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绘本设计要素与评价研究

2024-08-20 00:00:00金如梦
美与时代·上 2024年7期

摘 要: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设计思想,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在当下,绘本也逐渐呈现出情感化设计的发展特征。本案例根据情感化设计理念,针对绘本设计展开评价研究。从情感化设计理论出发,研究读者在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上对绘本的情感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人们对绘本的需求态度和本身的心理认知,并结合语义差异分析法(SD法),在读者阅读完毕后进行绘本喜爱度的评价调查,分析绘本情感化设计元素的信息传达是否有效。

关键词:绘本;情感化设计;设计评价;SD法

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不仅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还能提高成年人的阅读兴趣和情绪感知能力。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情绪价值,许多设计师在创作时也逐渐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设计给使用者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在当下情感营销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和审美取向逐渐改变,他们对于在阅读时获取到的信息价值和情感体验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绘本设计师要在满足绘本认知性和可读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户群体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需求,提高人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一、绘本与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绘本概述

绘本最早起源于欧洲,英文名叫“Picture Book”[1],即图画书,它是通过绘画形式设计的书籍。绘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图画和文字,图画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读者根据插图来领悟故事的含义,因此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在中国,绘本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只能通过绘图来记录一些重要事件,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绘本。《世界图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本绘本,该绘本是在1658年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纽伦堡出版的,至此,欧洲的绘本设计开始萌芽。由于绘本的传入,在20世纪下半叶,日本、韩国等国的绘本也迅速发展起来。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绘本从21世纪初开始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从受众群体上看,绘本分为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从内容上讲,绘本的题材种类极其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故事、生物、历史、地理、人文社科、科普百科、自然、哲学、生命教育等主题。随着全民阅读习惯的普及以及绘本市场的空前繁荣,丰富多彩的绘本不仅提高了儿童读者的认知,也使众多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情感需求得到了较大的满足。同时,当前绘本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与阅读体验。

(二)情感化设计概述

情感化设计由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唐纳德·诺曼首次提出,他在《情感化设计》中着重分析了人类情感在设计中的影响地位及关键性作用,并将情感要素划分成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情感层次维度[2]。本能层次的设计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潜意识反应,与用户对产品的感觉有关;行为层次的设计与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和感知有关,也就是产品的性能;反思层次的设计指的是产品所带给消费者的情感投射,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因此,情感化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使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促使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情感驱动力,并能够购买和使用产品。人类是感官生物,情感诉求极大地充斥着人们的内心,情感化设计正是基于人类的情感需求而用于设计的一种方法。情感化设计不仅包含产品方面的设计,更是一种广义上的设计,蕴含着设计哲学的思想理念。因此,这样一种有哲学含义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产品设计,同样可用于绘本的情感化设计之中[3]。

二、绘本中的情感化设计评价方法

(一)绘本的情感化设计

绘本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主要包含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如图1)。本能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观,即绘本的封面造型、色彩、版式、材质等;行为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功能,即用户对于绘本的感官感知与翻页、阅读等操作;反思设计指产品的长期影响,也就是将信息传达到读者大脑与内心的感知,唤醒读者的情感。情感化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设计连接绘本与读者,绘本中温馨的设计使读者的内心泛起一层涟漪,产生更深的互动体验。因此,通过“绘本”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使阅读者短暂离开现实世界,抛弃一切烦躁、沉闷,沉浸于绘本所创造出来的情感世界中。绘本带给读者的不只是图画和文字,更多的是它所传达的内容及其带给读者的心灵体验。绘本的情感化设计是不按常规出牌的,追求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具体物质呈现,强调对绘本这一书籍形式的丰富和功能的延展,力争实现绘本与读者的对话[4]。“绘本”作为一种艺术品,把设计者从绘本的自然层面上的思索,转移到了绘本的反思性层面上的思索,更加注重对读者的情感关怀。

