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政治责任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实践要求,完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规范责任管理是优化政党治理的动力保障。为更好地发挥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管总、管根本的”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增强党全面领导的治理观念、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制度体系和夯实政治责任,进一步发挥党善于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领导;内涵;机理;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①。新时代党“管总、管根本的”地位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及其治理过程的规范化状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命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党全面领导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政治责任的法理化,进一步发挥党善于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一、新时代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进行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其中,党的全面领导原则的制度化、全面领导制度的完善化、全面领导过程的规范化以及全面领导责任的法理化是关键因素。新时代以来,针对实践中“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 ③,党中央聚焦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命题,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内涵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性原则和支配性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主要是由领导观念的现代化、领导主体的现代化、领导制度的现代化和领导责任的现代化构成的;外延上,党的领导涉及党和国家、社会、经济等各领域各方面各过程,“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④;时空观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结论,是党的全面领导在各领域各行业实现全方位贯彻,在结构和过程上实现“党政军民学”的一体化融合;横向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领域,形成了内涵丰富和形态多样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领导制度体系;纵向上,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因素是建设好各级党组织的功能体系,聚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集观念原则、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和责任规范于一体的实践形态,并且上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政治机理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现代国家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长期执政条件、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政党治理,构成了党的全面领导的结构性条件。
第一,夯实党全面领导的政治责任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实践要求。党要善于全面领导是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塑造现代政党责任体系是关键因素。一方面,全面领导责任的法理化是前提。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嵌入现代国家治理的全方面、全过程,为现代国家责任体系建设提供了杠杆和支点,逐步从传统使命型责任转变为现代法理型责任。另一方面,长期执政责任的规范化是要求。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党的全面领导在机构、职能和责任方面的改革,不断提升党在组织、宣传、纪检、政法、金融和军事等方面专业化程度,完善党的组织功能体系,为长期执政责任的规范化建设提供组织条件,同时促使各级党委领导的政府责任体系逐步从压力型模式向整合型模式转变。
第二,完善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是核心因素,它是实现“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的定位和“党领导一切”的原则 ⑤的制度条件。聚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国家治理要求,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体系,着力于党全面领导权力的法定化、领导结构的科学化、领导过程的规范化和领导结果的问责化,实现政党权责的一体和均衡。首先,党全面领导原则的制度化。随着党的全面领导和组织原则以及相关制度规范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并成为支配性原理,我们党形成了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 ⑥。其次,党全面领导过程的法治化。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在以党章为代表的党内法规体系中不断彰显,有关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职责与纪委监督职责在原则、内容和程序方面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践,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民主原则转化为现代法理型规范,构建了国家能力、法治与负责制内在平衡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第三,规范党全面领导的责任管理是优化政党治理的动力保障。从政党治理角度看,明确与塑造政党主体责任,根本是要解决管党治党长期存在的“宽、松、软”等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明确管党治党多重责任。塑造负责制政党应明确管党治党责任,确保责任主体、组织和功能全覆盖。庞大数量的党员是政党的细胞,领导干部是引领力量,中央党组织是决策中枢,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这四大因素构成百年大党的组织样态。集体责任方面主要是“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⑦,构造结构严密、内容丰富和功能科学的现代政党责任体系。个体责任方面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先锋化水平。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⑧,塑造党员的使命责任和先锋意识。二是建构闭环责任链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塑造主体责任闭环着手,明确问责主体,划定问责对象,明晰问责情形,规范问责方式,完善救济渠道,不断完善党内巡视“发现问题与责任—找出深层次原因—提出意见建议—堵塞制度漏洞” ⑨的监督链条,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类型监督的高效联动。构建由“领导者的个人责任制”向“党委、纪委的集体责任制”,再到“全体党员和党的组织整体责任制”的扩展 ⑩,实现责任主体全覆盖、权责内容的均衡和权责关系规范。
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实践路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形式和要求,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也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性。当前,从增强党全面领导的价值观念、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制度体系和夯实政治责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挥党善于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
第一,增强党全面领导的价值理念。新时代党善于全面领导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从价值理念看,首先,站稳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价值立场上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组织伦理的社会化,塑造党组织集体领导的先进性和个体成员的先锋性。其次,夯实制度治党的治理理念。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是确保党善于全面领导的制度化建设要求。再次,坚持依规治党的管理理念。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善于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及其相关的制度、机制和规范,将依规治党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方面和全过程。
第二,优化党全面领导的治理结构。党善于全面领导是建立在组织功能的整体性和治理结构的科学性的基础上。一方面,组织功能的整体性是党善于全面领导的组织基础。新时代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党的领导和自身治理遵循法治化原则,聚焦功能设置的科学化、功能完善的制度化和功能运行的规范化,优化党全面领导的组织功能体系以及党的职能机构。另一方面,科学的治理结构是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从持续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政机构科学设置和职能优化配置、提高部门履职尽责能力,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方面” !1,职能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进一步提升党中央自上而下的权威和组织执行力。
第三,完善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新时代党善于全面领导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是由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的。首先,从纵向看,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党全面领导制度的核心要义。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明确和具体的,重心是把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转化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促进党内治理的政令统一、沟通顺畅、执行高效和充满活力。其次,从党与其他主体关系看,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及其体制机制,确保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元治理主体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和有序协同。
第四,夯实党全面领导的政治责任。科学规范的政党责任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保障。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目标是塑造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政党责任及其规范体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从内容、程序与结果方面,明确了党委(党组)全面履行领导责任与党委(党组)应履行的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体系,其责任范式也从使命驱动型转向现代法理型。党的领导责任寓于执政责任和管理责任之中,党自我管理的组织责任是其实现领导责任和执政责任的保障和条件。从责任视角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核心要义,是将由多重逻辑支配的政党主体责任,转化为一种可明确定义、可具体操作与可分解问责的现代责任体系,实现“为谁负责、如何负责和何以问责”的一体融合,做到科学定责、有效履责和公正究责。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进程中驻村工作队的角色转换和功能升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2BZZ071
注释:
①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11期。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5—27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7页。
④《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22—223页。
⑤!1《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9、62页。
⑥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
⑦《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9页。
⑧《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
⑨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27页。
⑩李斌雄、张银霞:《基层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及其问责机制探讨》,《探索》2016年第1期。
丁长艳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施钦博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