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互叙事的潍坊风筝数字展示设计研究

2024-08-20 00:00:00张琰琰宋奇
美与时代·上 2024年7期

摘 要:以潍坊风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出发点,分析潍坊风筝文化的内涵与展示价值,探索数字信息时代潍坊风筝展示的新途径。导入交互叙事理念,推出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三层次设计方法:打造非线性叙事展示结构、优化沉浸式实时互动体验、融入潍坊地域性文化符号,对潍坊风筝文化进行数字活化设计,旨在实现其与当下社会环境的融合,提高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播效率。

关键词:交互叙事;潍坊风筝;数字展示;文化遗产

一、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价值及现状

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展示价值,可以概括为延续地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与提升产业实力。在此基础上,国内潍坊风筝展示逐渐结合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互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由此,从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价值与现状可以探析交互叙事下的潍坊风筝数字展示。

(一)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价值

潍坊作为风筝的发源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的支撑腹地,拥有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彰显潍坊当地地域文化。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墨子,他曾用木头制作过木鸢,在当时,木鸢多用于军事活动。如“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1]东汉造纸术的发明,风筝在制作材料上发生变化,“纸鸢”的称呼呼之欲出。风筝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滋养出不同的文化功能,如军事通讯功能、游戏娱乐功能、审美鉴赏功能等,不仅反映出潍坊当地的自然文化与人文智慧,映射出历史长河中潍坊人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情趣、技术和文化的互动水平等。因此,风筝作为潍坊的标志性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延续中,承担并扮演着重要作用。

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主要有“扎”“糊”“绘”“放”四个环节,“扎”包括削竹与绑扎,用削好的竹条扎成各种造型的骨架,竹条遵循均匀、光滑、上下左右均对称。绑扎考验稳定的扎工,扎出的骨架,是后续“绘”与“放”工艺环节的基础。“糊”是指粘糊,用纸质或丝织材料蒙面在风筝骨架上,由于风筝的造型不同,糊的方式也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风筝骨架主体凹凸面较少的造型,可以用纸质或丝织材料一次性蒙面完成,一种是风筝骨架主体凹凸较明显,如龙头蜈蚣风筝,需要按照轮廓对蒙面材料进行裁剪、留边,进而做到粘糊牢固、平滑完整。“绘”是风筝制作工艺里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种技法来源于潍坊的木版年画,包括制图、勾线、着色、修饰等步骤,根据风筝的造型不同,分为前绘、后绘与结合绘画。这就要求工艺者需要有扎实的绘画技艺,在他们的笔下,飞在空中的风筝变得活灵活现。“放”是指放飞风筝,其中包括栓脚线与放飞,根据放风筝的远近不同,栓线的位置与数量也不尽相同,放飞风筝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原理。因此,潍坊风筝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展现,更是手工艺者工匠精神的弘扬。

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风筝已成为潍坊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近年来,创意经济蓬勃发展,潍坊顺势而为将风筝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类,线上文创产品比如2020年大型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上线了一款“轻风戏纸鸢”制作风筝互动游戏,将风筝文化与当下最热的游戏结合,在游戏里放风筝,为非遗产品注入新鲜活力。线下文创产品包含以潍坊风筝为主题的实物类产品,如微型风筝模型、纸鸢风铃、风筝胸针等。同时,潍坊风筝的生产在机器生产的扶持下,进行有序制造生产,提高产品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从1984年4月1日,潍坊国际风筝节首次成果举办,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渐渐变成了潍坊当地一年一度的节气活动。截止2023年,潍坊市政府已经成功举办了40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前来参加。以节庆旅游开发为着力点,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带来大量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升了潍坊风筝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此可见,潍坊风筝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产品制造业等多方面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二)潍坊风筝数字展示现状及问题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和信息承载量大等优势,为潍坊风筝文化带来多元化、个性化的展示方式,如潍坊风筝博物馆内的交互触摸屏,为公众提供关于风筝文化的文史资料,包括图文信息与视频展示,但整个交互页面层级少,交互性不够强,很难具有游客吸引力。此外,博物馆还建立了线上数字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博物馆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各类风筝珍品与详实的风筝文化资料,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潍坊风筝文化的官方通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各式各样涉及潍坊风筝的信息渠道,但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并不多,多数公众号平台推广潍坊风筝文化依旧是以图文为主,展示形式较为单调。在各类视频网站中,包含大量的潍坊风筝纪录片,相比较来说,以哔哩哔哩网站较突出,作为一个二次元视频网站,作品以幽默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传播了潍坊风筝文化。在短视频传播较为流行的当下,涌现出各式各类的潍坊风筝短视频,以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为依托,将视觉与听觉体验相结合,评论区的留言功能进一步拉近潍坊风筝与公众的距离,助力潍坊风筝文化传播与展示。

