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24-08-21 00:00:00黄洁玉黄小琼张彤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临床指标、心功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进行分组,以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阿司匹林及调脂药物等)+双心护理]与研究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双心护理),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心功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比,研究组总有效率(92.00%)较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总负荷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较对照组均更高;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缩短,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心肌缺血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且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 增强型体外反搏 ; 双心护理 ; 心功能 ;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4.011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4.038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急性心脏事件,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目前,国内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旨在稳定斑块,治疗残余心肌缺血,进行长期的二级预防,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临床仍在此基础上追求疗效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型体外反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体外辅助循环装置,其于患者下肢、臀部及手臂上包裹特制气囊套,以心电图为触发信号,与心脏舒张期同步,由远至近对气囊进行充气,从而在心脏舒张期对人体实施外压,将血液驱回主动脉,增加心肌注入压力和血液供给,以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随着病情发展,相关症状会逐步加重,进一步发展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可能。双心护理是一种基于双心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医疗照护模式,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强调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进行分组,以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4、27例;年龄51~77岁,平均(64.69±5.24)岁;病程3~8年,平均(4.02±0.66)年;BMI 21~28 kg/m2,平均(24.49±1.27) kg/m2。研究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26、24例;年龄52~76岁,平均(63.25±5.33)岁;病程3~9年,平均(4.09±0.71)年;BMI 20~29 kg/m2,平均(24.32±1.36)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诊断标准:参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3]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⑴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合;⑵经影像学诊断确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至少有1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⑶既往无心肌梗死。排除标准:⑴有心力衰竭或介入治疗史;⑵伴有高血压或心律失常控制不佳;⑶伴有下肢静脉血栓或活动性静脉炎;⑷动脉夹层。本研究经贺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断剂、阿司匹林及调脂药物等,并根据个体情况加用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与硝酸盐制剂,15 d为

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4]。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同上,以增强型反搏治疗仪(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型号:PECP/TI)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气囊充气压力为0.35~0.40 kg/cm2,1 h/次,1次/d,6次/周,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心护理,⑴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情绪调整训练,促进其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同时矫正患者认知,改善其心理状态,保障身心健康,同时加强健康宣教,于口头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视频、图片及手册等多种形式的普及宣教,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加强其对于疾病的重视,30 min/次,2次/周;⑵心脏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于午餐后2~3 h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包括散步、快走、慢跑、爬楼梯及太极等,在锻炼期间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状态,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30 min/次,2次/d;⑶冥想护理:于早6: 00进行,在安静,亮度温和的环境中进行冥想,冥想前需稳定情绪,着宽松衣物,排空膀胱,选取低分贝背景音乐,以盘坐位或直立位,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进行胸腹联合呼吸,闭拢双唇、双目,以舌尖抵上颚经鼻吸气,舌尖放平进行呼气,一呼一吸为1次,15 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参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3]对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估,判定标准依次为: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减少幅度≥70%为显效;30%≤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减少幅度<70%为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减少幅度<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临床指标:记录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5]评分,以动态心电图(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T-083S)监测心肌缺血总负荷;SAQ总分100分,评分分值越高则患者机体功能越好。⑶心功能: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P22S)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⑷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心慌、面部潮红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各项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比,研究组总有效率(92.0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总负荷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SAQ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SV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较对照组均更高;两组患者LVEDD均缩短,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类,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固定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或糜烂、溃疡,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等病变,导致心肌供氧的缺少所引起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是其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但单纯药物控制又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而如何以无创手段进一步改善患者疗效,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

增强型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型辅助循环技术,其采用现代医学理论,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路进行控制,于心室舒张期通过对气囊的序贯加压提高舒张期压力,以增加心肌血供,减轻心肌缺血,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6]。双心护理在对心血管患者心脏进行护理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可有效疏导患者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抗病能力的同时改善临床状况[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总负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状况,减轻心肌缺血。

不稳定型心绞痛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以致坏死,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脏功能受损。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DD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并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这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可改善心功能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安全性良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体外反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脏器血流,改善机体各部位营养与氧气供应状况,并能够降低心脏收缩时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增加血管弹性,缓解心肌缺血,且可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生、发展,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强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9];双心护理是于双心医学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护理方法,以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心理护理为主,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生理护理为辅,以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控制,从而提高预后质量[10]。

综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心肌缺血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且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蒋景奎, 邱建, 雷挺.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18(3): 308-311.

孙瑞华. 双心模式干预对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情绪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 47(3): 620-622, 629.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1): 6-13.

徐春华, 何军, 张平, 等.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22, 22(4): 4815-4819.

冯璐, 张亚运, 李鹏, 等.增强型体外反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发心绞痛病人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20): 3766-3769.

仇一楠,郭完计.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VEGF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1(5): 882-885.

冯新婵, 金杏萍, 张西荣. 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贵州医药, 2021, 45(8): 1337-1339.

曹佳齐, 郑宏超, 丁跃有, 等.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非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 19(5): 500-502.

尚福顺, 史宏伟, 孙春丽, 等. 体外反搏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依赖的舒缩功能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2, 42(8): 1924-1929.

蔡红梅. 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3): 413-416.

1 作者简介:黄洁玉,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护理。

通信作者:张彤,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临床。E-mail:10371912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