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视域下主题出版赋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逻辑起点、现实基础与实践进路

2024-09-03 00:00:00黄凯健文成豪
出版科学 2024年4期

[摘 要] 扎根知识这一核心要素,明确知识所具备信念的规范及其工具价值,以此阐明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给予人民群众的应当是经过思辨与实践确证的思想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以指导实践,最终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育人作用。结合知识服务实践成果,充分利用其呈现的多元融合、智能化服务、共享人格化特征,推进主题出版知识服务与人民思想文化知识需求的适配,助力主题出版物化繁为简,提升主题阅读亲和力与吸引力;通过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的高效知识供给培育人民精神信念,启智增慧,指导人民生活实践,以此更好地聚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关键词] 主题出版 知识服务 新时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4-0009-08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Realist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he Publicity of the Thought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Enabled by the Theme Publish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ervice

Huang Kaijian Wen Chengh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23)(School of Marxis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Abstract] Taking root in the core element of knowledge clarifies the norms and instrumental values of the beliefs that knowledge possesses. It is made clear that the thought and cultural knowledge provided by the theme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should be confirmed by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it should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inner belief of the people, so as to guide practice and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fying thoughts and gathering strength.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knowledge service, it makes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e integration, intelligent service and sharing personalization, to match the adaptation of theme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with the thought and cultural knowledge needs of the people. It also helps the theme publishing to simplify the complex and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attractiveness of themed reading. Through the efficient knowledge supply of theme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to cultivate national spiritual beliefs can help people enlighten wisdom and enhance wisdom, in order to guide life practice and better gather strength the publicity of the thought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me publishing Knowledge service The new era The publicity of the thought and cultural work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着重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主题出版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主题出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更是因为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宣传与教育使命[2]。因而,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背景下,主题出版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但当前,主题出版物在阅读推广过程中还面临大众吸引力与影响力不足、说教色彩明显等困境[3],不仅制约主题出版工作朝着“做强做优”方向迈进,还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在以知识要素为基础的数智时代,传统纸本模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的知识增值服务,且不利于创新主题出版知识服务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于知识服务在商业决策、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等领域已有不俗成绩,也在助力我国脱贫攻坚等方面寻求突破[4]。因此,基于知识服务,如何促进主题出版数字化、融合化发展[5],是其赋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1 逻辑起点:扎根知识要素,聚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知识作为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知识扩散与增值是知识服务的首要表现特征。在知识服务视域下,主题出版不仅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渠道,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路径。从这层意义上讲,知识服务构成了主题出版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逻辑起点。

1.1 知识扩散与增值是知识服务的核心

知识服务是连接知识资源与需求的桥梁,贯穿于知识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能够刺激、响应和满足用户知识需求[6],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服务产业领域。知识要素作为对信息加工、提取和吸收的结果,是知识服务的核心与底层基础。因此,知识服务必然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科学的知识信息为基础,出版业凭借自身累积的知识资源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发挥知识加工的天然优势,实现知识的扩散与增值。

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知识扩散与增值,是知识传播与传承的高级表现形式。一般的知识传播与传承是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以标准化的知识内容辐射广大用户群体,满足用户的知识获取。在新媒体传播技术下,形成了新的知识生产与服务空间,以精细化知识组织响应沉浸式、精准化的知识需求,成为当前知识服务的主要表现形态。

1.2 知识具备信念的规范及其工具价值

在哲学意义上,知识隶属于人类精神层面,在实践的检验下得到确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进行学习、传承与应用,形成人类意识的核心,即观念[7]。在此基础上,知识作为一种哲学反思的对象,是人类思辨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是对事物、对社会的正确反映与认知。在西方知识论中,知识被认为是确证的真信念,即真、信念、确证是知识的三元要素。毫无疑问,“真”是构成知识的必要条件。

同时,知识具备作为信念的规范。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皮尔士(Peirce)认为知识即信念,知识的本质是由经验形成的信念,信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寻求知识,就是为了寻求确定的信念来付诸行动。因此,哲学界普遍认为知识蕴藏信念。由此,牵涉知识构成的第三个要素,即确证。确证是知识形成的关键,是在某种逻辑框架与内外条件下,有恰当且合适的证据或一定的规范对信念予以证明,使之成为知识,因而哲学界对确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证的性质与确证所需满足的标准的探讨[8],证据、规范与确定是确证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知识服务传递给群众的知识,应当是经过证据与规范确定后的确证,作为一种真信念,为群众所吸收,内化为群众的观念。

