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STA)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ELA)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患肢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83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分为A组(41例,行ELA治疗)、B组(42例,行STA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
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Maryland足部评分均升高,跟骨长度延长,Bolher角、Gissane角均增大(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STA与ELA均可提高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影像学指标,但与ELA相比,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STA治疗,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Sanders分型 ; 跟骨骨折 ; 跗骨窦入路 ; 外侧L形入路 ; 钢板内固定 ; 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4.0058.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4.019
跟骨骨折是高处坠落伤或挤压伤导致的跟骨形态改变,以及Bohler角和Gissane角改变的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疾病,基于冠状面CT扫描的Sanders分型法将跟骨骨折分为4种类型,其中Sanders Ⅱ指1条主要骨折线,有2块主要骨折块,跟骨后关节面为2部分骨折;SandersⅢ型有3块主要的关节骨折块,是3部分移位骨折,患者受伤后往往出现严重的关节面塌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STA)及经外侧L型切口入路内固定术(ELA)。ELA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标准入路,主要通过暴露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及跟骨后关节面进行修复和固定,操作简单、视野良好,但其对软组织剥离较为广泛,对皮肤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恢复[1];STA通过小切口复位内固定,大大减小了手术创伤,且切口周围血运丰富,有利于切口愈合,但其手术视野局限,对跟骨外侧壁的显露欠佳,无法在直视下复位,术中恢复跟骨形态较为困难,可能造成复位不良[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STA与ELA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患肢影像学指标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太仓市港区医院收治的8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分组。A组
(41例)患者年龄40~71岁,平均(54.01±5.25)岁;男性28例,女性13例;左侧22例,右侧19例;受伤原因:跌落、车祸外伤、其他分别为19、18、4例;Sanders分型[3]:Ⅱ、Ⅲ型分别为28、13例。B组(42例)患者年龄40~72岁,平均(53.92±5.36)岁;男性27例,女性
15例;左侧21例,右侧21例;受伤原因:跌落、车祸外伤、其他分别为18、19、5例;Sanders分型:Ⅱ、Ⅲ型分别为27、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实用骨科学》 [4]中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均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⑵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排除标准:⑴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感染;⑵骨折超过2周或病理性骨折;⑶合并严重下肢血管疾病。此研究已经太仓市港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手术方法 ⑴术前准备:,术前完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等各项检查,常规行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预防血栓等药物治疗,明确患者骨折分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30 min静滴抗生素1次,调整体位为侧卧位,常规术区消毒、铺无菌巾,在腰 - 硬联合麻醉下,患肢大腿置气压止血带。⑵手术过程:A组患者采取ELA治疗,取腓骨后缘与跟腱之间,自外踝上3 cm向下切至足背自外踝尖稍近端延跟腱前方纵向下约1 cm处,作一“L”形切口,沿深筋膜全层剥离皮瓣,并于皮缘缝合数针固定,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及跟距关节,在外踝、距骨、骰骨处分别打入1枚1.5 mm克氏针(常州苏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KS-S)。剥离显露距下关节,掀开跟骨外侧壁,探查骨折移位情况,清理断端内瘀血及嵌卡复位骨折断端,恢复关节面平整,修复跟骨形态,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修复跟骨内翻或外翻畸形,并以克氏针临时固定,术中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型号:NeuViz 64 In)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跟骨形态满意,使用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及螺钉固定骨折,拔出克氏针,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切口,放置2枚橡皮引流条,无菌敷料加压包扎。B组患者采取STA治疗,取自外踝下方2 cm左右至第4跖骨基底部作1长4~6 cm的直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注意保护腓骨长短肌腱及腓浅神经,显露距下关节面,自跟骨外侧壁剥离软组织,有限暴露跟骨外侧壁,探查骨折移位情况,清理断端内瘀血及嵌卡软组织,自足跟打入
1枚3.0 mm克氏针。撬拨复位距下关节面,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以撬拨、牵拉、挤压等手法恢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中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跟骨形态满意;探查见距下关节复位良好,无明显台阶,以微创钢板及螺钉固定;拔除克氏针,冲洗刀口,逐层缝合,刀口内置引流条2枚,加压包扎。⑶术后常规治疗:应用抗生素1次,1~3 d常规服用消肿、止痛药物;术后48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3 d换药观察伤口红肿、渗出等情况;术后早期根据需要给予行抬高患肢、肌肉收缩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⑵踝关节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2个月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 [5]、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 [6]、Maryland足部评分[7]评价,三者总分均0~100分,得分与踝功能及足部功能恢复程度呈正相关。⑶影像学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2个月,进行患肢CT医学影像处理软件(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uAI-CTMIPS)扫描,测量跟骨长度、Bolher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夹角)、Gissane角(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⑷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皮肤坏死、延迟愈合、感染、距关节僵硬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与A组比,B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KAFS、Maryland足部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跟骨长度均延长,Bolher角、Gissane角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需采用手术治疗,ELA术中骨折线显露清晰,便于骨折复位,可避免损伤腓肠神经,但创面剥离范围广,易破坏跟骨外侧血供,影响术后康复。STA术中能直接运用普通钢板进行内固定,无需特殊设计,固定牢固,因此手术时间较短;另外其术中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剥离软组织少,且避开外侧动脉,不影响外侧壁血供,因此术中出血量少。此外,STA能更好地规避ELA传统“L”形切口对皮下软组织破坏性大的缺陷,减少了术后延期愈合、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8]。本研究中,与A组比,B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这提示与ELA相比,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STA治疗围术期指标更优,且安全性较高。
ELA手术视野清晰,通过坚强内固定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应用空心螺钉固定关节面后可使关节面得以解剖恢复,可有效恢复跟骨形态和功能,纠正跟骨塌陷,并维持关节稳定,利于跟骨长度的恢复,有效矫正Bhler角、Gissane角[9]。STA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面和跟骨关节面,经切口置入跟骨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用锁定钢板和螺钉维持三点固定,辅以锁定板之外的螺钉固定跟骨内侧柱,能够抵消跟腱牵拉力,辅助支撑跟距关节面,维持跟骨长度,防止内翻畸形,避免骨折愈合过程中Bhler角、Gissane角丢失[10]。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KAFS、Maryland足部评分均升高,跟骨长度延长,Bolher角、Gissane角均增大,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STA与ELA效果均较好,均可提高患者踝关节
功能。
综上,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STA与ELA效果均较好,可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影像学指标,但与ELA相比,STA治疗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张瑒. 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J]. 临床骨科杂志, 2021, 24(2): 278-282.
薛兆龙, 孟艳丽, 葛建华, 等. 两种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临床骨科杂志, 2023, 26(3): 433-437.
陈继铭, 钟环, 冯柏淋.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数字化模型的初步建立[J].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 20(3): 196-199.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563-568.
刘金来, 崔树森, 王彦清. 跗骨窦综合征MRI评分与AOFAS踝 - 后足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 18(5): 512-515.
孙健, 蔡郑东, 朱裕昌, 等. 改良Karlsson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伴慢性踝关节不稳症疗效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 33(6): 510-513, 551.
高学柱, 张士平, 陆伟. 外固定架联合双层VSD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对Maryland足部评分、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25(5): 739-743.
刘坤, 樊宗庆, 顾海侠, 等.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 44(3): 184-189.
龚子顺, 杨勇, 盖伟, 等.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 38(4): 371-374.
赵德源, 秦入结, 陆向君, 等.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创伤外科杂志, 2021, 23(8): 599-602, 608.
1 作者简介:杜玉杰,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