翌年4月逐渐孵化。
为防治松大蚜,应做好油松幼林的抚育管理,冬季及时剪除带有虫卵的针叶,于林外统一烧毁,消灭虫源;虫害发生后,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50%乐果乳油1 0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或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射50%氧化乐果乳油10倍液,也可将药环涂在刮去老皮的树干上。
2.6.6 松果梢斑螟
松果梢斑螟在北方油松栽植区域广泛分布,对油松生长有较大影响。松果梢斑螟主要以幼虫蛀食油松嫩梢、主梢与球果,嫩梢部位发生虫害后,逐渐弯曲枯萎;主梢受害后,易出现“秃顶”情况;球果受害后,易干缩或畸形,难以正常结实。在北方地区,松果梢斑螟一般每年发生1代,初龄幼虫于受害球果或嫩梢内越冬,翌年春季幼虫出来活动,大量取食嫩梢与球果。成虫一般于6月出现,在油松嫩梢、叶鞘基部、球果鳞片、针叶凹面等部位产卵,经过30 d左右虫卵逐渐孵化,初孵幼虫少量取食球果或嫩梢。
为防治松果梢斑螟,应加强油松幼林管理,结合土壤条件与油松长势,科学施肥灌水,增强苗木长势;在修剪油松枝条时,尽量由专业人士操作,确保切口平滑,避免枝干出现较多伤口;在日常管理中,及时摘除虫果与虫枝,降低虫口密度;松果梢斑螟成虫的趋光性明显,可在林间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对成虫进行诱杀;松果梢斑螟的天敌生物较多,如姬蜂、松毛虫赤眼蜂等,结合林地实际情况释放天敌,控制害虫基数;在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
3 结语
油松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北方地区林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油松的抗逆性强,栽植难度相对较小,但如果没有规范栽植,或养护管理不够科学,易影响油松长势。因此,深入了解油松的生长习性,科学制订栽培管理计划,科学施肥浇水,保障油松茁壮生长。此外,充分重视油松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总结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从栽培管理、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采取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造林成效。
参考文献:
[1] 贺徐琴.油松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2022(20):70-71.
[2] 周娜.北方油松的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蚕业,2022,56(1):112-114.
[3] 洪彦龙.油松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种子科技,2022,40(16):124-126.
[4] 张文伟.油松育苗栽培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J].新农业,2022(22):45-46.
[5] 张旭东.辽宁阜新油松造林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3):122-124.
[6] 曹成芳.油松造林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河北农机,2022(18):142-144.
[7] 张慧,聂正英,张永鑫,等.万家沟管理站油松病虫害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2022(12):40-42.
[8] 刘霞晖,侯攻科.油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6):64-6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