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8-21 00:00:00范瑞华刘小平何宜汀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实施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大埔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40例,口服伐昔洛韦+外涂阿昔洛韦乳膏)和观察组(40例,火针+刺络拔罐+口服龙胆泻肝汤)。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均更高,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更短;与治疗前比,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PSQI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治疗后同时间点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与治疗前比,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

(COX-2)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关键词】带状疱疹 ; 火针 ; 刺络拔罐 ; 龙胆泻肝汤 ; 疼痛 ; 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4.008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4.028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常表现为透明疱疹并伴有疼痛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现阶段,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通过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引发神经痛,整体疗效一般[1]。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属于“蛇串疮”“蜘蛛疮”等范畴,主要病因在于肝经郁热、脾经湿热内蕴,外溢皮肤,日久气滞血瘀,气血不畅,因此中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2]。火针以热引热,点刺穴位,激发经气,有温通经络、去湿止痛的功效;局部刺络拔罐具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龙胆泻肝汤主要包含龙胆草、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调气、和血、止痛的作用[3]。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在带状疱疹患者中进行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大埔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9~80岁,平均(52.16±8.32)岁;出疹时间2~7 d,平均(3.25±0.34) d;疱疹部位:胸背部10例、腰腹部8例、其他部位2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

20~80岁,平均(51.98±8.29)岁;出疹时间2~6 d,平均(3.23±0.32) d;疱疹部位:胸背部11例、腰腹部9例、其他部位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西医符合《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 [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⑵中医符合《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5]的相关诊断标准,证型:肝经郁热证,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次症: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干溲黄;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数;⑶血液检查含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或有出血倾向;⑵近30 d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⑶合并其他皮肤病;⑷合并重要脏器衰竭。本研究经大埔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所有患者均已了解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等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60079,规格:0.3 g/片),0.3 g/次,2次/d;局部外用阿昔洛韦乳膏(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9593,规格:10 g/支),4次/d。观察组患者接受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火针:取针灸针(镇江新区长城医疗用品厂,苏械注准20172200936,型号:0.50 mm×40 mm)常规消毒局部阿是穴(疱疹或明显疼痛部位),将酒精灯点燃后,将火针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对针体进行加热,针尖颜色烧至红白后,迅速刺入疱疹中央或明显疼痛部位,进针2~3 mm,浅点刺3~5次,进出针时间约1~2 s。先刺早发疱疹(或疼痛部位),后刺晚发疱疹(或明显疼痛部位),术毕擦去疱液。垂直快速点刺配穴(阳陵泉、曲池、患侧相应的夹脊穴),进针3~4 mm,进出针时间1 s左右,1次/d,隔日1次。火针治疗后,待疱液全部流出行刺络拔罐治疗:选取局部阿是穴(疱疹或明显疼痛部位),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93141818,型号:0.45 mm×16 mm)反复迅速轻点刺皮损局部及周围,深度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宜;点刺部位放置火罐并留罐6~8 min,以拔出水疱内容物及皮损部瘀血;起罐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叮嘱患者6 h内勿碰水,1次/d,隔日1次。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苍白术、车前子、柴胡、当归各10 g,栀子、茯苓、生地黄各15 g,泽泻12 g,甘草6 g。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郁金各10 g;乏力者加党参15 g、黄芪30 g;皮损至基底者加牡丹皮10 g、丹参15 g;疱疹化脓者加鱼腥草15 g、金银花12 g。用水煎服,煎至300 mL后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1剂/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依据《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 [4]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全部疱疹均结痂、脱痂,皮肤灼热、疼痛及乏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多数疱疹结痂、脱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多数疱疹结痂,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疱疹及全身症状均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具体包括: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 [7]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使用VAS疼痛评分(总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PSQI评分(总分21分,分值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⑷炎症因子。于空腹状态下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环氧化酶-2(COX-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PSQI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PSQI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治疗后同时间点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COX-2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影响皮肤和神经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西医主要通过对症药物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症状,但显效较慢且疗程较长,易遗留神经痛,有一定局限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带状疱疹多因外感湿热邪毒,流于经脉、郁于肌肤,经络不畅,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同时,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最终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8]。带状疱疹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祛毒外出为原则。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之效;曲池穴可疏风清热;夹脊穴调和五脏、通降腑气。火针点刺可发挥温通经络、化湿止痛的功效;选取阿是穴为腧穴所在,进行局部刺络拔罐可发挥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9]。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可燥湿清热、泻肝胆火;黄芩、栀子可解毒泻火、清热;柴胡可活血理气、疏肝解郁;苍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车前子、泽泻、茯苓可清热泻火、利水渗湿;当归可活血止痛;生地黄可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同发挥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疏肝解郁等功效。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均更高,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更短,治疗7、14 d后的VAS疼痛评分及PSQI评分均更低,这提示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缩短病程,促进疱疹恢复,起到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带状疱疹患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造成局部皮肤产生炎症反应,引起IL-1β、IL-6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的升高;IFN-γ主要由Th1细胞分泌,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功能;COX-2参与、介导炎症反应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β、COX-2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血清IFN-γ水平较对照组更高,这提示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抑制带状疱疹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疾病转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中的黄芩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同时可降低COX-2活性,抑制炎症细胞聚集迁移,进而减轻炎症

反应[10]。

综上,给予带状疱疹患者火针、刺络拔罐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后续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王莉, 胡慧菁, 李沂轩, 等. 龙胆泻肝汤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对患者体液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23, 40(1): 142-145.

谢兰清, 王建锋, 张虹亚, 等. 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hl7、Treg细胞比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24, 30(2): 223-230.

何远超, 张志雄, 温世光. 火针疗法结合拔罐、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17): 104-106.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6): 403-408.

周冬梅, 陈维文.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J]. 中医杂志, 2015, 56(13): 1163-1168.

梅群丽, 张微, 宋祖琪, 等. 腕踝针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影响[J]. 四川中医, 2020, 38(9): 198-200.

尹航, 井鑫鑫, 刘跟莉, 等. 温通刮痧法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焦虑、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17(8): 1597-1600, 1604.

周晓铃, 孔之华. 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肝胆湿热证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38(6): 2744-2749.

方金旭, 刘璐, 戎茜兰, 等. 火针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7): 46-49.

周颖, 张珂, 庄煜, 等. 黄芩苷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激光生物学报, 2021, 30(5): 400-405.

1 基金项目: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21209162059048)

作者简介:范瑞华,大学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中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