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推动古浪县土门镇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现状与效益探析

2024-09-05 00:00:00梁悦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8期

摘 要 城镇化进程加快造成我国部分乡村出现土地撂荒、土地利用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为助力乡村振兴,以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概况,发现该镇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方式主要有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及发展畜牧养殖业3种,并总结土门镇资本下乡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的经验,包括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合理经营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及建立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等。

关键词 资本下乡;土地经营模式;转型效益;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闲置、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1]。土地经营模式转型不仅可为当地农户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顺利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对实现企业与村庄共同发展至关重要[2]。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此后工商资本下乡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同时受到我国公众和各方舆论的广泛重视[3]。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土地利用出现诸多问题,在这一系列政策及现实背景下急需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

1 土门镇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方式

综合运用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向农户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对企业和乡镇干部进行结构式访谈,主要调查了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土地经营模式转型较为典型的新胜村gmR3bZ51VAAX4/8/zXjWlyR7CzumtCedyJGZ4yxclQA=、新丰村、永东村3个村庄,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新胜村30份、新丰村60份、永东村30份)。2016年,古浪县紧抓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武威国际陆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响应国家招商引资政策,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主要有以下3种转型方式。

1.1 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存在一些弊端。1)沟渠田埂数量较多,将连片土地人为割裂,造成农地细碎化[4]。2)为了农业生产方便,农户多选择在离承包地较近的地方居住,造成农村居民点零散占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集中连片[5]。3)农户对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的意愿不强,导致灌溉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田间道路通达度较低。4)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土门镇流转出去的0.27万hm2农用地中有约2/3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度规模化经营能实现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克服传统经营方式带来的弊端[6]。

1.2 农产品深加工

土门镇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建造食品加工厂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目前,驻村并开始生产经营的企业有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正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尤其是甘肃正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直接收购周围村庄或者周边乡镇生产的马铃薯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产品部分在古浪县销售,大部分外销。

1.3 发展畜牧养殖业

土门镇地处河西走廊,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玉米和小麦,玉米和小麦秸秆可加工成饲料供给畜牧养殖业,而畜牧养殖业反过来又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天然肥料。目前,土门镇规模较大的畜牧养殖公司是古浪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包括鸡蛋、青年鸡、毛鸡养殖销售,收购周围农户种植的粮食作为饲料。土门镇还有其他很多零散的畜牧养殖户,主要养殖牛和羊,一般养殖规模较小。

2 土门镇资本下乡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通过对不同受益主体进行访谈或者发放问卷,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受益主体主要有企业、农户、村庄,经济效益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1)企业。企业近3年来的利润总体呈上升趋势,支出的上升幅度较小。例如,甘肃正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大量收购永东村、永西村、建西村及永丰滩镇种植的马铃薯,扩大了企业规模。2)农户。土地流转以后,农户收入来源增加,不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还可以进入企业务工从而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方便照顾孩子及老人[7]。如图1所示,据各村委会统计,在这3个企业上班的村民月工资在2 300~3 600元,部分村民在春秋两季农忙时节在种植基地做季节工,其中有40%的村民是按日结算工资的,日工资在100~150元,有60%的村民是按每天的工作量结算工资的。3)村集体。村庄通过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也可获得一部分租金收入,该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村委会的建设及日常维护。目前,每个村都建有村委会,且村委会有一部分体育健身器材供附近的村民使用。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为待业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 社会效益

1)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村庄周围的用水用电更加便利和道路硬化面积增大两个方面。企业进村后,有35%的村民对“用水用电更加便利”表示基本满意,有8%的村民表示满意;有40%的村民对“道路硬化面积增加”感到基本满意,有25%的村民表示满意。2)提升村庄活力,促进文化繁荣。据村委会及村民反映,每到一些重大节日,企业便会给村委会捐赠物资或者资金来庆祝节日。例如,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邀请歌舞队到村委会进行表演,以此庆祝春节。企业的各种捐赠行为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3)改变农民观念,使其更加重视子女教育。进入企业长期务工的人员都要求初高中以上学历,有些季节工也要求初中以上学历,务工门槛的限制使村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规模化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企业需要年轻且学历较高的务工人员,这种需求使得农民更加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

2.3 环境效益

土地经营模式转型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有比较重要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两方面。

1)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适度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不仅有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发展滴灌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适度规模化种植采用可降解地膜,可减少传统种植方式带来的白色污染。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且附近村民可以将生活垃圾运送到就近的污染物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3 土门镇资本下乡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型的实践经验

3.1 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促进资本下乡

近年来,中央层面诸多政策文本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招商引资方面,古浪县主要通过租赁土地的方式对前来投资的企业予以扶持。上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后,乡镇级部门通过以下3个措施来推进政策实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在产权方面统筹安排。除了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古浪县对当地农业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惠农补贴政策。

3.2 合理经营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古浪县通过土地流转及土地经营模式转型,较好地缓解了小农户经营问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1)遏制土地撂荒,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撂荒,稳定和促进了粮食生产。2)促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及产业链延长。资本下乡之前,古浪县的农产品一般都是被第三方收购外销,然后再进行深加工。企业进村后,当地农产品可以直接送到附近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加工,不再需要第三方收购的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3)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使得农民离土不离乡,从原来的直接生产经营者变成在企业务工的人员,不但可以获得租金收入,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务工性收入[8]。

3.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庄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通过对企业负责人及村委会主任进行结构式访谈得知,企业相关部门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即企业通过较低的租金和人力资本获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生产要素,而农民能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部分农民),企业还参与村集体建设。长期务工人员的务工性收入按照月工资来发放,季节工则按照日工作量或者日固定工资来发放。但是,这种体系目前来说仍需要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

3.4 建立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

有利益分配,就存在纠纷。通过访谈得知,当企业与村民之间出现纠纷时,企业会优先考虑主动与当事人化解纠纷,若不能解决纠纷则会申请企业纠纷调解小组介入,如果双方都不能解决则会申请“中间人”——村委会介入,在村委会的介入下化解相应的矛盾纠纷。村委会的介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目前,调研的企业均建立了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其中通过对新丰村村委会主任访谈得知,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一个纠纷调解小组,专门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农户或当地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在当事人、企业、村委会三方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法院介入,直至纠纷得到化解(见图2)。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下乡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了挑战。1)弱化原有乡村治理主体的参与力量,弱化村“两委”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从而打破原有的平衡。2)削弱农民话语权,有可能侵害农民利益。3)面向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增加了工商资本投资风险。对此,古浪县政府部门需要以法治思维规范资本与其他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防止资本过度参与乡村治理和过度剥夺农村社会资源,并且要根据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模式和资本运行机制,以此来强化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使资本在农村社会顺利运行,最终实现村企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池春.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以育村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20.

[2] 王雅更爱.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小岗村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余必龙.土地经营模式的再转换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J].贵州社会科学,1987(5):37-41.

[5] 杨道迎.浅议工商资本下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质量与市场,2021(11):171-172.

[6] 初丛伟,崔力彬.谈土地经营模式对农机作业组织的影响[J].农业机械,2006(18):49-50.

[7] 马光选,刘强.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不同土地经营模式效益比较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区为例[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2):105-110.

[8] 田若菡,许可人,颜玉婷.滤镜模式:农户认知视角下撂荒土地经营转型与增值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19-2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