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良,1963年9月生,河南邓州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组织部跟踪技术专家和天津市授衔高级技术专家。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2004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究所副所长、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经理、大港油田物探总监、副总经理。
熊金良教授长期从事以油气勘探开发需求为导向的地球物探勘探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①主导了大港油田高精度地震勘探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复杂地表对地震数据成像的影响。形成了地震测量绕障观测、空间连续采样三维观测、多震源多检波器联合作业等地震采集技术,国内首次实现整生油凹陷统一方位、统一桩号、统一观测方法的三维整体观测方案。提出了基于信号识别算子频率延拓的低频信号恢复方法;发现了地震波近场分量对吸收参数估算的影响,提出了非对称“”型近地表吸收结构地震观测方法;提出了基于野外测量参数的浅水多次波压制方法。②主持了大港油田全深度地层吸收建模和黏弹性偏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采用近地表微测井观测、深层VSP和地面地震联合观测的方式进行全深度吸收结构反演和三维建模,采用反射深度和炮检距吸收解耦方法进行黏弹性地震成像,提高了黏弹性地震成像的稳定性和抗噪性,推动了黏弹性波动理论在工业界的规模化应用。③提出了地震地质一体化实时地震成像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框架。明确速度模型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分别对地震成像的贡献及其在速度建模中的质控方法;形成了以数据库建设为平台支撑、以速度模型实时更新为核心、以地质和测井等增量信息为引擎的高精度实时地震成像技术,在大港油田岩性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提出了多元信息深度融合的三维相控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方法。开发形成了以吸收参数反演储层检测、时间特征频率分析、多参数地震微相自动划分、特征参数随炮检距变化分析为核心技术的油藏地震描述软件包。并致力于以多元信息深度融合和全频带波阻抗反演为核心理念的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将测井数据的层序结构、沉积背景的低频结构、地震属性的空间结构和油藏开发的动态参数引入到地震反演的实现过程,主导实施了面向油藏开发的高分辨率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工作,提高了大港油田复杂油气藏预测精度。
熊金良教授注重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以大港油田的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为目标,联合东方地球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组建了产学研联合研究团队,该团队在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和复杂储层油气预测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探技术支撑。熊金良教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