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构建的路径与前景

2024-08-28 00:00:00孙明
当代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全球发展倡议国际发展合作国际传播话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不仅代表一个国家针对国际事务自由发表本国意见的权利,也代表国家在发声中左右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规则,更好实现本国利益和争取国际认同的国际权力,[1]是衡量国家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重要指标。国际话语权不仅取决于话语内容和传递的价值,也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密不可分,话语权的构建日益成为国家间博弈和竞争的焦点。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踊跃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加入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40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同中方签署落实倡议的合作文件,展现出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广受称赞的大国担当和颇具潜力的话语塑造权。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事业遭遇逆流,发展鸿沟不断加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多数进展乏力或停滞,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然受到较多制约,发达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继续拥有强势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诸多国家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的提升仍将是一个长期、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既要深刻把握国际传播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要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宣介中国理念,并从理念感召力、叙事吸引力、话语传播力等维度,展现大国担当、促进中外融通、凝聚国际共识。

理念感召力:天下为公,展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军备竞赛,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践证明,中国坚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倡导在国际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推进互利共赢。充分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诠释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展现的大国担当,彰显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大国胸襟,破解“国强必霸”逻辑,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重点内容。

一、正视角——兼济天下世界观

中国的发展并非谋求个体利益的独立发展,更不是要成为主导世界的霸权主义国家,而是要与世界同向前进、与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指向。中国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将中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勾勒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为国与国和平共处指明方向。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要破除“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债务陷阱论”等西方国家蓄意捏造的“中国污名”和“话语陷阱”,阐释好中国方案背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天下情怀。

2024年5月,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的中外青年“美美与共”主题交流活动上,收到65个国家在华留学生创作的5018幅绘画、摄影、书法作品。图为马来西亚、多米尼克籍等国留学生创作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下深化国际发展合作的绘画作品在现场展出。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崇高情怀和坚定立场。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共享发展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内在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助力;从国际合作领域看,中国以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为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向前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秉持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关注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谋求发展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愿意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兼济天下的世界观揭示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内在逻辑,是构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的重要价值理念。

二、讲事实——互利共赢合作观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二战后国际发展合作实践的先试先行,占据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的中心位置。话语博弈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输出西方话语,行使话语霸权,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挤压其国际发声空间。[2]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以“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合作机制为牵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话语格局变革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既为回应全球发展危机作出承诺,更为应对共同挑战开展务实行动。与此同时,中国贡献目前尚未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构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仍需进一步讲事实、摆证据,讲好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事实成效。

一是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新型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结果导向型对外援助,切实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福祉。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余年来,中国在120多个共建国家开展2000多个援助项目,建立80多个经贸合作区,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培训各领域人才10万余人,使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成果斐然。[3]二是中国推动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发展合作组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10月,中国首次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2016年开业运营以来,亚投行取得快速发展,累计批准融资总额超526亿美元,目前已同30多个国际多边组织和区域金融机构建立机制化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多边机制,共同讨论全球发展领域的重大议题。亚投行还积极支持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等概念,截至2023年,“朋友圈”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了来自六大洲的109个成员。三是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中国经济发展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设立进博会、服贸会、链博会等平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推动普惠包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力量。国际金融论坛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4]

三、向未来——协调持续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逐步形成既一脉相承又富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观。中国秉持“授人以渔,自主发展”“善始善终,注重持续”的国际发展合作政策主张,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通过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中国致力于在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以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全球共同繁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立足百年变局,聚焦发展、安全、文明等重大国际议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可行路径,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积极力量。“坚持发展优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等理念,均反映了国际社会追求更美好生活和更可持续未来的普遍心声。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日益相互依存加深,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逐渐转向重视对全球公共产品的丰富和创新。[5]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以南南合作为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基本定位,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方向,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合作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促进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新力量,赢得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理念、全球公共产品等以其“国际化”属性,更易获得国际社会支持和各国人民的强烈共鸣。因此,中国在构建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过程中,需加大传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话语,突出“中国实践”“中国叙事”背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叙事吸引力:精准传播,讲人之所想

国际话语权突出反映一国在国际事务中提出倡议和主张的权力和能力,以及该话语产生的影响力。[6]“正确传播”和“传播正确”缺一不可,提高话语对受众的触达率是赢得普遍认同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构建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要将“我们想讲的”融于“他们想听的”,充分了解不同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差异,有的放矢构建中国话语。

一、全球化表达——展现世界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在减贫、减灾、教育、卫生、农业、就业、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领域开展国际发展务实合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以自身实践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并在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同多国深化务实合作,分享精准减贫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携手守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5轮、累计1.2亿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3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项目,举办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主题研修项目,加快世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构建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需要彰显中国立足全人类共同发展,从全球视角思考责任担当,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的亮点故事。同时,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自身成效广受认可的重要领域,中国需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强化相关国际议题的设置与推进,提升议题设置权和话语主导权,积极构建同国际发展合作新形势相匹配的中国话语。

二、区域化表达——回应各国关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对于同中国合作也有不同需求。增进认可,凝聚共识,争取更广大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支持,应在中国话语表达中精准回应不同区域的关切。以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和受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影响的国家,更需要中国提供免债、基础设施、粮食等援助。2013—2018年,中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共计98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累计金额达41.84亿元人民币;自2016年起,中国陆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以部分亚洲和南美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在同中国的发展合作中学习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充分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这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国情特色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与此同时,面向发达国家构建国际发展合作话语,需要讲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阳光大道。

