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整体读 句段有作用

2024-08-29 00:00:00高朋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4年5期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和段落作用”题目所涉及的句子和段落,主要是文章中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句段、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段和点明中心的句段,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下面列举常见设问方式,给出作答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设问举例】

1. 某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写某句(段)内容?

3.文中某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4. 某句(段)内容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答策略】

一、思考角度

作答前弄清以下几点: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写。

二、答题要点

1.说内容

句子:写了……内容,突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揭示了……道理。

段落:按句分层,概括内容。

注意:句子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时,要指出来;针对段落内容,要提炼关键词,每句话都不要忽略。

2.辨方法

描写手法:对景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需要准确判断。

表达方式:对于议论或抒情的句子,需要指出是哪种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有插叙、对比、衬托、引用、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喻理等。

注意:句式上使用独词句、连续短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被动句、倒装句等,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使用第二人称,有引发共鸣、提出号召等作用。

3.析作用

内容作用:交代写作对象/事件的时间(地点、背景、结果、影响),概括文章内容(人物性格、景物特点),点明(暗示、升华、深化)中心(主旨、主题),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补充交代背景(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增加历史(文化)内涵,提出希望(号召)。

结构作用:总起全文,过渡,承上启下,为后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与前文照应,呼应开头,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突出强调,真实可信,讽刺,幽默,含蓄,委婉,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引发共鸣。

注意:要结合原文内容作答,不可以只说套话。

三、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举例

1.开头段。开篇点题,交代对象;抒发情感,点明中心,奠定情感基调;明确线索,总起全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提出疑问,引人深思;对比入题,突出主题;景物描写,营造氛围。

2.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3.插入段。补充、衬托、丰富内容,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对比、递进、烘托关系,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4.结尾段。直抒胸臆,升华主旨;发表议论,深化主题;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呼应前文,照应题目;问句作结,发人深思;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5.反复出现的句(段)。在内容上,突出内容、强化情感等;在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在表达上,有强调、一唱三叹之效。

【文本训练】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 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好痛,我还嘻嘻笑。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还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兴奋,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读书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的家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像孙悟空眨眨眼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那么快。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当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情操,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文章选自2023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

2.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⑥段中写关于高尔基的小说和画像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掉?说说理由。

6.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记述“我”儿时淘气的表现,写出了“我”贪玩、爱耍、好逞强的调皮形象;与后文“我”迷恋读书形成对比,突出书籍对“我”的影响;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做铺垫;现身说法,为勉励小朋友们多读书增加说服力。

(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分析“为什么写”,最后指出“为什么在这里写,有什么好处”。)

2. 第⑤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爱上读书,不再是顽童,引出下文“我”做过许多幻想的梦。

(分析:“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承接上文,“开始变得好幻想”引出下文。)

3. 高尔基的小说和画像,让“我”感动,“我”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这些内容是“我”产生写书愿望的原因(转折点),为下文“我”开始想写书做铺垫。

(分析:这部分内容描写比较详细,为后文“我”长大后想当一个写书的人做铺垫,引出下文。)

4. 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家人和老师对“我”的评价,说明“我”已经彻底变成小书迷,增强真实性,同时与题目相呼应。

(分析:他人的评价,是侧面描写的重要形式,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5. 不可以删掉。写孙悟空轻易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与“我”写书的经历相对比,强调“我”的成功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流露出“我”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的自豪之感和欣慰之情。

(分析:下文写“我”努力克服困难,与孙悟空变化人物的轻而易举形成对比,明确这一点是分析此题的关键。)

6.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鼓励小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提出希望,愿小朋友们成为正直诚实、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分析:分句逐层归纳段意,多角度分析作用,不要缺项。)

(作者单位: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