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术后恢复指南

2024-08-27 00:00:00王晚楚
科学之友 2024年8期

家庭用药应注意

心脏瓣膜病手术后的常见药物包括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类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等。下面将对这些常用药物进行介绍,供读者参考。

强心剂

心脏瓣膜病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还可能导致心室负荷过重,甚至引起心脏衰竭。因此,手术后的患者常需要使用强心剂。地高辛作为广泛使用的强心类药物,一般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宜。其作用持久,可以减轻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地高辛在治疗心衰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在剂量过高或使用不当情况下的心律失常。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或肾功能不全,则需要注意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果长期用药,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肌无力、乏力。一旦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需及时就诊,切忌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

部分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这类以“洛尔”为后缀的药物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一般餐前或餐后服用均可,但是要避免空腹服用。

血管扩张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也是常用的药物。这两类药物不仅可以减轻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还可以通过抑制心脏重塑,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保护心脏。这类药物一般餐前或餐后服用均可,如果是卡托普利需要饭前1小时服用。

抗凝药物

接受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华法林、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作为常用药物,餐前或餐后服用均可。建议服用同一厂家药品,固定时间服药以保证药效。此外,抗凝药物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患者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供医生调整用药剂量。

利尿剂

心脏瓣膜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以控制体液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常用药物是呋塞米和氢氯噻嗪。呋塞米饭前服用吸收效果较好,饭后服用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患者可以参考个人身体情况与医嘱服药;氢氯噻嗪建议饭后服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电解质水平,遵照医嘱合理补充钠、钾等。

除了上述药物外,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病史等,还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用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脂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用于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针对老年人还需要额外补充钙剂(碳酸钙、乳酸钙等),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

定期复诊不可少

在用药的前几周,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心率、血压、呼吸等。如果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

此外,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复诊,进行相关生化指标和临床检查,使医生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并根据相关指标及时调整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饮食调理是关键

心脏瓣膜病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膳食,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同时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甚至造成不良反应。

患者应当避免高盐食物的摄入,高盐食物会加剧体液潴留,从而加剧心脏负担,还会与利尿剂类药物产生拮抗。同样,摄入高脂类食物也会加剧心血管的负担,不仅不利于术后的恢复,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高血脂,则更应当选择瘦肉、鱼类以及豆类等低脂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将植物油作为烹饪食物的主要油脂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低盐饮食,例如新鲜的蔬果和低钠食物能够降低低钾血症的风险。

控制食物中的纤维含量非常重要。虽然摄入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健康,但其中的纤维素会与抗凝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减慢药物的吸收速度。因此,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时应避免食用过多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

一些利尿剂可能会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导致体内水分减少。建议患者每天至少饮用8杯水,以平衡药物对尿液排泄的影响,避免脱水;避免饮酒和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以防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效果。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患者能够合理选择及服用药物、监测不良反应和科学调理饮食,减轻恢复压力,进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