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的江南文化

2024-08-20 00:00:00张振波
美与时代·上 2024年7期

摘 要:地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和重要资产,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苏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当代生产生活,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江南文化资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苏州文化资源优势,分析江南文化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江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基于地方文化的苏南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022SJYB1516)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江南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的概念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又进一步细分,随着以江南为名的地理范畴及行政概念的变迁,经济范畴的江南亦渐趋形成[1]75。今天的江南一定程度上仅指苏南和浙北地区。其中苏州地处江南核心区位,是在文化、历史、经济等角度极具代表性的江南城市。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文化城市,苏州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逐渐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承袭两千多年历史的苏州蕴含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穿越时空的物质存在,是先辈智慧、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的遗存和结晶当代人借由物质文化遗产与过往产生关联,并促成自身对文明根源的追寻与文化认同。诸如苏州的园林、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品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更成为文创产品开发的资源。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在2011年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引发各个城市的积极响应。但这类响应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展开的,其痛点在于遗产的这种非物质形式面临失传的危机。在本文讨论中,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文化资源来讨论的,其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但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来看,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显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视域探讨江南文化资源,以期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江南文化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促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的地理概念,约定俗成,不过在历史的进程中几经演化,范围也有所缩小。但今天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无疑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区域[2]38。该地区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水网密集、土地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我国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文化源自江南地区的水土风物,并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地域文化。

江南文化的特点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温婉细腻,诗性雅韵。江南水草芳美的自然条件与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塑造了江南人民在生活中注重审美体验与艺术表达。他们注重文化修养,追求精致生活,用诗书、绘画、戏曲、工艺等形式诠释江南的语义。真正的江南好风景,却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时空中的那方水土,只是在她经历了从实境到虚境的脱胎换骨之后,才升华为诗性地理学上那种可以作为天下游子的生命家园[2]51。并形成腹有诗书,精致内敛,歌颂风雅的厚重底蕴。

(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地区。江南人民在享有物质文明的同时,开启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崇文重教成为江南的文化传统。文化和教育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是人民不断求索的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出世代杰出的江南才俊,使江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三)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江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传统文化遗产。江南人民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守正创新既是江南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持续发展的表现和动力。开放包容则体现了江南文化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和融合,使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使得江南文化能够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的内涵。同时,江南文化也积极向外传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展现其开放和包容的特质。

(四)经世致用,尚德务实。经世致用,尚德务实的文化特质深深植根于江南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塑造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使得江南地区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不断取得显著成就。尚德务实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种注重道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江南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厚土

在江南文化精神生产方式上江南文化生产主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活动的日常化”生产方式,造就了江南文化精神上的细腻精美的审美化、艺术化特征[3]。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是地区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是人们生活及文化延续的环境和空间。已有大量研究从文化根源上讨论江南文化存在的理由和基因,内容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学等多个领域,诚如严三九教授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仅仅纠缠于江南文化庞杂表象和小桥流水之类繁杂意象,而不试图切近江南文化的深层精神结构本质,必然导致中国民族为之魂牵梦绕的审美对象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无根状态。”[4]但在研究江南文化的过程中,文化最为外显的视觉特征显然是被忽视了,甚至被认为是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不具备揭示本源的意义。然而现象和内涵是互为表里的,作为生命状态的相由心生,同样适用于逆向探寻物质与文化上的表里关系。

作为江南文化的现实表达,苏州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古典江南是烟雨小桥人家,是流水画船青巷,是江南文化积淀在每座长三角城镇中的浓缩物化,更缠绵着记忆,浅唱着乡愁[1]79。这样婉约的风韵的确与现代城市风貌形成鲜明对照,也留存了江南的历史印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小桥流水之美不仅是景致的风姿绰约,更是人文上的隽永之美。从题扇桥上王羲之题字于老妪竹扇,使之尽售。到覆盆桥上朱买臣与崔氏上演情尽处的覆水难收,无不诉说着鲜活的人文故事。昔人已去,人文之美尽积淀在这垒砌小桥的一块块顽石之中。今天的苏州就是江南文化在空间上古今交叉融合,对于江南文化精神而言关键也在于有没有人讲江南以及以什么方式讲江南,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已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5]。从某种意义上苏州作为江南的代表城市也是一种视觉存在,从视觉角度讨论苏州文化精神乃至江南文化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江南文化作为文化厚土,将对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之花提供用之不竭的养分。