另外,知识具备作为工具的价值。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Dewey)认为知识即工具,一切知识都是实现一定目的的工具与手段,指导人类用行为应对环境。知识在本质上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具备引导与控制环境的功能。杜威的知识论表现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即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实践活动,走向知行合一[9]。从这层意义上讲,知识服务带给群众的知识,能够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指导实践。

1.3 知识服务视域下主题出版聚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机理

主题出版作为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因此,有针对性、指向性地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进行选题策划而开展的系列出版活动,有利于促进党的意识形态宣传与主流思想文化传播。从主题出版的本质属性来看,因其深刻而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责任。尤其通过大力宣传英雄模范的先进事例,弘扬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使之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的深入了解、认同与践行[10],从而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与《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要求高度匹配。从主题出版的内容建设来看,目前,主题出版不单围绕政治理论读物,其外延已逐渐扩展到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普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主题出版读物,不仅能够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还能够学习科学技术、历史人文、音乐艺术等知识。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已不仅是一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更是一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工作,它承接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在人民群众的践行下,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知识服务视域下的主题出版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并非单纯的单向知识传播,它所传递、给予的知识,是在人民群众经过思辨与实践确证下形成的对事物、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这种认知既体现为被人民群众吸收内化为内在观念与信念,又体现为将其作为一种实践工具,指导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同时,在知识服务视角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出版因其具有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能够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参见图1。在坚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指导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新兴数字媒介技术,将技术变量转化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增量,将原本游离分散的各种思想文化知识要素吸纳进来重新组织,从而改变国民阅读的旧有框架。因此,在数智时代,以知识服务构建数字化、智慧化的主题出版育人场景,能够助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效能提升。

2 现实基础:实践成果丰硕,知识服务特征凸显

知识服务起源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特性,是具备较高智能的复杂劳动占较大比重的专门性服务活动。前期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知识流管理,而后引入到图书情报领域,相关研究主体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部门和出版行业。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加快推进出版业数字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走向“知识服务”阶段,启动了“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在2015年至2018年先后遴选出110家出版单位作为知识服务试点,提供必要的政策与经费支持,知识服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11]。目前,大多数出版企业已经建成专业数据库、知识库等资源,部分出版企业已推出在线学习平台、有声读物、在线问答、知识社群等不同形态的产品,是知识服务方将具有经营或战略价值的知识内容高度整合,传递给知识需求方,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知识性价值,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成为出版业高知识性的集中体现。在主题出版领域,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19家网络平台设置《建党百年》专栏,集中上线100个数字出版精品项目[12],汇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时政新闻、红色著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全方位、多维度的知识信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进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观念上的共识[13]。这些知识服务的具体实践是做好主题出版赋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示范与标杆。在学界与业界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实践中,出版知识服务呈现的多元融合、智能化服务、共享人格化特征日趋明显,为主题出版赋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

2.1 多元融合,利于思想文化知识精准触达

多元融合是出版知识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版业实现知识生产、创新知识服务产品形态、促进知识扩散与流转的基础,能实现多元用户群体思想文化知识需求精准适配与触达。知识服务的多元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知识内容高度融合。知识服务的基础是对知识的获取、组织、整合及重组,将出版社拥有的纸本书刊数据化,将电子书刊等数字资源进行融合与集中管理,实现资源聚合。如清华大学校史馆、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共建的“清华大学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汇集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清华校史及中国优秀文化等相关书籍,通过数字化加工,供读者在线全文检索,更好地助力师生的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数字技术的多元集成,即在传统数据库、电子书的数字出版形态上加以创新,利用新型媒介技术,围绕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开发富媒体读物、数据分析平台、知识型社交工具(如知识社群)等个性化、定制化知识服务产品,以多种方式服务多元用户群体。以知识服务的形式推进全民主题出版阅读,全方位、多视角、多渠道开展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在新媒体技术催化下形成裂变式传播[14],以利于思想文化知识精准触达。

