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危害大,防范指南要记牢

2024-08-27 00:00:00谢珍丽黄文燕覃恋枫张明
科学之友 2024年8期

蜱虫与蜱虫病

蜱虫

蜱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壁虱、扁虱,全世界约有800种,其中中国约有110种。蜱虫大多蛰伏在小区、公园、野外等绿植中,是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目前有报道经蜱虫传播的病原体有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32种原虫等,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

蜱虫病

蜱虫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蜱虫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可能被感染。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部分重症患者会因身体器官受损坏而死亡,病死率高达5.11%。

蜱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 ℃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伴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被蜱虫叮咬的科学处置措施

蜱虫易附着在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需按照以下两种方法科学处理。

方法一:及时就医处置法

酒精预处理 先用酒精喷洒蜱虫,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这样有助于将其拔出。同时,预先消毒,降低微小创口感染的风险。

拔出蜱虫 使用消毒后的细尖头镊子贴近皮肤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用稳定、均匀的力量缓慢向上拔出,避免左右扭动或用力猛拉,以防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中。

处理蜱虫 将成功移除的活蜱放入酒精中杀死,或将其放入密封的袋子或容器中,用胶带封好,或直接丢入马桶冲走。

处理口器残留 若蜱虫的口器在移除过程中断裂并留在皮肤中,可尝试用镊子轻轻取出。若无法轻易取出,不必过分担心,让伤口自然愈合即可。

清洁消毒 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彻底清洁被咬部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

避免直接接触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都不要直接用手触碰或挤压,应使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安全移除。

消毒处理 如果不慎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被挤破后的液体,应立即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

医疗观察 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近期被蜱虫叮咬的经历,包括叮咬的时间和部位。

方法二:不便就医处置法

如不慎被蜱虫咬伤,不方便立刻就医,千万不要自行用拍打、捏碎或使用镊子等方法将蜱虫硬拽出来,蜱虫的倒钩携带神经毒素,一旦倒钩残留在皮肤里,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

正确做法是用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并尽快赶往医院治疗。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做好物理防御

到郊外游玩或经过植被茂盛的地方,尽可能穿浅色长衣、长裤、长袜和包裹性较好的鞋子,把裤腿扎在袜子里,避免露出皮肤被蜱虫叮咬。

涂驱虫产品

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能起到防止蜱虫叮咬的作用。

户外活动后检查全身

户外活动完回家后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后、腹股沟等地方,头发里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突出的小黑点。

尽量远离草丛

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郊外的草丛、树林、绿化带,即便要去,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且不要长时间逗留。

做好宠物除虫工作

蜱虫不仅会叮咬人,还会叮咬动物。带宠物外出尽量不要让宠物钻入草丛和灌木中,回家后及时洗澡并仔细检查毛发中的黑点,同时做好家居环境中游离蜱虫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虫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注重居家环境卫生

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的方式,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可以用杀蜱虫的药剂进行药浴。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