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2024-09-05 00:00:00王岩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8期

摘 要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为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重要的食物保障。为提高辽宁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针对现阶段辽宁省玉米生产的主要问题,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基肥、机械化免耕播种、苗期管理、适时追肥灌溉及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重点阐述适合辽宁省气候、环境特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玉米;高产;病虫害防治;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30

玉米因具有良好的耐寒、耐旱能力,适宜在辽宁省广泛种植。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8 ℃,年平均降水量648 mm。截至2021年末,辽宁省实有耕地面积515.33万hm2左右。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特点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玉米现已成为辽宁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3年,辽宁省玉米播种面积超过357.8万hm2,已实现连续3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在353.33万hm2以上,位居我国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第2位。但是近年来,部分农户为了追求暂时的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另外由于暖冬气候的影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地力下降、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病虫害增加等问题频发,省内部分地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下降较为明显,产品市场价格低,农民经济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辽宁省“两稳、一扩、三提升”政策的全面实施,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种植户对于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1 品种选择

为进一步提升辽宁省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选择适应能力强、高产、抗病的优质玉米新品种是前提和关键。根据辽宁省不同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特点,优先选择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生育期适宜,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抗逆性强、抗倒伏、耐密植的优质高产玉米杂交品种。目前,辽宁省生产中主要选用的玉米品种有沈玉21、东单90、富友7、丹玉99、辽单565等。

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是实现一播全苗、齐苗、壮苗,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的关键前提和重要技术措施。1)对购买的种子进行种子发芽率测试,确保种子纯度在97%以上,净度在98%以上,含水量在14%以下且发芽率大于95%。2)对种子进行机械或人工精选,剔除其中的杂粒、霉粒、半粒及虫粒,确保玉米种子籽粒饱满、均匀一致。3)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晒种,将种子置于麻袋片上并放在开阔平坦的谷场,在阳光下晒种2~3 d,期间不断翻动种子,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照射到阳光,让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而且经过晾晒能显著提高种子出芽率。注意不要将种子直接铺在水泥地面上,防止温度过高,烫坏种子。4)进行浸种和包衣,将种子置于40 ℃左右的温水中浸泡3~4 h或者置于200~400 mg·kg-1的琥珀酸或萘乙酸溶液中浸泡12~24 h,随后将种子取出,置于通风阴凉处阴干。之后用70%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呋喃丹种衣剂与种子按照1∶5的质量比充分混匀,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1]。

3 整地施基肥

在辽宁省,为了进一步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玉米种植地块宜选择土层相对深厚、土质肥沃疏松、理化性质较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具备灌溉条件且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种植玉米的地块应尽量避免重茬,前茬作物以豆科作物、马铃薯为宜,或者与豆科作物或马铃薯等低矮作物进行间种或套种,既可以减少田间病虫源基数,又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每年秋季,辽宁省利用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前茬作物的同时,将前茬作物的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注意秸秆的粉碎长度要在10 cm以下,覆盖厚度要均匀一致。冬季土壤封冻前,利用中大型农机具对土壤进行翻、旋、松等作业。结合土壤深翻,每667 m2均匀撒施2 000~3 500 kg腐熟农家肥、40~50 kg高效复合肥、5~10 kg尿素及适量的微生物菌肥。通过土壤耕翻作业将作物秸秆和有机肥等一并翻入地下,深度控制在25~30 cm,将作物秸秆和肥料保留在玉米根系分布相对集中的土层中,有助于玉米根系充分吸收利用养分[2]。同时,将底层土壤翻至地表,利用辽宁省漫长冬季的低温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源,降低翌年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封冻前浇一次透水,踏实土壤,促进作物秸秆和农家肥的腐熟分解,保墒防寒,显著提高辽宁省春季的土壤墒情,有助于实现抢墒播种。

4 机械化免耕播种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当种植地块地表以下10 cm左右土温稳定在8 ℃以上、当地气温稳定在12 ℃以上、田间土壤相对持水量在60%以上时即可进行抢墒播种,辽宁省玉米播种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中旬至5月初。当地普遍采用春季免耕全程机械化播种技术,春季不进行土壤耕翻作业,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力投入强度,而且避免人为作业对土壤耕层的破坏,减少土壤表层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抢墒播种,实现一播全苗、齐苗、壮苗。当地普遍采用自行式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开沟、播种、施种肥、喷洒除草剂、覆膜等多项操作,不仅播种均匀、深度一致,而且省时、省工、省种。辽宁省一般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大行距100 cm左右,小行距40 cm,垄间距100 cm左右,株距14~16 cm,垄台宽度70 cm左右,在其上播种双行玉米并在行间开浅沟铺设滴灌管路。根据种植地块土壤理化性质,科学合理调整免耕精量播种机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对于辽宁省部分沙化或者干旱地块可适当深播1~2 cm,有助于加强对土壤底墒的利用。免耕精量播种机采取单粒播种的方式,每667 m2地用种量在1.5~2.0 kg,播种的同时施入种肥,施肥深度通常控制在10~12 cm,种肥在种子下方5~7 cm的位置施入,确保种子和化肥相互分离,避免烧种或者烧苗,每667 m2地施入种肥40~50 kg[3]。播种施肥后覆盖黑色地膜,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而且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增加地温,使玉米种子的出苗率提高10~30个百分点。

