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血液黏度、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2024-08-21 00:00:00周伟先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液黏度、凝血功能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邮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31例,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与B组(30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丹参多酚酸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Barthel指数(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血液黏度、凝血功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BI、ADL评分均升高,且B组升高幅度大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认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液黏度和凝血功能,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 阿托伐他汀 ; 丹参多酚酸 ; 血液黏度 ; 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2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4.009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4.032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较严重的大脑血管粥样硬化病症。托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用药,其能够控制血脂水平,拮抗动脉硬化并稳定斑块;然而,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常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根据中医理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可分为虚、风、气、血、痰、瘀、火等方面,单一因素可能致病,或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侵害机体而导致突然发病,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1]。丹参在中药中有活血祛瘀之效,具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多种药理作用,是脑缺血中医治疗的临床常用中药,而其中所提取的丹参多酚酸组分单一,药代动力学明确,效果更佳[2]。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增加丹参多酚酸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高邮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后进行分析。A组31例,患者年龄55~72岁,平均(60.62±4.51)岁;男性18例,女性1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3.51±0.86) h。B组30例,患者年龄54~71岁,平均(59.24±4.13)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3.49±0.91) h。两组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3]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⑵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 [4]中气滞血瘀证标准,主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次症:头涨眩晕,睡眠不佳,多梦纷扰;舌脉:舌质紫晦暗淡,可能有瘀点,脉搏不畅;⑶局灶性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⑷初次脑梗死。排除标准:⑴药物过敏;⑵合并肝肾疾病;⑶凝血功能异常或存在明显出血倾向。本研究经高邮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⑴一般处理:包括氧气支持、心脏监测与处理、血压控制等。⑵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增进脑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包括溶栓(阿替普酶)、抗凝(利伐沙班)、抗血小板(口服拜阿司匹林或硫酸氢氯吡格雷)、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注射液)及改善侧支循环(丁苯酞注射液)等。⑶管理血糖,如血糖≥11.1 mmol/L应给予胰岛素治疗。⑷如患者并发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肾功能不全者可用呋塞米。⑸存在中枢性发热者可以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等物理治疗进行降温。⑹及时进行水、电解质检测并对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状态加以纠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3,规格:10 mg/片]治疗,20 mg/次,

1次/d。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静脉输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10011,规格:0.13 g/支),将0.13 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溶于250 mL 0.9%的生理盐水,0.13 g/次,1次/d。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疗后若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5]评分减少90%以上为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能力有大幅提升,NIHSS评分减少幅度为45%~90%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活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NIHSS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没有提升,NIHSS评分减少幅度<18%为无效[3]。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 [6]、Barthel指数(BI) [7]、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8]。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满分42分,分值越高代表神经受损越严重;采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满分30分,分值越高代表认知功能越好;采用BI评估日常运动功能,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运动功能越好;采用ADL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⑶血液黏度、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 Inc.,国械注进20162221872,型号:4600)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肝素抗凝,离心(3 500 r/min,10 min)取血浆,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EKISUI MEDICAL CO., LTD.,型号:CP3000)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⑷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皮疹、血小板减少、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等于各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IHSS、MoCA、BI、ADL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MoCA、BI、ADL评分均升高,且B组改善幅度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凝血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和低切黏度,以及血浆FIB、D-D水平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严重疾病,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首因,而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血脂沉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微循环,其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辅助用药效果良好,但无法进一步提高疗效。中医理论指出,脑梗死多源于长期忧虑恼怒、过度摄入肥甘厚腻、房事劳累及精血亏损,从而导致下焦阴虚、气血紊乱、痰瘀互结,进一步上蒙清窍、阻滞经络,最终引发意识丧失、半身不遂等严重症状。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的作用,丹参多酚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调节神经组织修复与神经元再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细胞钙离子通道作用,可促进血管舒张,从而改善患者脑血流[9]。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MoCA、BI、ADL评分均有所改善,且B组均优于A组,这提示采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认知、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脑梗死后体内应激反应增强,体内可能出现高凝状态,这会增加血栓扩展和再梗死的风险;在应激状态下,红细胞可能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从而增加血液黏度,另外血小板在脑梗死后会被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这也会增加血液黏度。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液黏度是非常重要的,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凝血指标均有所改善,且B组均优于A组;与A组比,B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采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良好。丹参多酚酸可抑制血小板内的腺苷受体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凝血功能,同时丹参多酚酸作为一种以现代工艺制备的注射剂,其主要提取了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作为针剂的有效成分,纯度较高的同时质控更佳,因而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并未明显增加[10]。

综上,采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认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液黏度及凝血功能,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李鹏飞.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ox-LDL和H-FABP的影响[J]. 药物评价研究, 2020, 43(8): 1643-1646.

常琪. 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右崁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3): 270-27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38(2): 136-144.

刘洋, 姜盼盼, 杨佳,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量表的建立及其效果的初步评价[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 18(11): 1136-1141.

赵雪超, 刘争辉, 崔站军. 化痰祛瘀汤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MoCA评分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9, 30(7): 842-845.

朱江, 郭森, 赵亮, 等. 健脾熄风活络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20, 41(6): 740-742.

赵黎明, 梁浩, 贾佳, 等. 脑血运重建联合开颅手术一期治疗烟雾病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疗效[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7): 669-672.

马明明, 高小童, 张鑫杰, 等. 基于“浊毒”理论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机及其中医药治疗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 30(7): 104-109.

常慧敏, 李常新.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2): 183-185.

1 作者简介:周伟先,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