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宫内膜癌,你需要知道这些

2024-08-27 00:00:00徐亚楠
科学之友 2024年8期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侵袭更年期的女性人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临床分析可发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不良增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疾病,如果早期没有发现和干预会逐渐发展为癌症。近些年,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

异常阴道出血

异常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异常(如经期延长、淋漓不尽、经量增多)和绝经后阴道流血。没有停经的女性多体现为少量或者中等量出血。

阴道分泌物增多

受到肿瘤充血、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影响,阴道会出现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渗出或直接漏出的情况,表现为水样或血样阴道排液。

疼痛

晚期肿瘤会侵犯周围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导致疼痛症状,如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腰骶痛等。

下腹部包块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能无法触及,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肿瘤变大且影响范围扩大,腹部会出现块状异物,触碰时偶尔有疼痛感。

尿频、便秘

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时可引起尿频、便秘等症状。

消瘦、发热

肿瘤长期存在会消耗人体能量,患者会逐渐出现身体消瘦等现象。另外,由于病灶影响,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群比普通人群发病风险高。

激素水平

不孕不育者及避孕药长期使用者等特定人群因体内孕酮(一种由卵巢黄体分泌的天然孕激素)缺乏,子宫内膜易受刺激,进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肥胖

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有关联,这主要是因为肥胖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和激素代谢异常。人体内的脂肪过多会增强转化能力,使得肾上腺产生的雄烯二酮更易转化为雄酮,这种转化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最终引发癌变。

高血压和糖尿病

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与激素代谢异常有关,而激素代谢异常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方面,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面临较高的风险。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外生长的疾病,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年龄因素

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高危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防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医生能够进行病理分期,了解病变的范围以及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受到癌细胞侵袭的子宫以及潜在的转移病灶。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治疗子宫内膜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分为内部照射和外部照射两种形式。放射治疗可以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用以歼灭残留的癌细胞,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激素治疗 对于晚期或复发的患者,激素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通过给予孕激素,能够使其与癌细胞表面的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可以抑制DNA和RNA的复制,从而有效遏制癌细胞的生长。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一般不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在特定情况下,如癌症晚期、无法手术或治疗后复发等,化学治疗也可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包括顺铂、阿霉素、紫杉醇等。

保守治疗 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保守治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类患者的病灶通常局限于子宫内膜,且分化程度较高、孕激素受体呈阳性。保守治疗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不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而是通过给予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在选择这种治疗方式前必须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的随诊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预防要点

积极控制风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长期大量刺激有关,因此要避免滥用雌激素。同时,肥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疾病管理和减重。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者、绝经后长期使用雌激素的人群、不孕肥胖者、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和子宫内膜增生病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预后效果很有助益。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清洗外阴,勤换贴身衣物;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实现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保障睡眠质量。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诱发因素较多且危害较大,人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入手做好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已经发病的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提高治疗和预后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