三、分众化表达——直抵受众需求

摆脱中国国际形象的“他塑”困境,提升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自塑”有效性,需要顺应不同人群需求,让中国声音切实与不同特点人群建立联系、寻找契合,在传播客体和传播主体两方面推动分众化表达。

2024年4月26日,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下,国际青年走进中希共建的卡夫沃尼风电场,感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

面对不同传播客体,一是要分清不同群体对中国的态度倾向。对于认可中国的受众群体,应向其传播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的正面认知,持续宣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成效;对于对中国态度迟疑的受众群体,应以传播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客观信息为主,循序渐进传播肯定中国的客观信息,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正面认知。二是要区分不同代际、不同国别群体的媒介接触习惯。部分欠发达地区群体及老年群体受技术、设备等限制,对互联网使用较少,信息获取更依赖广播、电视和传统纸质媒体;而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及其后辈青少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更倾向于短视频及社交媒体平台产品。因此,扩大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影响力,需要依据不同媒介的主要受众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面对不同传播主体,需要加强复合型多元人才队伍建设。话语权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竞争,可以积极推动高层次专家在重要国际会议、海外主流媒体等平台为中国客观发声,同时推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才”“通才”“多语种人才”,以满足精准传播的差异化需求。

话语传播力:同心共情,促中外融通

国际话语权是基于知识、价值观的权力结构,其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实现“价值共振”,即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能否在国际社会形成价值共识,一个国家传递的知识和理念能否被国际社会共情。[7]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呼声远高于前,推动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构建,需要不断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在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上下功夫,充分扩大对外发声平台、丰富中国话语传播渠道、贴合国际社会常用语言和表达形式,讲国际人士“听得到”“听得懂”的中国故事,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内外兼顾,扩大发声平台

在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越来越成为话语权争夺的重要平台。联合国系统46d8132f79ea05656e51253c6c8eece0c3fdfb2ca448aba03e390dd44095ee9a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联合国系统共有职工125,436人,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系统内任职的雇员仅1,564人,占总人数的1.2%,远低于美国(5,642人,4.5%),甚至低于印度和马里(2,570人,2.0%;1,610人,1.3%),严重限制了中国在联合国平台发声的“声量”。让世界读懂中国,听到中国声音,需要内外兼顾,充分扩大、利用好发声平台。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机会,阐释好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实践的世界贡献。充分利用主场外交议题设置主动性、理念传播便利性、媒介传播引导性优势,推动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共识。另一方面,要“借台唱戏”,积极在联合国大会、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舞台“露脸发声”,借国际制度赋能话语权构建。2024年7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弥合数字鸿沟,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决议充分反映全球发展倡议核心要义,是中国在联合国平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大举措。

这是2023年12月3日在广州拍摄的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现场。

二、拓宽渠道,赋能有效传播

西方话语霸权最突出的表现是媒介技术与组织的垄断霸权,例如前互联网时代西方对电视及广播的垄断,以及现阶段对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垄断。[8]布局新一代全媒体传播矩阵,在新媒体“战场”争夺话语权先机,成为“话语博弈”突围的重要手段。自媒体短视频在全球舆论场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微短剧内容创作近年也呈井喷式增长,并以凌厉之势走向海外,吸引大量海外受众;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同样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为此,可以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实践与新媒体传播充分结合、协同出海,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微短剧平台、试听平台与传统传播渠道协同搭建的立体传播矩阵,进一步扩大海外“朋友圈”,为“中国合作、中国话语、中国内容”走出去开辟新空间。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也是高质量做好中国话语跨文化传播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际受众的语言文化差异,以翻译为桥梁实现内容构建的互联互通,以交流为纽带促进方式渠道的多样多元,在文化层面打通让世界读懂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三、优化叙事,扭转认知反差

当前,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离不开中西方叙事差异及价值观冲突。[9]例如,中国倡导的文明互鉴,重在强调“相互”的互动性,欧洲人理解的互鉴则重在强调不同个体面向对方国家文明的独立研究;在“大国”概念的解读中,中国着重于强调大国体量,西方话语语境则着重于强调大国权力。推动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的全球化表达,让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更能引发共鸣,提升话语传播效能。近年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邀请国际青年前往中国多个城市开展“国际青年中国行”,国际青年通过亲身体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以游记的形式对外传播中国自身发展、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生动实践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可以将“自己讲”与“他人讲”相结合,鼓励外方合作伙伴用国际受众视角和他们更熟悉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外合作共赢的故事,扭转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增进中外理解互信,达成广泛共识。

当今世界,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地位影响此消彼长,全球南方整体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的多个领域发挥突出作用,由此带来的国际格局调整和全球发展变化,为中国构建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带来机遇。通过在全球发展中展现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在国际合作中树立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以多平台、多渠道、多角度精准讲好中外发展合作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借鉴,将有助于加快构建同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

[1]张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的提升》,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第51页。

[2]汪海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第109页。

[3]罗照辉:《持续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和援外事业》,载《学习时报》2023年10月16日,第A1版。

[4]《稳健务实的发展提振全球市场信心——海外人士热议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新华网,2024年3月8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877490629752500&wfr=spider&for=pc。

[5]唐丽霞等:《全球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载《国际展望》2022年第1期,第96页。

[6]郑华:《国际话语权研究的学科谱系探究》,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1期,第84页。

[7]赵磊:《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载《学术大视野》2024年第5期,第77页。

[8]邸敬存、白贵:《践诺与平衡:提升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策略探究》,载《新闻战线》2024年第1期,第49页。

[9]叶淑兰:《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成就、挑战与深化路径》,载《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4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