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苗势弱、植株小、发育迟缓、群体生长不整齐。
2.处理措施:干旱常发生的地方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壤缓冲能力和抗旱能力;因地制宜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建立土壤水库;兴修农田水利、建造集雨微水池;选用耐旱品种;前茬秸秆覆盖行间保水;坐水种、调整播种期或等雨播种。
3.干旱发生后
①分类管理。出苗达70%以上地块可推迟定苗、留双株、保群体;出苗50%以上的地块,尽快发芽坐水补种;缺苗在60%以上地块,宜改种早熟玉米、青贮玉米或其他旱地作物。
②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水源,全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③做好各项播种准备工作。遇雨土壤墒情合适时抢墒播种。
④加强田间管理。已出苗地块要早中耕、浅中耕,减少蒸发。
1.症状:植株生长旺盛,受旱植株叶片卷曲、影响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并进一步由下而上干枯;植株矮化、吐丝期推后易造成雌雄花期不遇;抽雄前受旱,上部叶节间密集、抽雄困难、影响授粉;幼穗发育不好、果穗小,俗称“卡脖旱”。
2.处理措施
①集中有限水源、实施有效灌溉。
②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800~1000倍液)或抗旱剂(旱地龙500~1000倍液),降温增湿、增强植株抗旱性。
③加强田间管理,有灌溉条件的田块,灌后采取浅中耕减少蒸发。
④干旱绝产地块及时青贮、割黄腾地,发展保护地栽培或种植蔬菜等短季作物。
1.症状:抽雄吐丝期干旱影响授粉、造成秃尖或空秆;子粒灌浆阶段干旱使植株黄叶数增加、穗粒数减少,上部籽粒瘪粒、穗粒重下降。
2.处理措施
①做好抽雄灌浆水。
②干旱发生后,采取一切措施、实施有效灌溉。
③叶面喷施含腐殖酸类的抗旱剂或磷酸二氢钾。
④辅助授粉。
⑤注意防治红蜘蛛、叶蝉、蚜虫等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的虫害。
⑥对干旱绝产地块及时青贮、割黄腾地,发展保护地栽培或种植蔬菜等短季节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