统观潍坊风筝的数字展示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单一:大部分还是以图文结合的静态传播形式为主,在内容方面缺乏探究性与创新性,浮于表面,对于风筝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很难保证观众的持久吸引力。数字展示的交互性体验感弱:只是依靠数字展示技术,将信息机械依附于屏幕、投影等平台,丢失潍坊风筝文化原有的真实性与情境性,信息传达效率较低,无法真正实现潍坊风筝文化深度学习的目标,交互内容与交互行为方式单调。

二、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中交互叙事的特点分析

“交互叙事”概念由美国著名游戏设计大师克里斯·克劳福德(Chris Crawford)提出,他认为交互叙事分为叙事和交互两部分[2]。该特点可以很好地与数字展示相融合。结合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价值与现状可以看出,潍坊风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展示将其从物理现实世界并入数字虚拟世界,为文化遗产信息的保存、展示与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如果仅仅依赖数字技术来展示文化遗产,将其信息内容简单地叠加在实物表面,这种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可能会削弱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情境性,从而影响故事的叙述、知识的传递以及情感共鸣的产生[3]。而此时,交互叙事理论作为一种优化途径,在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深化探究,总结交互叙事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叙事方式的多元化、非线性

首先,交互叙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非线性。这种非线性思维让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空间和时间顺序,变成一种自由跳跃的行动。用户可以在文本矩阵中自由穿梭,从任意一个节点开始,与任意节点相遇,甚至参与文本网络的构建,在其中添加自己的节点。这种随机性和偶然性为阅读带来了全新的乐趣和体验。要改变以往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中线性单向的展示方式,强调多元化的叙事设置,非线性地呈现潍坊风筝文化内涵节点,使观众能够获得更佳、更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二)交互方式的动态化、强烈性

依附于新媒体时代的交互叙事作品,用户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参与到叙事创作之中,不需要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去体验交互过程,而是真正做到自己去控制或改变叙事的趋向、结局,此时观众的身份发生转变,从使用者变成创作者,探索属于自己的故事发展路径,收获独特的体验和对文本的解释。因此,在潍坊风筝数字展示中,交互叙事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用户的一系列行动会触发系统连锁的、强烈的动态反应,系统反馈的信息也会改变用户后续的交互行为方式,进一步学习了解潍坊风筝文化。

(三)用户体验的多感官、多方位

当下数字展示方式越来越倾向互动性较强的交互装置,其交互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常见的交互装置有:触摸屏、投影、头戴设备、体感交互装备等,数字交互展示的装备需要依据展示信息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在潍坊风筝数字展示设计中可以从视觉与听觉方面,利用计算机编程重构不同的光影图像,呈现潍坊风筝文化赖以发展的历史情境,营造原有的情节氛围。匹配风筝模型实物,将真实环境与计算机图像巧妙融合,在展示的特定区域设置呈现不同信息的交互装置,使用户与装置产生互动。发掘潍坊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合精神文化内容,多感官、多方位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驱动用户主动创作叙事内容,实现用户与展品的情感交融,能够对潍坊当地的精神文化保持关注。