基于苏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是这块厚土上的建筑,亦可是植根于这块文化土壤所生出的瑶草奇花。以旅游产业为例,前者如拙政园、虎丘等园林、周庄、同里等古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既有资源,是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结晶,是发展天堂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后者重在文化创意和创新。这可以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产业升级,甚至直接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变化,诸如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增加、传统旅游与文化体验的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等。

三、江南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力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和重要资产,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和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背景下,江南文化应当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力量,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2022年4月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于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从12位非遗传承人的视角,系列性介绍了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等九项典型的苏州传统工艺,展现苏州传统工艺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创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江南文化是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和素材。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江南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深入了解和研究江南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苏州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园林、古镇、博物馆等物质文化资源型场所,这些场所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素材和灵感。善用江南文化资源,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其次,江南文化有助于凝练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特色。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是形成品牌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江南文化的内涵,将江南文化融入品牌文化,将江南文化转化为市场竞争资源,从而形成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2021年1月,苏州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涉及十大工程66个项目,旨在通过对江南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塑造“江南文化”品牌,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6]。2022年,苏州又推出《苏州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是丰富城市内涵、塑造城市气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化赋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推动苏工、苏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内容领域,同时推进创意设计与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当前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推动苏工、苏作创新发展,突出数字内容领域,推进创意设计跨界融合等十项重点任务)。

最后,江南文化有助于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江南文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吸引大量的艺文人才。千百年来作为吴文化中心,苏州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令苏州众多文化产业被奉为行业翘楚。此外,苏州也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措施,苏州已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通过与高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化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江南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凝聚产业力量,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四、江南文化价值转化核心在于文化自身的发展传承

文化发展是为了文化传递,让文化在一代代族群中传递,成为身份认同、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苏州的地方文化本身也处于发展变化中。不论是狎游抑或雅宴,与昔日姑苏的殊途之别客观上受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时移势易,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关心和参与江南文化的发展传承。

首先,江南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文化的必要手段。苏州的地方文化是其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只有通过持续的文化发展传承,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弘扬,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保持苏州的独特文化魅力。

其次,江南文化的发展传承有助于提升苏州的城市竞争力。文化的价值潜力巨大,苏州的地方文化更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通过不断推进文化的发展传承,苏州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城市竞争力,吸纳更多的游客、投资和人才,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最后,江南文化的发展传承也是苏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不仅考查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通过卓越文化引领,才能确保苏州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持其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文化是推动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的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也需要文化的支撑和保障。苏州地方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凝练和传承了江南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液之中。虽然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例如,如何继续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等,以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回到江南文化本源上来,在探讨苏州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时,必须将江南文化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植根于文化主体意识之中。同时,需要凝聚更多力量,吸引更多的文创人才,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

注释:

①苏创新集群办〔2022〕26号文件.苏州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李亚娟,张永广.江南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实表达[J].上海文化,2022(6):18-33.

[2]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8-51.

[3]张兴龙.从起源角度看江南文化精神[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51-54.

[4]严三九.江南诗性文化精神的深层解读—评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0.

[5]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46-50,94.

[6]苏州市扎实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EB/OL].[2021-02-24].http://www.suzhou.gov.cn/szsrmzf/szyw/202102/d7852e8459d04f66b1e4f2393a8787c4.shtml.

[7]胡钰,薛静.文创理念与当代中国文化传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38.

作者简介:张振波,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