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向度

2024-08-20 00:00:00南萍
党政论坛 2024年4期

[摘 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国家话语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关键意义。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明确新的文化发展使命,就是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指引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向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叙事逻辑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示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赋予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独特的逻辑理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软实力理论”,在内涵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实践上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统一。所谓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进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一个多维度且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这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多重属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它既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明路径和方向,同时也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也时刻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最后,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形支撑载体,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要求决定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走向,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繁荣也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基础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党的奋斗史同样是一部持续推动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早在中共十二大时期,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中共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了报告中。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点工作,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党和政府通过推陈出新的政策,接续不断的实践与尝试,已经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营造了一个符合实际且时刻保持先进的发展环境。

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主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更为重视,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军事、不断完善的政治民主制度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为文化交流、传播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也要求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要能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要更能引导人民始终跟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向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民族凝聚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大国形象并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指导意义指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下,应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保持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更为世界人民谋未来。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开创文化事业新局面。我们应当坚持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文化的主体,坚持文化创作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中,也应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使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产品,并依托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形式,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③。首先,“举旗帜”和“聚民心”,要求我们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发扬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自信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育新人”和“兴文化”要求我们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弘扬和教育,培育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使他们接续光辉历史并传承灿烂文化。最后,“展形象”要求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彰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继续塑造和维护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援助行为,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真实状态下呈现出的良好形象吸引外部公众。

坚持“两个结合”,创新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④尤其是由“第一个结合”为基础延伸出的“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彼此增加新的光环,具体而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也可以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促进制度理念的更新。

加强传播能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传统文明,发展于当代实践,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自信,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如今,我国已跻身于国际互联网技术前列,拥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国内的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已经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党和国家也日益注重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推动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党史文汇》2023年第11期。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③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37-342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