三、基于交互叙事的潍坊风筝数字展示设计策略

美国叙事学家玛丽-劳尔·瑞安将数字媒介与传统叙事学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交互叙事“三层次理论”,分别为外层、中层和内层。外层关注的是设计者对于故事的呈现与表达,如何使用户更好地跟随预设进行游览;中层关注的是用户在故事中的参与,与故事之间产生的交互行为;内层关注的是用户与叙事系统之间的实时互动。本研究根据交互叙事的“三层次理论”对潍坊风筝数字展示设计进行分析,进而划分以下三个层次。

(一)外层设计:打造非线性叙事展示结构

传统非遗文化地数字化展示结构常常采用线性叙事,即用户从起点到终点只能按照设计者设定好的路径进行游览,这样的展示结构容易忽视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为用户带来观赏体验。前文提到,在非线性叙事下,设置多条潍坊风筝文化展示游览路线,叙事结构有多个走向与不同结局。实现多线并进,弱化固有路线,打造“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进入潍坊风筝数字展示空间后,可以自由选择多种叙事路线中的一种,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用户选择不同的游览路径,最终到达同一终点。因此,在潍坊风筝数字化展示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游览路径,按照给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潍坊风筝艺术特色、风筝制作技艺、地域创意产业四大板块顺序进行游览,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理解解构当前的展示内容,通过参与其中,营造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的沉浸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个性化故事体验。

(二)中层设计:优化沉浸式实时互动体验

前文提到,中层关注的是用户与故事之间产生的交互行为,实现基础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与交互装置的巧妙设计上,沉浸式交互作品通常需要一个“相对封闭式的交互艺术空间”或“虚拟展厅”来实现观众的沉浸体验[4]。目前现代数字展示技术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包含三维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交互式展示技术等。在互动影像、互动游戏以及多维沉浸式交互技术的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互动影像类的展览设计中,往往采用全息影像、巨幕投影等方式,实现沉浸式体验。在互动游戏类的展览设计中,依据项目主题,设计参与性较强的科普类游戏,通过体验游戏的方式,用户可以深入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与科学文化知识,并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语音识别、视觉识别、全息互动投影技术等将现实与虚拟融合在一起,营造多维沉浸式交互情境。在潍坊风筝数字化展示中,要关注用户与故事之间产生的交互行为,通过虚实结合的互动影像装置、具有体验感较强的科普游戏,拉近用户与潍坊风筝之间的距离,使用户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与之产生互动,最大限度实现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播功能。

(三)内层设计:融入潍坊地域性文化符号

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潍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潍坊风筝传统工艺早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得以体现在潍坊风筝的表现形式上,如由蝙蝠组成的风筝,象征了“福”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福禄长寿的美好追求;莲花谐音“连”,而“连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期盼;“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表达了繁荣富贵之意;“仙鹤”寓意延年益寿[5]。各种图案都包含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造型中有历史名将、神话人物、童子等人物形象[6]。例如《西游记》《四大美女》《八仙过海》等。因此,在潍坊风筝数字展示设计中故事组构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的顺序依次进行,同时适当地挖掘提炼潍坊当地的文化符号与美学元素,进行融合统一,实现二次创作。结合虚实结合的互动体验,使用户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获得独特的、具有艺术气息的体验。最终,通过以上三个层级的设计,用户可以全方位全身心地了解潍坊风筝文化以及潍坊当地的风俗文化。

四、总结

数字交互艺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结构。非线性的交互叙事更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对于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是在交互叙事理论基础上,从潍坊风筝文化数字展示设计入手,提出三个层级的设计方法,使用户主动参与叙事时空,获得沉浸式体验,进而推进潍坊风筝文化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成式.酉阳杂俎[M].曹中孚,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7.

[2]Crawford C.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Erasmatron storytelling system[J]. Narrative Intelligence,2003:189-197.

[3]许丛瑶,徐习文. 交互叙事视域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设计[J]. 包装工程,2022(12):241-249.

[4]柴秋霞.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J].装饰,2012(2):73-75.

[5]曹丽平.潍坊风筝绘画与杨家埠木版年画[J].美术,2012(3):105-107.

[6]韩婕,吴美珍.潍坊风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J].今日财富,2019(23):44-45.

作者简介:

张琰琰,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交互设计。

宋奇,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