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024-08-20 00:00:00高华
美与时代·上 2024年7期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四史”课教师的培养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在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途径。“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知和理性判断,对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史;专业素养;育人价值;思政课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高校‘四史’教育成效的路径研究”(2023YB0486)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学好“四史”,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为“四史”教育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1]“四史”课程的开设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四史”课教师的培养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在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四史”教师专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思政课教师作为“四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首先,“四史”教师在思想意识培养、品德行为养成、个人素养上必须符合“四史”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四史”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真正懂得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对党的创新理论真懂、真信。

其次,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当今世界,百年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将“四史”融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客观、理性地看待党的历史和当前国内国际局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历史的歪曲解读,提升青年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对照的理解能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最后,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思政教师要将“四史”作为思政教育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促使青年学生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学出自信、学出自觉、学出水平,树立正确的革命理想和人生坐标,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争做让党放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郑州市高校“四史”课开设的现状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四史”课的开设情况和“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情况,笔者对郑州市26所公办(民办)本科、公办(民办)专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份,回收25份,回收率96%。对4所市属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91%。

(一)“四史”课开设的现状

1.“四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在对郑州高校的调研中,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均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课程的开设率仅为64.44%,其中37.78%为选择性必修课的,26.67%为必修课。“四史”课程开设年级和学习时长集中在大一第一学年,比重为73.33%,22.22%的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

2.“四史”教师的人员构成情况。在开设“四史”课程的院校中,有专职“四史”课教师的占比31.11%,无有专职“四史”课教师的占比为68.89%。30岁以下“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17.78%,31-45岁“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73.33%,46-60岁“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6.67%。具有本科学历的“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24.4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71.11%,具有博士学历的“四史”课教师的人数占比为4.44%。

3.学生对“四史”课程的认知情况。学生接触“四史”教育的相关途径,学校课堂的比率为90.61%,网络资讯的比率为69.61%,学校专家讲座的比率为65.75%,校公众号的比率为39.23%,其他的比率为4.97%。参加过“四史”的相关活动或宣传的占比为48.62%,未参加过的为51.38%。对“四史”教育的看法认为生动有趣的占比为50.83%,热爱,积极参与的占比为20.99%,认为一般无感的占比为24.86%,认为枯燥乏味的占比为3.31%。

(二)“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1.对“四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四史”课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四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四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四史”课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传承历史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强化思想教育、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调查而发现,部分学校对“四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四史”课纳入必修课程,或者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了一门或两门,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四史”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一般意义上看,教师的学历层次意味着其是否经过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否能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规律,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学历层次高的教师通常会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格局和更深入的辩证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开阔教学过程格局和长远眼光、提高思辨能力。而通过调查发现,在“四史”课教师中,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缺乏系统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就会导致“四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也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辩证的看待分析历史问题。

3.部分“四史”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四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为主要内容,较之其他课程缺乏一定的内容多样性和课堂趣味性,如果“四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记忆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教学,学生会感到浮躁乏味,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而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四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实用性,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缺乏耐心和细致的解答,这也会影响“四史”课的学习效果。

4.对“四史”课程的科学研究不够。由于“四史”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和复杂,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四史”课程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与自然科学相比,“四史”课程的实证研究较为困难,这直接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同时“四史”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这样会导致四史课程的研究视野受限,难以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对“四史”的科学研究方面缺乏经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等传统方法上,缺乏对新兴科研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三、影响高校“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对“四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四史”教育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模式,融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形式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为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不可或缺的根本保证。但部分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四史”课的重要作用,没有设置专职“四史”课教师,甚至个别高校没有开设“四史”课。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教育门类较为分散、内容较多,课程特点各不相同,所以有的高校仅仅把“四史”课作为主题教育的形式来应付,把“四史”课作为附属课程来设置。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极大问题,出现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多,中间骨干教师少的“沙漏型”的现象[3],从而使对“四史”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流于形式主义,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部分教师对“四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存在思维固化现象。有些教师在对“四史”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对“四史”课程的开发意识不强。“四史”课程具有可以融入德法、马原、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等课程或教学环节的多种特性和途径方法,但多数“四史”课程教师基本都会选择使用统编教材中的配套教案,或者统一购买市面上发行的优秀课例,或者搬用网络中现成的教案,忽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性和创作性[4]。同时还存在工作经验缺乏、业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了渠道固化、载体固化的问题,解读四史的教育教学主题,建构课程的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不足,进而影响四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三)部分教师在对“四史”课程教育教学中投射的情感不足。情感认知是工作投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四史”课程的教育教学根本是为国家提供“四为服务”,是基于“四个自信”愿意从事思政育人的强烈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具有社会性、稳定性、抽象性、深层性、复合性等特点,要求教育者具备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部分教师对于“四史”的课程教育教学还处于情感朴素、认知盲目的状态,未能在主观世界真正根植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未能深刻理解融合目标、熟悉教法学情、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需怀有真诚热忱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讲好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对“四史”教育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果敢的斗争勇气和思辨态度,未能真正将“四史”课程的精髓要义讲深讲透,从而出现思想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影响“四史”课程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四、提升高校“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议

首先,加强高校“四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四史”课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相应技巧。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因此,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历层次,同时加大对“四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四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高校“四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四史”课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坚持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征,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历史问题,真正做到对历史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评价[5]。同时,“四史”课教师还应具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坚持家国情怀和关注现实问题相统一,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自强和推动人类社会为使命。

最后,高校“四史”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课程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以丰富自己的研究手段和视角。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从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总之,高校“四史”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只有不断提升高校“四史”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7-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0.

[3]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4):116.

[4]金婷,戴艳军.促进“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14.

[5]查建国,陈炼.在“四史”教育中坚定历史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26.

作者简介:高华,硕士,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