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彼时“雁”就已被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出现在文学史上。你若信步古典诗丛,徜徉、流连间,会悠然觅到“雁”的踪影,品出“雁”的韵致。
【飞花妙语】
一、点缀萧瑟之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二、传书送情之使
1.书信寄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2.忠贞信物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思乡羁旅之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四、感怀人生之叹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解令飞花】
一、点缀萧瑟之景
由于大雁常于秋季往南迁徙,秋是万物萧瑟的季节,雁群自头顶飞过,很容易成为肃杀、凄凉的背景,“雁”顺理成章地成了古诗词中渲染凄凉氛围的意象。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大风呼啸,雪花纷纷,一群征雁从空中掠过,往南飞去。在大雁的声声悲鸣中,凄清悲凉的意境便被营造出来。
另外,并非“雁”一出现便是哀景,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道:“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里的“雁”已经回到了家乡,在塘中自得其乐,所以景是乐景,不过此处乐景是梦中所见,眼前之景是早行的孤寂凄清,情感也就变成了悲情。
二、寄寓相思之意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汉书·苏武传》记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苏武写的信,于是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人们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代书信。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写羁旅在外的诗人因看到北归的大雁而引发思乡之情,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不禁生出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的想法。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晏几道在《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中写道:“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晚秋的悲凉使思慕之情更加深重,满眼的期许全部寄托于鸿雁的归来。
大雁是忠贞之鸟,一生只得一偶相伴。元好问因大雁殉难而作《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形象。李清照词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乍暖还寒,她端着一杯淡酒消愁,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哀怨的声音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于是她感叹道: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失去了伴侣了吗?难道你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眼蒙眬之中,蓦然觉得眼前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旧日传情信使仍在,却早已物是人非。望雁思人,凄惨戚戚之情充斥心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唯有托雁寄情。
三、寄托羁旅之苦
大雁是候鸟,随季节变化南北迁徙。大雁能够不远千里,飞回故巢,而羁旅在外的游子却长久无法回乡,这种特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的边塞显得更加凄冷,听雁声,更使作者感物伤怀,引发思念之情。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归雁成群结队地去到南方,似乎没有一点儿留恋的意思,足见塞外的荒凉萧瑟,雁尚无留意,人岂能没有归心?“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由“雁去”衬托出征人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四、抒发人生之况
诗人目睹大雁飞于寥廓的长空中,也会兴起豪迈壮阔的情怀,这是“雁”这一意象代表的意义的进一步衍生。最有名的要数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长风吹送南去的秋雁,是何等逍遥,面对这壮丽景象,满怀豪情逸兴的诗人想象自己化身飞鸟,神游寥廓长空,去追逐渴望已久的精神自由。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以孤雁自比,旨在表明自己志向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总之,雁这一意象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情感,成了诗词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情感媒介和艺术形象。“雁”踪在古诗词丛中无处不在,句句“雁”语触动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使 至 塞 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至塞上》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B.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阕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见之景、所生之情。
C.两首诗词在写景方面极具匠心,描写与抒情结合,都直抒胸臆。
D. 《使至塞上》营造了开阔雄浑的意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意境清冷幽然。
2.两首诗词都写到了“雁”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 C 2. 《使至塞上》中,作者仰望“归雁”,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以“归雁”衬托自己抑郁、孤寂的情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作者看到大雁飞回,而自己的丈夫却还没回家,抒发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