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与“实践”铸就豁达人生观

2024-08-22 00:00:00邱敏李欣
现代艺术 2024年7期

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它将苏轼这位宋代文坛领袖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演绎,主要讲述其在年老迟暮时,于常州的一个风雨之夜,在梦中追溯过往一生的故事。该剧通过精心编排,展现了惠州修桥、黄州悟道、修建雪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以及他与王闰之的爱情等故事,塑造了一个乐观、豁达、幽默的苏轼形象,表达了他积极面对挫折、痛苦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梦回东坡》让人一窥苏轼在困境中保持豁达的心态,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支撑其行走于风雨飘摇的人生旅程却又始终保持这种豁达的心态呢?审慎思考,这应不仅是他个人品质使然,更是其多面才能的必然。苏轼精通文学、书法、绘画,还涉足政治、军事、建筑、医药、烹饪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全才”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无论是面对政治上的打压,还是生活上的困苦,他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并用诗词、书法、绘画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全才”铸就独特的世界观与广阔视野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可谓对苏轼一生的真实写照。《梦回东坡》生动地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他在政治、书法、绘画、美食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正因如此,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立足更广阔的视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写诗,他“寄情于景”,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为官,他“清正严明”,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遵循做官为民的理念,努力维持社会公平正义;训兵,他“严训强兵”,极为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主张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提升军队作战能力;做食,他“味艺双绝”,热爱美食,且善于研究,谪黄州时,甚至自创一套烹调术,并制作“东坡肉”流传后世。对苏轼而言,人生有无数的尝试,不同的尝试可以带给他不同的体验,而这也丰富了他认识世界的角度,培养出他开阔豁达的心境。

《梦回东坡》精心设计了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节。戏曲在剧情、台词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将厚重曲折的历史消解在诙谐的语言和事件中。王闰之的“大白话”诗作——“七月的一天,正是擦黑擦黑的时候,霉扑烂榨的苏东坡和几个鬼眉鬼眼的朋友,坐船来到赤壁,到处麻麻杂杂、黑咕隆咚,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起了好多漩漩。”,与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形成鲜明对比,大雅与大俗,严肃与幽默并存,进而强化了剧目风格和可看度,突出了人物个性。不仅如此,其间所流露的苏轼深邃细腻的自然观也跃然纸上。他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其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既体现在灵气逼人的诗歌作品中,更为其开拓视野、认识世界、洞察人性奠定基础。在《赤壁赋》中,苏轼描绘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等自然景象,并借自然的壮丽与辽阔,表达其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广泛实践塑造坚韧的人生观与自我调适力

“实践出真知”,兴趣虽浓厚,但若缺乏行动,便无法淬炼成真正的才能。苏轼之所以被誉为“全才”,正因其不受领域之限而广泛实践。这位北宋的文坛领袖在政治、文学、书法、绘画乃至医药、烹饪等多个领域均有涉足、尝试,其多元化的实践既提升了他应对不同环境、境遇的应变与适应能力,更铸就其坚韧不屈的人生观。比之于史书,《梦回东坡》更加生动地演绎塑造了一个从实践经历中长成的苏轼:面对父母他报喜不报忧,湖州被捕他没能淡定从容,乌台被审他也并非铁骨铮铮。可正是如此,一个不完美的人物才更加真实、立体,与观众更加贴近。正如苏轼剧中所言:“是他们打掉了我的傲慢,让我更接地气,是他们打掉了我的固执,让我的眼界更加宽阔,是他们,让我从苏子瞻变成了苏东坡啊!”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然而正是这些逆境给予其深入基层、切身实践的机会。生活的压迫与磨砺不仅锤炼了其才华,更铸就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自我调适力。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困境时,他因多方面的才能又总能找到独特的宣泄和调节途径。仕途失意时,他挥毫泼墨,用诗词和绘画抒发内心郁结,调整自我心态;诗文被禁后,他又在烹饪世界里找到对生活的热爱,以食物为媒介慰藉心灵。

生活的磨砺让苏轼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挚,反对权威的压制与刻板的束缚;主张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用文字记录真实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在超越生死的问题上,苏轼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哲学思考,他深知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但并不因此恐惧或焦虑,相反,他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自我,达到一种超脱与从容的境界。《梦回东坡》的叙事方式使得每一场戏既独立成篇,又共同构建出全剧梦回的宏观脉络。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戏剧对历史人物的现代性重构,又是对苏轼人生达观的归因与阐释。如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修建雪堂,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被贬惠州时,苏轼以退为进,为民修桥,风吹日晒,乐在其中;被贬儋州时,虽可谓其一生仕途最失意之时,但其仍设法开办儋州书院,并自创生蚝新吃法。贬谪路途中的无数艰辛,所在之地的饥寒与毒瘴,都令亲友为其担忧,苏轼却能安然处之,始终以一种超脱的情怀和旷达的心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厄。很显然,这种洒脱豁达的性格,离不开他在广泛实践中培育出的坚韧的人生观。

多元成就构建“泛”价值观与豁达心态

价值观是指导个体行为和决策的核心原则,它决定了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行动方式。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他的信仰、追求和人生目标,对于个体来说,指导性和驱动性的作用就是实现人生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不朽的文化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与探索,通过在不同领域的卓越成就,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泛”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境界在《梦回东坡》中亦有生动展现,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在苏轼的价值观中,“泛”字凝聚了深远的意涵——它意味着广泛与包容。苏轼坚信,人生价值的实现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途径,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体现。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汲取道家文化的精髓,追求“逍遥游”的自在与超脱。同时,他还深受佛家文化的熏陶,懂得“放下”的智慧,从而在人生的种种困境中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这种“泛”价值观,使得苏轼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以宽广豁达的胸怀去面对人生的疾苦。

苏轼的一生横跨多个领域,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学上,他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他的行书、楷书、草书均造诣深厚,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在绘画上,他擅长山水、花鸟,作品别具一格;在政治上,他曾任翰林学士、知州等职,修桥抗洪、种地插秧,以正直敢言著称;在医学上,他精通医理,多有医药良方见世,今存世的医学著作《苏沈良方》就是他的医药杂说与沈括《良方》的合本。(峻冰.寻觅消逝的岁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50-151.)这些多元成就,共同构成了苏轼独特而深刻的价值观。

《梦回东坡》成功地塑造出苏轼立体而丰满的形象,其才华、智慧、情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尤其是其价值观和豁达心态。如苏轼再三遭贬,最后到儋州时还是笑着与后半生的政敌章惇和解。他在剧中所唱“天下无一不好人,从未恨过你啊。只是无论身在何处,好好生活才是正事”,足见其宽容与豁达。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但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源自他对多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他明白人生无法一帆风顺,只有接受并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实现自我价值,方能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结语

在人生的风雨中,苏轼宛如一位勇士,不被“穿林打叶声”所动摇,而是依然“何妨吟啸且徐行”。他“竹杖芒鞋”,轻步胜过骏马,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从容与坚定。无论风雨如何肆虐,他都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坦然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正是这些风风雨雨,方锻造出苏轼独特的“苏东坡”形象。《梦回东坡》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和表演,生动形塑了苏轼的丰满形象——乐观、坚韧、旷达、机智,热爱生活,至情至性,独具大智慧。在某种程度上,该剧既颂扬了东坡居士那种不屈不挠、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也深入探讨了“全才”与“实践”对其豁达心态的塑造与影响。用与众不同的创意构思,用川剧特有的轻松幽默的形式,《梦回东坡》再现了苏轼令人敬佩的一生,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东坡形象,让人切身感受到其独特人格魅力,从而能笑对生活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