2.2 智能化服务,助力思想文化智慧宣传服务

纵观出版业整体发展与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兴起,产品的创新与智能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在全民数字阅读的大趋势下,线上知识需求激增,数字阅读智能服务成为大众传媒、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主要模式,智能化服务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强劲的驱动力。如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建设的“党员知家—智慧党建综合服务平台”,借力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以颗粒化多模态检索和大数据智能化推送等服务支持,开发微党课、党建要闻、数字阅读三个内容板块,集成移动学习、偏好推送、在线教育、成果测评、社交互动等智能化服务,高度契合读者数字化阅读行为。服务方式的智慧化赋予读者多元、个性化的阅读选择,更能架起读者与知识资源的情感联结,调动大众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知识服务的形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与文化知识的惠民普及,从而提供新的技术范式和实践方案。

2.3 共享人格化,赋予思想文化传播全息体验

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的根本在于培育公众的政治信仰、精神与素养以及提高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大众传播背景下,共享人格化的传播模式是在传播过程中聚焦“人”这一核心,赋予传播媒介“人”的行为特征和信息诉求,以此贴近大众的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习惯,建立起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关系,因而能够在知识服务中积极发挥知识传播与价值共享的重要功能。知识共享强调个体以易理解、易吸收、易使用的方式将知识进行传递的过程,人格化的知识共享作为一种传播策略,将传播主体、符号和内容进行人格化处理,通过打造拟态环境,能动地传播信息,提升传播的氛围感和交互性[15]。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牵头建设的“学习强国”平台,下设习近平文汇、学习理论、红色中国、学习科学、学习文化等多个板块,是一个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其中的虚拟现实天地与云上展馆板块,以人格化传播的全息呈现红色景点、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等,满足用户对数字阅读过程中媒介多样化的需要,在不同的互联网语境下,图片、文字、音视频相互补充,实现社会化的交互式阅读与全景式体验,创设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多重体验,有效拓展思政育人的时空场域,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四全媒体”建设的样板。

3 实践进路:知识服务赋能,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效能

主题出版知识服务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始终将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全效性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充分吸收、利用知识服务呈现的多元融合、智能化服务、共享人格化实践特征的基础上,从知识供给与服务主导的具体实践入手,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实现对人民大众转识成智、启智增慧的具体目标。

3.1 化繁为简:提供通俗易懂的主题出版知识服务

出版业作为知识产业,是知识生产、加工、消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同时,出版业兼具服务业的属性,在出版融合和知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基于传统纸质书的文化服务,以多样化的知识服务产品交付,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指导下,主题出版要将知识与读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易理解、可吸收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在阅读主题出版读物过程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知识服务视角下,主题出版要针对工农群众、少年儿童等不同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服务优势,在专业读物基础上开发一批深入浅出、表达通俗、贴近生活的大众主题出版阅读产品。如《求是》杂志主管主办的重要网上理论传播平台—求是网,运用短视频等形式解读最新政治理论与政策,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将复杂、晦涩的思想政治理论讲得透彻、鲜活,有效提高了主题出版读物的易读性与亲和力。

《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3%[16],并且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日常阅读的主要途径。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依托新兴技术,创新主题出版的传播形式,提高主题出版读物的表现张力[17],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为国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主题出版数字化读物尤为重要。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的AR绘本《皮影中国》,是国内首创的AR皮影童话故事书,将我国优秀皮影剧的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加工,打破传统主题出版读物固有的语言符号体系,把我国皮影非遗与AR技术相结合,实现多终端富媒体阅读。这使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各类富媒体的主题出版读物调动读者的多感官认知,易于少儿读者理解与接受,使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3.2 转识成智:厚植文化基因的主题出版知识服务

转识成智是知识服务视角下主题出版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即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知识转化为人民的内在智慧,筑牢人民爱国爱党理想信念之基。

