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影投资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制片人、纪录片工作者、电影学博士、二级影视文学编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业界导师,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四川省影视产业联盟副会长,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编剧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看电影杂志社总编辑。参与制片、策划、投资电影《吾爱敦煌》《白塔之光》《红海行动》《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中国机长》《第一次的离别》《万里归途》《八角笼中》《我本是高山》《攀登者》《中国乒乓》《决战中途岛》《夺冠》《漫长的告白》等60余部,纪录片《空翻》《寻羌》《大河唱》《传灯》等多部。
创作,应当紧紧围绕时代,围绕人民,记录时空,书写大众。创作,需要真切地体会人心人情,深入地观察社会心理,冷静地审视时代潮汐。创作,必须始于不吐不快的自我表达热情,又需要终于与观者交流共鸣的相互热忱。一次创作,是寻找最能达成自我吐露的内容与形式严丝合缝的唯一机体的过程。
——彭瑾
《现代艺术》(简称:M):您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的电影作品?
彭瑾(简称:P):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考验的电影。因为真理掌握在时间手里。
M:在您的领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P:创造力的缺乏,思想力的浅弱,审美的“泛趣味化”。
M:在这些挑战中,哪方面是最大的困难?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P:思想力的浅弱。多看书,尤其是电影之外的书籍,比如诗歌。多思考,尤其是艺术之外的领域,比如哲学、历史、未来科09a68cf101d5e92dc4372c596ffa1669446d5bde98d26f5abf9932b1d7e4d075技。然而,道阻且长,至今依然没能真正克服。
M:有哪位您比较钦佩的电影艺术家或者电影工作者,您在从事电影行业的过程中是否有受到他(她)的某种启发?
P: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对我的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和震撼。
M:您认为目前的电影界有哪些潜在的机遇与挑战?
P:机遇是,中国电影已然成为中国银幕的主力军。挑战是,多样性的中国电影生态尚未形成,包括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审美意趣的多样性,观众维度的多样性等。泛娱乐、浅表达的影片数量比例在上升。
M:在电影产业中,票房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P:不必追求在一部影片中达成“既要……又要……”的效果。票房,是衡量影片是否满足了大众消遣的一把尺子;而对艺术的判断,正如“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那样,是主观的,也是受时代和观念局限的。只有不断拓掘电影生态的多样性、差异性,才能在同一时点上,以多样共存、百花齐放的作品样式,达成票房片与艺术片在数量上、比例上、分量上的相对平衡。
M:如何促进电影价值品位的多样化?
P:需要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资金诉求的多样化;需要创作者忠于内心不妥协的勇气;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引导。
M:作为电影工作者,您觉得电影这项艺术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P:电影是意识的容器。钻进一部电影,你便钻进了至少两个时代的观念和意识之中:电影所展现的那个年代,以及电影被拍摄的那个年代。
M:在您的领域,对青年电影人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寄语?
P:不轻易给青年人提建议,不过有一点,电影人应当互勉: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