因此,“绘本”是以人类为中心经过情感化设计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本设计,设计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种心灵上的联系,并在二者之间传递绘本所带来的价值和思考。大部分读者在阅读时大脑会进行思维活动,这是对绘本故事内容所产生的理解反应,因此,赋予绘本情感化设计留给读者一定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使绘本融入读者的内心。而那些缺乏情感化设计的绘本,往往只是将绘本的插图、色彩、版式等设计得尽善尽美,并没有充分考虑“情感”对读者的重要作用,因而这类绘本就难以满足广泛读者的情感需要。

如果将绘本视为一款产品,那么对这款产品的设计就是创作绘本的过程。绘本的设计元素总体上分为脚本创作和视觉设计,脚本创作包括叙事方式、表达方式等,视觉设计包括绘本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5]。基于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读者在阅读绘本时所产生的情感主要在于绘本的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其中本能设计包括绘本的色彩、版式、材质、封面造型、文字表达和叙事方式;行为设计包括读者绘本的包装进行拆解、翻页和阅读体验等一系列行为;反思设计包括读者在阅读绘本后的理解、意识联动和情感共鸣等内心感受。因此,绘本的设计元素通过这三个层次使读者的情感产生一定的波动。

(二)绘本的情感化设计评价实验

以《月亮忘记了》为例(如图2),这款绘本由台湾插画家幾米创作[6],是一本有关情感化、治愈系且成年人和儿童都能阅读的故事书。《月亮忘记了》主要描述了月亮失去了记忆,受伤后坠入人间,碰到一个孤独寂寞的小男孩儿,小男孩儿细心地呵护它,照顾它,他们相依为伴。月亮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终于学会了在空中旋转。但月亮终究是要回到天上,孩子终究要勇敢长大,最后恢复记忆的月亮在小男孩的陪伴下回到天空,故事也完美地画上了句号。此绘本以故事性的绘图,配上简短温暖的句子,给读者留白的想象空间。这款绘本无论是治愈人心的故事情节,还是绚丽多彩的画风,都引起了读者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绘本设计评价指标,为绘本设计提供更具有情感共鸣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为了探究绘本的情感化设计效果,根据以上对绘本的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三层次分类,并结合语义差异分析法(SD法),制定问卷并调查读者对绘本《月亮忘记了》的喜好度。最后根据读者对该绘本的喜好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绘本的情感化设计评价。

1.SD量表和问卷的制定

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是一种心理测定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提出,它可以测量受试者的心理感受以获得定量化数据,往往用于测定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态度和看法[7]。语义差异分析法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测定方法,它对于用户的需求度和喜好度评价的测定是非常客观的,因此它目前在各类研宄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绘本书籍的用户体验效果定位与普通产品不同,因此将SD法引入绘本情感化设计评价研究,可以更好地建立绘本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对绘本进行客观评价和定量分析。

首先,从情感因子库中提取与绘本情感化设计相关的10组形容词,然后根据这10对词组进行问题的设置,构成问卷调查表,最后组成语义差异分析量表(如表1)。参与调查者在阅读完《月亮去哪儿》绘本五分钟后,根据问卷中的问题描述进行思考和选择。每组问题的评价因子设置为5级的评价等级,对形容词的评价程度区分为:特别、相当、中等、相当、特别,分值由-2~2逐级递增。

2.评价过程和结果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受访者定为25位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和25位18岁至28岁的成年人,在阅读完毕后进行评价。之后运用5级量表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平均分,得出问卷统计得分表(如表2)。

接下来对该得分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如表3),显示克隆巴赫值为0.939,因此这项调研数据的信度较高,然后进行效度分析,调研数据的KMO值为0.868(如表4)。可以看出,序号一至序号五的形容词与绘本的画面、版式、材质等设计质量相关,序号六至序号八的形容词与绘本的故事情节相关,序号九和序号十的形容词与读者在阅读绘本后产生的情感共鸣相关。

最后,通过绘本的情感化设计实验可以总结出绘本的情感化设计与绘本的设计质量、绘本故事的传达性以及读者与绘本之间的情感共鸣有关。绘本的设计质量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能力,绘本的封面、材质、色彩、版式等都会影响读者对绘本的喜爱程度,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绘本故事的传达性主要为绘本的脚本,好的绘本不仅需要美丽的插图,更需要一个动人温馨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绘本的情感共鸣则是指绘本的故事与画面内容是否触及读者的内心情感,用富有艺术魅力的图像和打动人心故事来与读者进行情感互动,形成绘本的情感化设计,使绘本与读者产生从内而外、共有的情感体验。