不难发现,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的核心是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人民群众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18],即通过主题出版知识服务为人民厚植文化基因,引导人民全面和自由地发展。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工具理性占据上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甚至走向人格物化、人性异化的错误方向。但也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人类获取与吸收知识的效率。因此,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转识成智”的过程需要重视人民群众对主题出版物的内在需求和阅读壁垒,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对主题出版物的知识内涵、呈现方法、传播途径、推广手段等诸多要素,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与应用。一方面,在知识供给、服务主导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握人民群众的知识诉求,为人民提供通俗易读的主题出版读物,准确高效地实现主题出版阅读转识的首要步骤。另一方面,需要在主题出版知识服务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知识的供需匹配,将以阐释为指向的理论理性和以行动为指向的实践理性相联系,将主题出版相关的思想文化知识不断向人民渗透,转化为内在能力。如人民出版社开发的“党员小书包—党员教育数据库”,集成党章党规、先锋模范等数字化读物,以问答、试题、数字读物的形式践行“四史”教育,广泛征集新时代全国党建案例,建立案例库,以学先进典型激励前进、观反面案例引以为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构成知行合一。这也是提升主题出版知识服务效能的关键所在,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3 启智增慧:高效知识供给的主题出版知识服务

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的思想文化知识供给以政治理论读物与政策文本的解读与回答为主要呈现方式。诸如绝大多数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文本文件的主题出版物,专业性较强,内容严肃,言语晦涩难懂,不适合大众的日常阅读,可读性不强[19],不利于主题出版全民阅读推广的发展。但也有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主题出版读物,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编写、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案释法·漫画民法典(青少年版)》,精选典型案例,用小案例讲述大道理,呈现民法典的法律规范,帮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维护自身权益。

在主题出版不断扩展的外延上,出版社在开发知识服务产品时通过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重组、知识存储等一系列知识序化过程,更好地实现以思想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正因如此,知识服务作为当前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最高层次,将文献内容进行细粒化处理,形成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分类、聚类与关联,借助语义技术将知识组织起来,赋予通俗易懂的语句面向大众,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下,形成常态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题出版阅读产品,以高效的思想文化知识供给方式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的。如法律出版社的“有章—法律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图书》《论文》《法规》《案例》《课程》《观点》《系列》《范本》八个栏目,以法律知识服务人民大众。通过分类的知识组织模式,将具体案例的案由、时间、审理程序、文书性质、审理法院层级进行分类,供大众阅读参考;同时还为大众提供免费阅读、下载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范本,为大众在日常涉及相关文件签订时提供学习参考,着力实现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同时,将文化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

4 结 语

当前,我国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未来将进一步从知识要素入手,深入研究主题出版知识服务的选题策划、阅读产品研发、管理与传播等各环节;从智慧化服务切入,立足全民文化需求,实现即时知识响应,对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主题出版知识服务赋能下,实现转识成智,铸就人民爱国爱党的理想精神信念;促成启智增慧,指导人民日常生活与实践,增进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前行。

注 释

[1]张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陈暖.本体、版图与边界:主题出版研究述论[J].出版科学,2023,31(2):29-38

[3]周国清,刘悦玲.“十四五”时期主题出版的任务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2(3):14-19

[4]杨海平,张冰越.知识服务:出版业助力脱贫攻坚新探索[J].中国出版,2021(1):17-22

[5]李杨,林芝,宋奕雯.“十四五”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视角[J].出版与印刷,2022(3):55-63

[6]李积君,王凤姣,龚蛟腾.知识生态视角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图书馆,2020(7):73-78

[7]江畅,宋进斗.重新认识知识论的性质[J].江汉论坛,2022(7):49-59

[8]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7

[9]刘宽红.杜威实用社会知识论的批判理论探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6):7-12+126

[10]何珊,许洁.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9):43-48

[11]张立,刘颖丽,介晶.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5

[12]国家新闻出版署.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上线启动[EB/OL].[2023-05-24].https://www.nppa.gov.cn/xxfb/ywxx/202104/t20210413_664250.html

[13]刘汉俊.努力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德政工程[J].党建,2021(12):27-29+11

[14]李珮,赖义羡.“四全媒体”理念下主题出版运营探究[J].出版科学,2023,31(5):71-75

[15]强月新,杨雨凌.人格化: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传播策略创新[J].未来传播,2022(2):2-10+120

[16]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24(4):5-9

[17]王媛.主题出版传播力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出版,2022(12):48-52

[18]徐超富.转识成智: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23-29

[19]谢清风.主题出版的提出、发展、问题和展望[J].现代出版,2018(6):38-43

(收稿日期:2023-10-17;修回日期: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