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对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08-21 00:00:00陈亚静李凤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对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及血氨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医院收治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基础治疗+乳果糖)和观察组(32例,基础治疗+乳果糖+微生态制剂)。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氨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以基础治疗联合乳果糖、微生态制剂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肝性脑病 ; 微生态制剂 ; 乳果糖 ; 肠道菌群 ; 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4.005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4.017

肝性脑病临床多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与昏迷,患者可出现信息处理速度缓慢和视觉空间认知障碍,精细动作、体内神经的运动区域和短期记忆受损,仅能通过精细的智力试验和电生理检测才可确诊。肝性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复杂代谢紊乱现象,目前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乳果糖是一种渗透性泻药,临床多用于治疗便秘,但由于其可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因而也可被用于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内含健康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可抑制肠道中致病菌,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以减少内毒素产生,促进毒素排泄[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微生态制剂与乳果糖联合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医院收治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年龄30~71岁,平均(43.30±6.38)岁;BMI 22~26 kg/m2,平均(23.67±1.05) kg/m2;男性22例,女性9例;

Child-pugh分级[3]:A级7例,B级21例,C级3例。观察组(32例)患者年龄29~69岁,平均(42.79±6.20)岁;

BMI 21~26 kg/m2,平均(23.56±1.07) kg/m2;男性23例,女性9例;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

22例,C级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参照《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 [4]中关于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属于轻微型肝性脑病:轻微性的行为不正常或性格变化,比如衣冠不整、注意力不集中、应答准确但吐字缓慢且不够清楚,体内神经系统可检测到扑翼样震颤;⑵有肝硬化史;⑶入组前8周内未使用对肠道菌群有影响的药物或食物。排除标准:⑴酗酒;⑵有药物成瘾史;⑶肝癌或难治性腹水。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要求,且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低盐低蛋白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护肝治疗,给予不间断低流量吸氧,对脑水肿明显者可给予甘露醇降颅内压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乳果糖治疗,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43526,规格:100 mL∶66.7 g),20 mL/次,

3次/d。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乳果糖+微生态制剂治疗,乳果糖口服溶液的服用方法及剂量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片),1.5 g/次,

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于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昏迷、昏睡及精神症状)消失,意识清醒、清晰,血氨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意识清醒、清晰,血氨水平呈下降水平,但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意识不清醒,血氨水平无改善[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肠道菌群。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两组患者粪便样本,分别依据菌种以培养基于37 ℃恒温环境下进行进行培养,包括双歧杆菌(亚硫酸铋培养基)、乳杆菌(糖发酵培养基)、肠杆菌(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肠球菌(肠球菌琼脂培养基),并以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菌群数量。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另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治疗前后血氨水平采用血氨分析仪[爱科来医疗科技(平湖)有限公司,型号:PA-4140]检测。⑷不良反应。观察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恶心、头晕、呕吐、腹胀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等于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氨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及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肝功能衰竭时,其解毒能力会大幅降低,毒素不断累积,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运作,引发肝性脑病,其初发时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辨认,仅能通过测试确诊,而早期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乳果糖服用后可经由小肠吸收进入结肠,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使肠内呈酸性,从而减少氨的吸收,促进血氨清除,并可抑制门静脉系统对氨的摄取,减少尿素生成,从而降低血氨水平[5]。但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联系密切,且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多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因而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联用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6]。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含有多种有益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的过度繁殖,恢复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肠道环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及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以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与滕采万等[8]的研究结果近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乳果糖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能够增加肠道内的有益群数量,有助于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还可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进而提升治疗效果[9];而本研究中,对照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仅有微量提升,肠杆菌及肠球菌却发生明显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乳果糖能够使肠道变成酸性环境,从而有利于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并改善有益菌群的生长环境,但单一用药对于已失调菌群而言无法使有益菌得到有效补充,因而导致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并未产生明显

变化。

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消化道淤血水肿,胃肠蠕动失调,肠道免疫功能下降,且菌群失衡,有害菌快速繁殖产生大量内毒素,引发内毒素血症,肝细胞受到刺激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对肠黏膜屏障造成损害,肠道通透性提高,肠道内细菌、内毒素与炎症因子易位进入门静脉,从而使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形成恶性循环[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及血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以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使用在降低血氨水平的同时亦可抑制血氨吸收,从而减少其对于肠黏膜的损害,另一方面其可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降低内毒素水平的同时亦能够减少其对于肝细胞刺激,从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且由于乳果糖本身不良反应较为轻微,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益生菌补充药物,并不会造成明确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均GlLkhivBNXD3qu8Hijkj5Q==良好[11]。

综上,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以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并未进一步进行跟踪随访,因而并未对其远期疗效及预后效果进行观察,仍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邓宏炬, 刘振鹏, 贾安平, 等. 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联合乳果糖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4): 767-771.

周萍, 张志勇, 王佐兵, 等.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4例[J]. 医药导报, 2021, 40(2): 225-227.

王秦玉, 鲁峰刚. 乳果糖抗病毒对轻微肝性脑病血氨肝功能及Child-Pugh评分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7): 2123-

212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9): 641-651.

范静, 徐静, 袁雪. 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疗效及其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1, 24(1): 103-106.

余芳杰. 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在轻微性肝性脑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 32(8): 929-

932.

罗兰, 雷霜, 胡庆, 等. 益生菌在肝硬化轻微肝性脑病患者中的作用[J]. 四川医学, 2019, 40(3): 223-226.

滕采万, 赵渝琼, 谢雪梅. 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 16(2): 92-94.

王军梅,靳晓利.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2, 34(1): 74-77,

90.

刘荣明, 李亮, 解君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炎症性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 33(10): 1181-1184.

柳萍飞, 包健. 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 32(2): 180-182, 186.

1 作者简介:陈亚静,大学专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