(三)绘本的情感化设计评价结论

首先,绘本的外观设计是一种本能层次与行为层次的感知,指的是绘本的设计能否在读者观看的第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否会被它的封面、包装、材质等视觉要素所吸引。其次,当我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观察的眼光去看,还可以用阅读理解的方式去理解绘本作者在绘本中所传递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故事传达”。最后,情感共鸣是指绘本能否连接读者的内心,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往往都与某种特别的回忆有关,读者阅读绘本时的情绪被绘本故事牵引,使之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某段记忆,这些事物都一幕幕地从脑海中掠过,因此就能够判断绘本与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以绘本《月亮忘记了》内容为例(如图3)。首先,在绘本的外观设计上,大部分读者对绘本的封面造型、色彩、版式设计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该绘本的插图温和细腻,色彩温馨浪漫,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普遍接受,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此外,绘本的封面以小男孩和月亮为主,深蓝色的背景色调中凸显一抹黄色的亮光,使读者在本能层次上就能印象深刻。当读者在翻阅绘本时,光滑柔软的触感也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在绘本故事的传达性上,较多读者认为该故事有趣易懂且符合逻辑,该书故事虽然简短,但却真实感人,故事的传达性非常到位。最后,在绘本的情感共鸣上,许多读者在阅读后内心受到了感触并有所启发和思考。《月亮忘记了》的故事情节能够使读者将故事情节联系自身,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反思。因此,从绘本的设计质量、绘本的故事传达性以及绘本的情感共鸣这几个要素上评价,该绘本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温馨治愈的插图和文字,还有更多无形的情感和力量一直陪伴读者,它无疑是取得了情感化设计的成功。

三、绘本设计的情感化研究价值

(一)满足读者的审美及情感需求

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态度,能够证明人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情绪外放和精神认同。在消费者选购绘本的过程中,一本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绘本更容易被消费者理解且喜爱。绘本能够传达思想,给予人们精神力量,激活读者记忆中的信息,帮助人们唤起情绪记忆,产生角色代入感,达到引起心理情绪共鸣的效果[8]。借助绘本,可以很好地调节读者的情绪,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通过绘本优美的插图展示和故事情节的展开,能够在满足读者审美价值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拓宽绘本设计师的设计思路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放松、兴趣、情趣超越了他们的认知层面,成为了阅读的重要动机,而这些动机也正是读者对书籍的一种心理反应,是读者情感需求的重要表现[9]。极具情感价值的绘本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情绪记忆,还能培养儿童思考、想象和感悟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绘本设计师,需要肩负起提供读者审美价值和情绪价值的责任,将绘本中的“美”与“情感”传递给读者,使绘本与读者产生共鸣。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出台利于绘本设计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提高绘本设计师的创新和原创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设计氛围。

四、结语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是富有生命的,而它的“心脏”便是情感。将情感化设计融入绘本中,这类图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和绘画与设计相结合的创作形式,都让绘本变得更加新颖,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并唤起读者的情感。绘本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读者而言,体会到故事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是次要的,感受到文字与图画所传达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情感化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绘本设计中情感化设计的要素,提供绘本设计师以情感进行绘本设计的有效思路,使绘本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欢.当代绘本书籍的概念界定[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259-260.

[2]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赵海舟,姚远,邢建康.情感层次理论下幼儿科普绘本设计研究——以弹塑性力学题材绘本设计为例[J]. 设计,2023(11):54-57.

[4]卢雅然.基于情感化视角的书籍设计[J].包装工程,2020(20):255-258.

[5]汪晓春,周梦西.绘本的情感化设计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7-93.

[6]幾米.月亮忘记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Charles E O,George J S,Percy H Tannenbaum.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linois Press,1957.

[8]段冰玉.谈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于成人绘本的发展[J].美与时代(上),2021(1):91-94.

[9]李菊红.基于情感需求下的儿童书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16):244-248.

作者简介:金如梦,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