5 苗期管理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辽宁省春季气温升高较快,自然降雨逐年减少且常伴有大风天气,土壤墒情较差,加之当地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密度不断增加,春旱现象较为严重,导致部分地区玉米出苗不齐、缺苗情况屡有发生。针对当地玉米生产实际情况,应重点做好查苗补苗、定苗、蹲苗等苗期管理工作。1)在玉米定植后7 d需要及时进行查苗和补苗,若存在不出苗、缺苗的情况,需要立即补栽。2)当玉米幼苗长至4~5片叶时,需要及时进行定苗,确保苗量达到预期水平。3)通过中耕松土等措施及时进行蹲苗处理,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有助于玉米根系生长,促进玉米根系吸水、吸肥,提高植株的抗倒伏性。

6 适时追肥灌溉

玉米喜肥水,为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生产中要重点做好玉米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孕穗期及灌浆期的适时追肥和灌水工作。1)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上旬,辽宁省种植的玉米即进入拔节期,7月中旬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种植的玉米此时开始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雌雄穗分化旺盛,对养分需求量较高。若营养供给不足,易导致雌雄穗分化异常,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利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实现随水追肥,每667 m2随水追施25~30 kg的三元高效复合肥。追肥、灌水一次性完成,不仅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而且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2)每年7月中下旬,玉米进入孕穗期,需要进行第2次追肥处理。利用膜下滴灌设备每667 m2随水追施15~20 kg的三元高效复合肥,追肥要尽早,提高植株的养分水平,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助于养分的合理运输和分配,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避免植株因养分不足出现早衰和脱肥现象。3)每年9月初玉米灌浆期追肥,要以磷钾肥为主,并且确保该时期水分供应充足。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植株长势适当增加水分供给,确保玉米灌浆期的水分供应量不低于整个生育期水分供给量的5%[4]。适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可以实现玉米植株茎、叶中营养物质的有效运输,确保玉米籽粒成熟,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升产品品质。

7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7.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现阶段辽宁省主要玉米病害之一,主要为害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苞叶。在病害感染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斑点逐渐沿叶脉向叶两端蔓延,颜色进一步加深,变成边缘暗褐色、中间淡褐色或者青灰色的大斑。严重时,病斑会连成一片,使叶片呈焦枯状,甚至整株死亡。辽宁省玉米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大斑病的防治有以下措施。1)选择对大斑病具有较强抗性的优质玉米杂交品种,并且采用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和包衣,抑制大斑病的发生。2)适当提早播种,使玉米提前进入抽雄期,使玉米拔节期至孕穗期尽量避开辽宁省的雨季,避免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而诱发大斑病。3)田间玉米大斑病大发生时,要尽早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每667 m2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 mL、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20 g或者250 g·L-1的吡唑醚菌酯乳油70~80 mL,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可以在药剂中加入赤·吲乙·芸薹、芸薹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5]。每隔7 d进行1次化学药剂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期间每次都要更换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7.2 玉米纹枯病

随着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之部分地块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大,纹枯病已成为当地玉米主要病害之一。每年6—8月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尤其遇到连续阴雨和高温天气且空气湿度较大时,在种植密度较大且化肥施用量过多的地块,纹枯病通常发生和危害程度较重。纹枯病在当地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叶片、果穗及茎秆。发病初期,玉米植株近地面的叶鞘部位先感病,然后逐渐向上部的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会为害植株顶部叶片和果穗,造成果穗发育不良,进而影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近年来,玉米纹枯病通常会造成玉米减产10%~30%。辽宁省实际生产中对于玉米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3种。1)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加大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及高效复合肥的施用量,减少速效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地力、品种、生产技术水平,合理控制单位面积株数,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有效抑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2)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的杂草,秋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掩埋,减少田间病源基数。3)当田间玉米植株纹枯病的发病率在5%以上时,尽早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者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天早晚露水未干时进行喷雾防治,每次用药需间隔7~10 d,连续防治2~3次。

7.3 草地贪夜蛾

近年来,草地贪夜蛾成为辽宁省种植玉米过程中为害范围较广、为害程度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虫害。由于缺乏天敌制约,草地贪夜蛾在当地蔓延速度较快、为害程度较重,成为玉米虫害的防治重点。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严重时可以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全部吃光。对于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治要注意3点。1)草地贪夜蛾通常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产卵,可在这段时期进行人工捕杀。2)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在田间悬挂诱虫灯或者性诱捕器,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和虫源基数。3)当大喇叭口期玉米植株受害率超过30%时,及时利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及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需要连续用药2~3次,每次用药的时间间隔在7 d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谢桂艳.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8,38(18):141.

[2] 刘武仁,郑金正,罗洋,等.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6):86-88.

[3] 霍兴文.北方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144-145.

[4] 胡文权,张佩菊,黄平,等.玉米中后期肥水管理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4):52-53.

[5] 田凤玲.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问题防控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2):16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