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互补的存续关系、互鉴的理论属性、互通的实践目标、互赢的育人功能,二者在理念导入、价值引领、理论融入、实践互补、方式呈现、情感彰显、进程规划、视野拓展、制度完善和队伍健全上相统一。
[关键词]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②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的共性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旨在培养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为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提供了共性基础。
两者有互补的存续关系。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前提、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赋予红色文化以精神内核,规定了红色文化的立场、观点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③。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开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反“围剿”战争的正反面实例揭示了当时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激烈交锋,诠释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深入互动。
两者有互鉴的理论属性。一是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则主要体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基础。二是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和革命性的充分体现。三是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红色文化始终服务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四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红色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摆脱奴役,成为“自由的人”。五是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而红色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文化成果。
两者有互通的实践目标。1yn4tpOp/QgEvc8pry9un5jX1s7YIfAOkLSslTSzVwE=一是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红色文化的鲜活素材与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有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源泉,是批判错误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二是汲取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所体现的红色精神中蕴含着共产党人爱国为民、担当奉献、无私无畏的价值准则,凝结着共产党人勇于革命、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体现着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三是增强历史自觉。两者通过对历史进程、历史地位、历史规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准确认识与理解,在主观与客观、逻辑与理论、价值与精神、自身与他者的统一中不断增强历史自觉。
两者有互赢的育人功能。无论是文化育人还是课程育人,都需要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而二者在“知”上都体现了真理性、科学性、系统性,彰显着真学、真信、真用的魅力,这保证了理论知识能够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情”上都突出武装人、感染人、激励人,迸发着感动、感激、感恩的热情,这保证了理论宣介能够激发学生深沉的爱国热忱,激励学生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在“意”上都强调斗争性、革命性、解放性,奏响着不屈、不畏、不辱的强音,这保证了理论践行能够砥砺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和平自由的志向;在“行”上都主张引领人、涵养人、塑造人,高擎着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重托,这保证了理论育人能够紧跟时代脉搏、紧扣社会需求、紧贴学生成长。
二、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的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以活教材、活标本、活载体、活橱窗的“资源身份”,与“原理课”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教学内容充分契合,相互协调,为统一教材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理念导入上,强调“高度”与“深度”相统一。在课程讲授中,始终注重政治站位的“高度”,将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是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教育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好“原理课”和阐释好“三个为什么”的客观要求。始终注重理论研学的“深度”,在讲授相关定义、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原则时必须尊重原典、尊重教材,不随意解读、不哗众取宠、不照本宣科,以百年红色文化为教学素材,讲授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意义和践行价值,有助于教育引导学生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价值引领上,强调“小我”与“大我”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道:“青年要将小我融入大我,要有远大的目标。”这句话中的“小我”是指青年人自己,而“大我”则是指国家、民族。红色文化蕴含着众多“舍小我为大我”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无数革命志士为解放被剥削压迫的千千万万大众而不畏牺牲个人。马克思也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在理论融入上,强调“微观”与“宏观”相统一。宏观哲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微观人生指的是大学生的人生领域和人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有着极其丰厚和坚实的人学底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解答学生的发展困惑。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在宏观管理和微观践行上协同发力,注重讲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人的奋斗故事和奉献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实践互补上,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起着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作用。而课堂外的实习、实训、实践对于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红色文化有重要辅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树立“大思政”课程理念,围绕不同系列主题,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践悟”的模式,按线路分专题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开展“立体式”思政教育,做实做好“行走的思政课”。
在方式呈现上,强调“线上”与“线下”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便捷、高效、丰富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共同发挥着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国内知名学者讲授的“原理课”视频,《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漫漫说》《你的马克思已上线》等短视频资源,以及诸多红色文化场馆线上参观、影视资源等,做好线上观摩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观点开展好线下交流研讨。
在情感彰显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经过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意蕴,包括对历史的珍视之情、对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国家的挚爱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和对世界的奉献之情等等。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都蕴含着这五种感情,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深沉厚重热烈的这五种情感,又要注重提升学生基于客观境遇和公正立场所作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实施的理性能力。
在进程规划上,强调“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包括科学史、哲学史、思维史等);逻辑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④红色文化融入“原理课”,一方面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相吻合;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历史嬗变的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发展逻辑相吻合。
在视野拓展上,强调“家国”与“天下”相统一。依据赵汀阳的观点,在中国治理秩序中,有“家—国—天下”的道德秩序和“天下—国—家”的政治秩序 ⑤。道德秩序的方法论是“推”:以家为核心向外推,由家推到乡,推到国,再推到天下;政治秩序的方法论是“化”:所有东西都能化进来,没有不可兼容的外部,没有绝对在外的存在。一个向外的“推”契合了红色文化由国家革命建设发展的需求向外延展到追求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向内的“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深度有机融合。在“推”与“化”交汇中,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完成了汇通,这使得“原理”课的讲授拓展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维度。
在制度完善上,强调“单项”与“综合”相统一。课程建设需要制度创新支持。除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单项的制度文件,还要全面深入学习掌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综合的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将政策解读与教学安排结合起来,使得红色文化与“原理”课的融合上接育人要求,下接师生需求,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队伍建设上,强调“专职”与“兼职”相统一。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原理课”授课中,可以选聘一批积极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士以及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原理课”兼职教师,更直观、更沉浸式地讲授红色精神。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百年党史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及其育人路径研究”,编号:20YG31;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话语的演进与传播对高校育人的经验研究”,编号:C2022200;上海电力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
注释:
①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年第19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
③全根先:《红色文化的理论渊源与核心内容——读刘润为〈当代思潮论集〉有感》,《中华潮》2020年第11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⑤赵汀阳:《“家—国—天下”与“天下—国—家”:两种政治秩序》,《京师文化评论》2020年春季号。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电力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